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字的“观物取象”及其结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产生,是一个“观物取象”的结构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汉藏语系中其他图画文字的形态看出清晰的轮廓。例如在远古时期,我国西北河湟地带居住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南地带,在那里形成了纳西民族。纳西民族书写他们的经  相似文献   

2.
玛丽玛莎文字源与结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丽玛莎文是一种仅在云南省维西县塔城乡百余户纳西族居民中使用的民族古文字。这种文字的字源或造字依据是可以考释的。通过考释可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它主要是一种纳西文字的变种而非不少学者认为的纳西文字的分支;少数玛丽玛莎丈是当地纳西人自造的文字,主要是象形字和指事字,而未发观形声字;极少数文字来自汉字和藏文.对玛丽玛莎文的考释在文字传播学上对文字的借用问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朝雍正元年以前涉及纳西族的文字中,都把纳西民族记载成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但是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之后的一些史料中记载纳西人"性柔弱"、"生性懦弱"等。本文通过"改土归流"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来探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的影响,认为"改土归流"使纳西族民族的尚武精神从感性阶段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中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蕴藉于纳西族人文字中的生死观和数字观,以期从中可以反映纳西族民族心理的内涵,揭示其在民族文化心理和哲学意识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纳西东巴文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纳西族使用的文字,被学术界认为是一种"活着"的古文字,可以视为文字史上的"活化石"。由于东巴文处于"语段文字向表词文字过渡"的特殊阶段,对它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东巴文文字学的真正建立,也有助于普通文字学、比较文字学、文字史以及其他民族文字的进一步研究。本文选取了东巴文造字法中最能反映东巴文图画特点的象形字和使用数量最大的假借字进行研究,旨在探求其象形字、假借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里,东巴文字是一份很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瑰宝,同时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本文试图对东巴文字的审美价值作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谈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于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羌族自称"尔玛"民族,人口现仅存30余万人,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其居住的环境十分恶劣,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m左右的高山或半高山地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有带宗教性质的锅庄舞,有以军事斗争为目的的顶杠,还有以茶余饭后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斗牛、斗羊角力.对羌族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保护和发展这一民族大家庭里独特的文化形式,使它在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走的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一个源远流长而又至今保留了自己古老传统文化的民族。今天的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为23.6万,集中居住地是云南省丽江县。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的考证,纳西族源于我国西北河湟地带,属古羌一系。羌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诗·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在殷商时代,羌与商王朝之间就有密切关系。近世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了这一问题。先周时代,姬部落与姜部落(姜即羌,依顾颉刚说)已互通婚姻,文化因素相互融合更为密切。邹衡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9.
东巴文在纳西南迁的上游地区创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记录的经书和文字数量不断扩增,文字和所记录的经文愈加紧密对应。东巴经"图画式布局"的传统范式是众多字体保留了原始图画的主要原因,同时,书写上求便、语言思维的抽象等因素,也在文字的长期使用中带来了字体的符号化、讹变。  相似文献   

10.
一、引语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民族研究工作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陆续发现了几卷经书,这些经书乍一看很像一套连环画册,可其中所记录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尔苏沙巴文字。尔苏人居住在四川省西部地区,沙巴是本民族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人,尔苏沙巴文字就是尔苏经师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的起源目前还不清楚,前人的研究认为,沙巴文字和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东巴文字的历史大致相仿,而且两种文字都与本  相似文献   

11.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在近年重新获得了大众及学界的关注.作为一种洞经音乐自传入丽江就具有道教音乐本身虚静玄和的美感,但其并非是只具有单一美感的音乐,在内涵上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又注入了儒家礼乐思想,有雅正的音乐追求.在纳西族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入了纳西民族自身的审美趣味,多用慢波音旋律,用...  相似文献   

12.
纳西族历史悠远,人文荟萃。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的非物质是其生生不息的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财富,是纳西族人民繁衍发展的根脉。她是纳西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是民族精神的发生器,纳西族文明的起点;她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是纳西文明不竭的源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而且是纳西族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一个。作为一个民族,它有其特有的文化和特征,由此而产生许多纳西族特色词。在翻译纳西族相关资料文献时遇到较多纳西族特色词语,笔者尝试运用和合翻译学说、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的纳西族世代以盐业为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盐井纳西族文化几乎完全融入了当地的藏族文化中。但是纳西族内心中对自身东巴教信仰的坚持,使得下盐井村虽然在天主教和藏传佛教的包围中仍然保持着社区的认同。盐井纳西族宗教信仰的变迁成了本民族在建构社区认同中的一种鲜明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东巴文字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纳西族文化能否长期存续与东巴文字教育密不可分,东巴文字发展延续,依靠教育。东巴文字本身是一种有利的教育资源。本文通过分析东巴文字的特点和幼儿发展特点,为幼儿期进行东巴文字教育提供一种可能性,力求引起人们重视东巴文字教育。  相似文献   

16.
遭遇饿狼     
众所周知 ,狼的本性是凶残的。而我所经历的一件事 ,却使我改变了对狼的看法。那是 1994年 10月中旬的一天早晨 ,我们离开了纳西族聚集的秀美小城丽江 ,向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进发。出发前 ,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一道去维西。过石鼓镇以后 ,我们沿着金沙江上游向西北方向前进。十点多钟 ,我们在小镇巨甸稍事休息 ,再上路时发现路上的积雪越来越厚了  相似文献   

17.
一、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是怒江州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怒江州地处云南省北部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总面积1.4703万平方公里,“少、边、穷”和高山峡谷是怒江州显著的州情特点。全州除主体民族傈僳族外,还聚居着白、怒、普米、独龙、彝、纳西、景颇、藏、傣等12个少数民...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村民对足球运动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纳西族村民对足球运动的情感进行分析。结论:对待比赛胜负观与纳西民族尚武精神转变具有统一性;喜爱足球运动因素中体现了纳西民族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建议:建设与纳西族村落文化和谐发展有特色的足球文化;对村民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认识足球运动的价值等。  相似文献   

19.
傅懋责力先生的《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是一本难得的东巴古籍译注本;在个别文字的解释、字源的探讨、经文行款和语法等方面都极有价值。论文是读该书所得的几点感触和几个问题的探讨:一从《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观得假借字在文字脱胎于图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探讨东巴文中的颜色字,从纳西族的历史、文化、氏族上追溯颜色字的字源。  相似文献   

20.
苗族口传经典中有关于苗族祖居地的情况、苗族迁徙的缘由及其迁徙的历程。作为无文字的苗族并非是没有历史的民族,作为经典叙事的苗族古歌不仅是苗族的信息系统,而且是苗族民族认同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并影响社会的构成。根据不同区域苗族古歌关于祖居地和迁徙历程的叙述,可以得知苗族在远古时期就是中国南方一个分布范围较大的族群,至少东起洞庭湖西部河流的下游,西到古巴蜀的南部山地,也就是长江上游中游的交界地带。历史上的苗族因不同原因,都有一个从河流的下游向上游的云贵高地迁徙的过程;尽管因迁入不同的生态环境,苗族内部差异增大,但其社会的深层结构仍有相似之处,即各族群对于死后灵魂回归祖居地及其祖先的迁徙历程十分重视,这也是各方言区各支系苗族古歌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