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深入研究贾平凹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独到欣赏,一方面,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女性崇拜倾向,另一方面,他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仍旧不同程度地受到男权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未能真正表现女性的欲求。本文对贾平凹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对作者表现女性形象时的叙述方式、作者的女性观做了探讨与论述,并深入分析了导致作者矛盾的女性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从女性始祖写起,并在神话世界——梦幻世界——现实世界中,构成了女性守护者的三重构架,让女性成为世界的主宰,体现了作者深层的女性崇拜意识,而女性崇拜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母神崇拜又有着深刻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一部既斗智斗勇又充满阳刚的文学作品,主要描绘的是男性之间相互斗争的故事.但在作品中也穿插了少许的女性,从作品对女性的描绘中,同样也可以窥见女性的光辉形象和女性的人性之美.作者在女性形象的隐匿与建构中,实现了人性的回归,体现了女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 ;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 ,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 ,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 ,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 ,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5.
<痴人之爱>是谷崎润一郎由初期的"恶魔主义"转向"唯美浪漫主义"文学过程中产生的一部代表作品,继承了他一贯的女性崇拜的主题.本文从"痴"入手,来揭示本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一些文学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入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女性崇拜现象,发现在这一时期丰富的女性形象塑造中潜藏着远古时代的女性崇拜原型。从毛泽东时代美术中女性崇拜的具体表现中看出,女性与繁衍、女性与丰收、女性与土地的象征意义渗透在毛泽东时代美术女性形象塑造中。最后指出引入原型批评理论可以深化对这种艺术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与《十日谈》女性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作舟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66-67,70
《金瓶梅》与《十日谈》被视为中西方两大奇书,作为反封建主流文化的旗帜性作品,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在文坛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而两部作品中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广为世人所关注。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两书的作者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反映女性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公正而进步的女性观。这种女性观的形成,其客观原因是中唐后期反映女性的作品渐趋繁荣,其主观原因是作者仕途不达而产生士与女命运相似的感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在新时期的发展是受人瞩目的,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大背景后,有一大批女性诗人及其作品在诗歌命名的史化进程中,却又被遮蔽遗漏在"第三代"与"70后"之间。出于一种身份上的焦虑以及女性诗歌对男性话语反叛书写的利弊权衡,中间代女性诗人坚守着对诗神的崇拜与热爱,在双重夹缝的焦虑中,以女性自身独特感受言说的自信,诗意地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激情与技术的结合中做出了精彩的突围表演。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作者丁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自身经历,来分析时代背景等因素对作者作品中女性意识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丁玲作品《韦护》中的时代新女性特点以及女性意识的产生和在革命与爱情间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封神演义》是一部以武王伐纣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属于不同的类型,有女神、女妖、女仙,也有宫妃、女将、慈母、臣妻等。作者在作品中赞扬了传统女性的美德,揭示出古代女性的附属地位。但总的来看,作者仍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看女性,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体现了明显的“女人祸水”思想。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作为我国小说史上一部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而优秀的作品,体现出了作者无法脱离时代可能性又高出于时代规定性的性别意识,初步构建了明清时期开明文人的一种诗意的并具备叛逆色彩的女性理想。但同时由于作者理想与时代局限性的冲突,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表露了清代男权话语中对女性理想的矛盾态度。可以说,这种女性理想,是作者个体理想与历史文化积淀、时代风尚追求以及作者男性角度局限等多种因素冲突与调适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中,老子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是中国女性文化及其话语的滥觞,由此涉及到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从中西文化比较观念出发,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性的认定,即对于中国文化基本形态与性质的判断;二是对于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中国远古女性崇拜意识的认定,由此从渊源上探求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形态与特性;第三.则是中国文学的南北文化源流的特征及其相互融合问题,由此指出中国文学的“阴阳合流“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女性立场上重读《人生》,试图通过对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情爱观和作者性别立体位置与他笔下人物的关系的研究,来剖析强大的男权文化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教学中,海明威作品中的男性"硬汉"形象被认为是作者的标签,通常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因此海明威也被批评在作品中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在教学中被忽略.但是从作品外部的文化语用信息中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出发,对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和非理想女性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揭示作者对两性和谐关系的渴望及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可以还原海明威对作品中女性人物塑造的创作根源.  相似文献   

17.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以女性视角讲述了现代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所经历的艰辛与困境,作者注重对知识女性生存体验和内心世界的发掘,整体叙事凸显着女性主体意识。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性生存困境以及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观照,来分析阐释作品中现代女性的自省和抗争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武斌 《文教资料》2010,(18):197-199
后结构主义宣判了作者的死亡,作者不再是文学作品中的权威话语拥有者,作者的权威、意图与身份都被解构,作品和读者取得了独立自足的地位,作者在阅读与解释中并不具有优先权。女性主义文论面临着建立女性自身的文学传统的艰巨任务,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作者问题。面对被打倒的作者,女性主义文论遭遇到历史的反讽,处于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赞同巴尔特宣布了作者之死,将女性从作者的家长式权威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抹杀作者,重视个人经验在作品中的表达,谋求女性作者的身份的一种建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女性作者,但文学史里却难觅其踪。这既是儒家男尊女卑的反映,也是男性主导历史、对女性愚化的结果。女性文学作品具有男性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价值,男性笔下的中国妇女形象也有待于从女性角度去重新解构。要想全面构建中国文学史,就必须客观地确立女性作者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达到此目的可从5个方面人手:用女权主义理论审视中国文学史、整理古代女作者作品、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考察女作者、诗史互证和对作品的“感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