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封建史籍里谈到清朝初年抗清斗争时,常常过分地渲染了南明政权和江南地主豪绅抗清派的作用。历史事实却表明,在长达二十年的大规模抗清斗争中,真正的主力是由起义农民组成的大顺军和大西军。李自成亲自指挥的山海关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从此揭开了抗清  相似文献   

2.
吕梁山农民起义军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在清军入关后,他们投入了抗清斗争。1644年吕梁山区起义军首领王刚随李自成西去(李自成即在吕梁开始起义的),另一部分农民军以任亮为首,坚守山区。他们在1648年发动猛烈攻势,华北各地人民起兵响应,任亮所率吕梁起义军于次年攻克五十余县,几乎光复全晋。他们成为抗清斗争高潮中的一支主力。至1668年清政府一面实行  相似文献   

3.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抗清战争中,张献忠、李定国等人先后领导的大西农民军,曾在四川建立大西农民革命政权,在云南建立兴朝政权,长期经营川、黔、滇抗清根据地,与西南各族人民发生过广泛的联系。大西军与西南各族人民一起平定叛乱,共同发展生产,团结抗击清军,在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时期(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四年)及其革命失败后的十余年间,在内蒙古地区先后发生的以蒙古族人民为主体联合汉、回各族人民的反封建起义,是以太平天国为主流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清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蒙、汉各族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对于研究太平天国革命与全国少数民族起义的关系问题,以及丰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湘黔苗民抗清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为稳定苗疆,重新修建了苗疆边墙。苗疆边墙的重修客观上促进了苗疆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巩固西南边陲创造了一定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6.
鲁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捻初探池子华捻军并非安徽独有,山东也是捻军的发源地之一,“兖、沂、曹所在有之”①。19世纪中叶,太平军、捻军(指安徽捻军)起义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山东亦有结捻抗清者。有关鲁捻的抗清斗争,学术界未曾作过研究。笔者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粗作概述,冀有稗于...  相似文献   

7.
定远县,清朝时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府。凤阳府地处淮北,定远县在凤阳府东南部。1853年三月,定远县捻党首领陆适龄在他的家乡,定远县城西南七十里处的荒陂(沛)桥旗杆村(现属长丰县沛河乡)举起反清大旗,率领捻众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曾发展到二万人,势力影响到凤阳、颍州二府,给清朝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1853年,由于中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而采取以武装起义为抗清斗争的主要形式,捻党向捻军转化。陆遐龄起义正处于这一转化时期,是这一时期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捻军起义。这次起义无疑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大规模捻军起义时代的到来。这次起义刚刚失败,著名捻军领袖张乐行等就很快摆脱清政府的节制,走上了坚定的反清道路,无疑也受到这次起义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爱国学者顾炎武到今年巳逝世三百周年了.顾炎武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早年参加反对明末当权奸宦的进步学术团体复社.清兵入关后,他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他匿名江湖,游历南北,仍念念不忘兴复,曾写下不少记录异族征掠罪行、同情人民疾苦、歌颂正义斗争、表达自己抗清决心的爱国诗篇.顾炎武还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的学者.他在经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经济等诸多领域里,都有很深的造诣,毕生著作达几十种之多,给中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学者郭沫若在《南冠草》一剧中加以热情赞扬和热烈歌颂的夏完淳,是明末抗清英雄,著名的诗人。据王弘《砥斋集》载,他“八岁能赋诗,十二即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直接参加了军事斗争,十七岁殉国,用鲜血使自己的历史发出灿烂的光辉。清顺治四年(1647年),夏完淳存家乡云间(上海市松江县的古称)图谋起义,事泄被捕。被捕后,写下了和家乡诀别的饱含爱国主义深情的感人诗篇《别云间》,表现了  相似文献   

10.
一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以后,全国高涨的革命形势更奔向新的高峰。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太平天国胜利的鼓舞下,此起彼应,遍及全国。捻军在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举起了抗清的义旗;天地会在江苏、湖南、江西、湖北、广东、福建等省燃起了反清的烈火;回、苗、徭、彝等少数民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省酝酿着大规模的起义。革命的力量正在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清朝的反动统治,这时已陷入严重的危机。政治上,它的王朝统一局面已经破裂;军事上,它的绿旗营兵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  相似文献   

