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瞿霞 《青年记者》2016,(14):76-77
近年来,许多地方电视台开办了电视问政节目.这类节目中,媒体、政府、百姓处在同一个沟通平台.那么,在这个平台上,主持人充当着什么角色,又有哪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呢? 牢记角色定位:代表百姓问政 问政类节目的主体是百姓,但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是主持人代百姓发声.主持人要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代表百姓问政.  相似文献   

2.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舆论监督形式,自2012年开始迅速发酵,在全国各地市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现象对已经进入改革深水期和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分析研究,不仅能够为电视新闻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而且也是惠及一方百姓,助力地方行政改革的有效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统的批评类节目不同,电视问政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在同一时空中构建了政府、媒体和公众面对面的公共对话空间,尤其是官员们公开、零距离地直面电视"考问",政府和官员都要面临更多考验。  相似文献   

3.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项传播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以"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为理念,以百姓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以政府官员与公众代表之间直接对话为主要形式。本文结合绍兴台电视问政节目的组织方式、运作实践、播出形态和实际效果,提出城市台电视问政节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干群沟通类节目、专题问政类节目、考核评议类节目作为重点进行打造,构建起政府联系群众的多方位"立交桥",使之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电视问政,让各类民生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合理、圆满的解决,促使政府部门转变作风,增加执政能力,树立起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直播问责官员的电视节目,自2010年在湖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市兴起之后,凭借着搭建政府部门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作用,吸引了观众的支持和长期关注.不过,电视问政火爆电视屏幕的背后,制作者也应未雨绸缪,其节目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得更稳当?本文拟通过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策划、制播以及取得的社会反响进行分析,探讨该类电视节目如何获取受众的认可,进而产生最大化的辐射效果和影响力,最后对问政类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5.
尧雪莲 《传媒》2015,(15):47-49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和电子政务的创新形式,网络问政由于互动性、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征,激发着网民参政议政和监督的热情,并逐步赢得广大网民的认可.2008年“网络问政元年”至今,我国各级政府纷纷积极介入和推进网络问政.其中,奥一网的“网络问政”、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等网络问政平台不断加强建设和创新,形成较完善的运作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借助网络问政平台,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微博以方便、灵活、即时、互动的特质成为公民参与政治信息表达的新手段,不仅拓展了网络问政的空间和渠道、推动了公民参政议政,而且实现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然而,微博问政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深入探究微博问政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找寻微博问政的局限性,从而建立科学的规范及引导机制,是构建善治政府与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核心阅读:作为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平台,电视问政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有人认为,集媒体、群众、政府三位一体的电视问政,搭建了一个新的舆论监督平台,也有人认为,电视问政不过是一个“官员出丑”的秀场.那么,电视问政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进?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1年以来,湖北、湖南、河南、宁夏、广东和海南等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电视问政类节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和洛阳电视台的《百姓问政》。该类节目基本上源于政风评议类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民生问题上,成为了政府执政的一大创新之举,深受各地观众的支持与拥护,在当地电视台均有着良好的收视成绩。百姓问政作为一种新的官民互动形式,能够增强干部公仆意识,树立正  相似文献   

9.
只有让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才能让各级官员有所忌惮. 我国中部一个城市由于长期坚持“电视问政”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到“电视问政”节目播出时,市民围坐在电视机前,对参加“电视问政”的官员评头论足,这个节目不仅是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节目.  相似文献   

10.
周长城 《视听界》2014,(6):93-95
电视问政节目是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与民沟通、公众借此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从2011年开始,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相继推出电视问政节目,如南京电视台的《向人民汇报》、《民声》,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和洛阳广播电视台的《百姓问政》等。这类节目多由以前的政风、行风评议类节目发展而来,一般时长从四五分钟到1小时不等,内容集中于各类热门的民生公益问题,开创了政府执政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继网络问政之后,电视问政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比较网络问政,电视问政更权威,可信度更高,对舆情影响更大,正在向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电视问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体现执政为民,是党在新时期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新方式。电视问政所带来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变革.更深层次的是灵魂深处的冲击。是思想观念的变革.需要参与节目的领导、编辑、记者、主持人都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只有这样,电视问政才能有效进行。“民本”意识“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14,(8):96-96
事件回放 7月2日至6日,武汉市举办了“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电视问政“期中考”。但媒体及公众质疑。电视问政是“新八股、形式主义”。相较之前官员在问政现场脸红、冒汗的窘境,此次走上问政台官员应答有惊人的相似:“我感到揪心”、“我感到痛苦”、“我表示道歉”……几乎每位官员都能做到不疾不徐。网友“柏天可”说:“有的还会抢答,不过这有点像表演。”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声屏世界》2013,(6):20-22
何为电视问政?即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政府主动对接百姓,促进社会热点问题解决,有人称之为"时政访谈互动电视""政民对话类谈话节目"。①电视问政近些年来不断现身荧屏,说明电视在协调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与当下社会问题集中凸显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15年七八两月,济南电视台的五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引爆泉城荧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央视网等国内数十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评述.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以“中国电视媒体推问政节目,促政府执政透明化”为题做了专题报道.2015年10月27日,瑞典韦斯特拉市副市长、城市议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乌拉·佩尔森女士一行10人专程来济考察,现场参与《政务监督面对面》节目录制,对节目予以肯定.济南电视台的问政直播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值得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电视问政与微博问政的特色 1.电视问政的特色.第一,面对面,规模较大.电视问政节目属于大型现场直播访谈节目,阵容浩大,节目现场聚集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媒体代表、嘉宾,以及外场的采访与被采访人员.武汉电视台2015年电视问政“期中考”,规模达到历年之最,6场电视直播以“践行三严三实,推进城市治理”为主题,实况直播,53名领导干部“应考”,现场反映情况,听取群众心声,代表和职能部门表真心,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落实.  相似文献   

16.
王智 《报刊之友》2014,(4):41-42,53
电视问政自2011年由武汉电视台推出之后,由于其参与性强、距离感弱等特点,使其区别于网络等其他平台的问政方式,并迅速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电视问政的风潮。但是“走上电视”的政府工作带着深刻的电视媒介烙印,因此利用电视媒介的特点,而不是被电视媒介所控制,成为在这种节目形式中暴露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内最早的电视问政节目始于2002年郑州电视台的《周末面对面》.2007年武汉电视台开播以“兑现承诺、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为主题的治庸问责节目.随后,湖南、广东、河南等多个省份推出电视问政节目.尽管国内多家电视台正在或已多年举办此类节目,但是,学术界有关电视问政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在CNKI以“电视问政”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只搜到82篇相关论文,其中2010年和2011年各只有1篇,2012年12篇,2013年56篇.因此,关于电视问政研究学术界还需要紧跟实践步伐,在学理上进行探析,以便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问政的“热”现象中,也存在着部门和官员冷淡等苗头。本文从部门和官员“热”起来、行政日常工作“马上办”、在监督中帮助和问政机制常态化等方面。对电视问政“热”进行“冷”思考。这对于电视问政的健康推进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王蕾  刘敏智 《新闻知识》2012,(10):37-39
武汉台所播出的2011"电视问政"节目给官民搭建了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围绕城市治理问题,以直播形式现场考问官员,体现了官民之间的互动性。"电视问政"在权威性、公信力、舆论先导以及多媒体互动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突出"公民性"、有序性以及契合"善治"理念方面都极大地显现出民众的参与性。"电视问政"让公权力在阳光下实现透明化运作,使公众的权益得到切实充分的保护,这其中体现了政府较高的民主政治觉悟,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使政府、媒体和公民三方得到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