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传媒速览     
《四川教育》2013,(7):2-2
《中国青年报》幼儿园试点沪语教育 近年来,上海话使用人品比例缩小,使用场合也在减少,上海沪剧院更是招收不到能讲沪语并愿意入行的学童,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的现象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2.
黄铮 《上海教育》2006,(10A):4-4
近来,部分幼儿园教唱上海童谣引起了沪上媒体的纷纷报道,“上海开设首个幼儿沪语课程”“上海小囡学说上海话,沪语课堂开进幼儿园”,这样的报道一时问在社会上造成了幼儿园已经有专门教沪语的课程、教师可以用上海话上课的错觉。  相似文献   

3.
近来,部分幼儿园教唱上海童谣引起了沪上媒体的纷纷报道,“上海开设首个幼儿沪语课程”“上海小囡学说上海话,沪语课堂开进幼儿园”,这样的报道一时间在社会上造成了幼儿园已经有专门教沪语的课程、教师可以用上海话上课的错觉。有关现在上海话越来越不正宗,上海孩子不会讲上海话等议论近来  相似文献   

4.
上海放,又称沪语,是吴语区的一种重要方言。然而随着推广普通话,上海中学生使用上海话的机会越来越少,发音也越来越不标准,甚至有的90后学生表示只会听不会说。近年来,如何保护上海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在中小学设立沪语日、开设沪语课,将这一声侬好传承下去。那么,目前上海中学生使用沪语的情况究竟如何?中学生对于自己家乡方言的未来有何看法?我们小记者对出生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的100名上海初中生们做了一资小调查。  相似文献   

5.
沪语是上海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对上海市中小学生沪语使用情况和沪语教学进行探究。结合调查问卷,阐述沪语孤岛化现象,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沪语使用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使用沪语的情况亟须关注。本次调研通过问卷、采访等形式在上海部分高校中进行调查,考察上海方言在青年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沪语使用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使用沪语的情况亟须关注.本次调研通过问卷、采访等形式在上海部分高校中进行调查,考察上海方言在青年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故事汇"是近期在上海兴起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渐渐赢得了沪上观众的青睐。故事汇运作成熟,表演机制独特。主持人作为主导,独挑大梁。故事家们用沪语讲述幽默滑稽故事,贴近市民生活。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故事本身的内容围绕海派文化和都市传奇,迎合市民心理。因此这一本土民间文艺形态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9.
沪语与普通话儿童普通话发展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测试卷对88名上海幼儿园在读幼儿,以会讲沪语儿童和只会普通话儿童作为被试间变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表明:沪语儿童在普通话水平上没有表现劣势;从发展趋势来看,3岁、4岁沪语儿童普通话水平的各项指标要低些,到了6岁基本是相当的,这可能与母语方言和受语言教育两个方面因素有关;沪语经验对普通话发音错误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沪语儿童语音加工能力可能更有优势;最后提出教育启示:在上海地区的幼儿园,除了教授普通话外,应适当开展沪语教学,让儿童维持"双言"能力,使地方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再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访感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力推广普通话确实为上海话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街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些老人宁愿用自己十分蹩脚的普通话与孙辈交流,也不愿讲自己擅长的方言。更糟糕的是,现在的父母都宁愿把精力放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如果说普通话的推广和冲击是沪语的不可避免的外在压力,那上海本地家庭、本地学生对沪语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学生》2012,(Z4):85-87
独脚戏又称"滑稽戏",是上海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它以滑稽娱人为主要审美功能,演出均使用方言。1920年前后,艺人王无能首次单独进行滑稽表演,因一人饰演多种角色,故而取名独脚戏。它分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特别是上海市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形成了一个高达千百万人口的沪语语系曲艺文化圈。2008年6月,上海独脚戏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国家,人们会讲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本国语言、本地语言,这样既能与外界自由沟通,又能保留文化"胎记"。最近,80后青年吴炜自行研发沪语手机输入法,以供市民免费下载使用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感觉上海话传承,一直是语言文字专家关注的问题,为何这位年轻的软件工程师对此  相似文献   

13.
现在,随着上海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鲜事也涌入上海。于是,我们便能看到洋快餐发展“中式早餐”的奇景。洋快餐推出“中式早餐”是因为市场的需要,但就我本人而言对其推出的“中式早餐”不能苟同。作为一个传统的上海人,传统的我还是对上海人传统的早饭“四大金刚”兴趣较浓,感情较深。大饼可能源于苏北一带,因此“大”字的发音和标准的沪语有区别。沪语原来的念法近似于“度”,然而用在它身上偏偏发“打”音,正与苏北地方发音相似。很难想像上海人对大饼的热情,每到清晨,隔夜的肚皮一打招呼,自然而然地便想起大饼的微带焦黄的香味。…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05,(12):55-56
新学期到来,上海市六年级学生增加了一门新课程——拓展性课程《语综合学习》,课本中出现了一篇介绍上海方言的章《依晓得伐》。介绍上海方言的章进入中学课本,在本就被认为有沪语情结的上海引起了不少争论。  相似文献   

15.
腔调     
程乃珊 《新读写》2011,(1):13-13
上海人特别讲究腔调,所谓腔调,就是人的言行举止的总体。“你啥腔调”在沪语中是很重的贬义,潜台词就是你的修养太差。“腔调”一词看似着重外相,其实还是取决内涵。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05,(11):10-10
今年新学期伊始,上海市六年级学生增加了一门新课程——拓展性课程《语文综合学习》。课本中出现了一篇介绍上海方言的文章《侬晓得伐》。此文进入中学课本,在本就被认为有沪语情结的上海引起了不少争论。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些小学、初中,甚至幼儿园,都已经以不同方式开设了所谓的沪语课,对此身在其中的中学生们有什么看法呢?一位已经上过沪语课的同学抱怨道:开学初看到课程表上的沪语课很是兴奋,而当正式上课时却见数学老师前来任课,当时同桌还说:‘不会沪语课其实是数学课0巴?  相似文献   

18.
大班“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中有上海说唱这一素材点,根据主题素材以及园本特色,通过从沪语到乡土文化感知,生成集体教学活动;从课堂实施到文化体验,反思集体教学活动;总结实践,推广新的歌唱模式三方面开展儿童视角下的上海说唱活动。  相似文献   

19.
《繁花》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是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部小说。它以满篇沪语及双线结构,从上海普通市民的视角,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之后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市民阶层日常琐碎的生活以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世相百态,给人留下了人生悲凉的无尽况味,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市井人生的别样景观与上海的里巷风景。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股市与沪港通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为研究视角,利用BEKK多元GARCH模型对上证指数、沪股通指数和中证恒生沪港通AH股精明指数的收益率波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上证指数与沪股通指数之间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上证指数不是中证恒生沪港通AH股精明指数的格兰杰原因;上海股市和沪港通都存在杠杆效应;上海股市和沪港通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波动溢出为单向,上海股市波动会影响沪港通机制内股票的波动,沪港通的变动不一定会影响上海股市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