11.
谢三宾在明末政绩卓著,尤其是平定登莱之围,其功甚伟.但入清后却反复告发抗清义士起义,其人品之污,广为士林所薄.其传世的《一笑堂诗集》内的《感怀十首》组诗,让人深切体悟到一个并不高尚的灵魂在明清易代那种特殊的历史境况下所受的痛苦折磨和他的自我辩解,尽管这种辩解是那样的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清廷入关后,农民军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新的斗争形势下,原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自川入滇,又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联明抗清斗争。在此期间,明末农民起义军与云南沐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几经变化,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3.
顾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又常署蒋山庸,昆山人。明末出生,早年加入复社,清兵南下时曾参加抗清起义,虽失败,一生不忘复兴。他历经改朝换代的战乱之苦,山河变色,满目疮痍,莫不有所感触而发于诗,是清初诗坛著名的遗民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使他的诗作染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尽发时代的声  相似文献   

14.
农民领袖、抗清英雄李定国,顺应时代的要求,顾全大局,高举“联明抗清”的大旗,坚持抗清斗争十余年,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探讨这个问题,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郑成功像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年)是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省南安县石井人,郑芝龙子。南明弘光时监生,隆权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入福建,唐王被俘,郑芝龙投降了清军,二十二岁的郑成功举起了“杀父报国”的大旗,率领勇士乘船到南澳(今属广东)从事抗清活动,后又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大大鼓舞了中原人民和台湾同胞。当时台湾已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同胞不断起义反抗。永历十五年(1661年)爱国人士何斌携带台湾地国到厦门来见郑成功,申诉了台湾同胞的愿望。郑成功早有收复祖国领土的伟大志愿,决定排除万难,进军台湾。  相似文献   

16.
清军入关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满族贵族集团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薙发、易服、当奴隶,凡不“归顺”、“迎降”者,“即行诛剿”.因此,民族矛盾激化,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以农民军为主体的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南方的抗清斗争坚持的时间更长,斗争更为激烈.广西的桂林曾一度成为南方抗清斗争的中心.在这里,有抗清将领瞿式耜坚守桂林达四年之久.他领导桂林军民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获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其后,清军孔有德部攻陷桂林.但不久,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又打败孔有德,收复桂林.桂林的抗清斗争事迹,可歌可泣,影响极为深远,值得认真研究.史学界对桂林的抗清斗争尚少专文作较全面地论述.本文拟就桂林抗清斗争的性质、历史意义以及最后失败原因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郑成功是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这是众所公认的。但对郑成功的抗清活动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却颇有不同。例如有人就认为对郑成功的抗清活动“不应有过多渲染”,因为“各族的抗清力量,都不过是清统一中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就抗清而言,郑成功和其他抗清力量一样,迟早是要失败的”。照此说法,郑成功和其他抗清力量,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什么意义。对这种看法,拙者不敢苟同,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点燃了劳苦群众反清斗争的怒火,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纷纷树旗响应,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在风起云涌的抗清队伍中,台湾人民的反清起义是一支重要力量,在近代人民革命斗争史册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但是,解放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著述中,述及者所见无几,成为近代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下面试就其发生的背景、斗争特点、失败原因及意义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9.
对1857年3月至1858年5月捻军与太平军在两淮地区的联合抗清行动进行考察,认为两军走上联合抗清之路出于各自摆脱困境的现实需要;联合壮大了抗清实力,取得了正阳关之战的胜利;联合具有功利性,军事行动不能协调一致,没有达成预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钱晶 《华章》2011,(14)
魏耕是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位诗人,除了从事诗文创作,与友人相互唱和外,他还投身于复明抗清斗争中,并终其一生,以身殉国.本文将从感怀身世飘零、终其一生矢志抗清的思想溯源、"风流散淡事沈醉"的行事作风,三个方面来分析,朝代更替,时代动乱下,魏耕作为一个矢志抗清的文人的心态、心理路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