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河”与“岸”——论《河岸》的意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苏童已有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历史,他的那些小说常常被冠为“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等各种名称。苏童在小说的语言运用、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赢得了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2.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苏童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早期以先锋小说的创作赢得了步入文坛的入场券,并在当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而苏童的大多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化书写,不管是小说的抒情性描写,还是语言的诗意表达,意象的诗意呈现,色彩的诗意描绘等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魅力。苏童文字中的这种诗意性描写成就了苏童“诗化小说”的创作风格,并且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出现低潮时,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崭新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不谋而合的创作承担着振兴文坛的重任;他们这种以实验者姿态出现的率先创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先锋派”或“实验派”。他们的小说被称为“先锋小说”、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 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 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余华、 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为代表 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 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他们不再重 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 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 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现在 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 说”。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 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先锋派作家的创作出现了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苏童,其创作体现出明显的背离先锋、回归传统的趋向,创作姿态由对传统的激情反叛转变为对传统的主动回归;叙事视角由第一人称的讲述转变为第三人称的描述;小说由形式压制故事转变为故事突现于形式之上;商业写作特征的引入,使得小说的可读性和可视性增强。苏童的创作转型,一方面体现了创作的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家批判精神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米歇尔·布托说过:“小说是绝妙的现象学的领地,是研究显示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者可能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绝妙场所,所以小说是叙述的试验室。”①在先锋小说中,格非、余华以精致的文本结构著称,孙甘露和吕新的语言实验为人称道,苏童则着力在故事叙述上。苏童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其小说写作的先锋品格,也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叙事美学。艾·巴·辛格从写作者的角度说:“短篇小说的布局容易的多,所以它可能比长篇更完美、更出色。”因此,我选取苏童短篇小说《狂奔》为对象,从叙事学角度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2,(84):18-19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苏童及其作品点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自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苏童的书籍更加畅销,其读者群也不断增加.通过点击苏童及其作品,感受苏童作品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从1988年王干、费振钟发表第一篇评介苏童的文章至今,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已走过了30个年头,并因之形成了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的四个视阈——先锋、历史、女性、南方。"先锋"是苏童小说最先得以展示并获得接受者呼应的视阈,其中"意象"和"叙事实验"两大视野成为既定视野,"先锋"也由此成为了文学史对苏童的最初定位;"历史"是学者们就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与个人、历史与现实、历史欲望学等命题展开的期待视野,有待进一步深化;"女性"是对苏童小说创作的"红粉情结"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视野的丰富与开拓,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南方"不仅是苏童接受的既定视阈,而且还开启了诸如"叙事空间""小说地理"等新的期待视野。当然,接受研究中与"历史"相关的如"现实问题"等,也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苏童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江南青年才子们那梦幻感伤的叙事风格,其小说中的许多女性形象曾一度填补了当代文学中刻画女性性格缺乏心理深度的空白,女性在他的笔下显现出富有魅力和意味的侧面。苏童小说中的“红粉情结”,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以下童年经验、地域环境和流派影响几个方面探讨苏童小说中这一情结的成因,以期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其创作中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锋小说和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家,苏童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细细品味苏童小说的语言,你可以在诗意与梦魇相交织的感受中体会到一种神秘诡异的力量.无论是“枫杨树”系列、“香椿树”系列,还是后来的“红粉”系列,苏童以轻盈细腻的诗意性语言为经,以诡谲怪异的梦魇式语言为纬,在家族、历史故事中穿凿,为自己织就了如蛛网般错杂斑斓的“纸上故乡”,为读者呈现出别样的南方风景.  相似文献   

15.
塞林格和苏童作为书写“成长小说”的大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少年形象。塞林格开风气之先并对苏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后来者.苏童在少年成长背景、人物个性打造上和塞林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塞林格“成长小说”的少年视角叙事和语言风格也影响了苏童的写作.苏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独特认知在这些方面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因此,苏童对塞林格既有借鉴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6.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有其独特的魅力。他善于以旧说新,善于描写女性形象,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自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苏童的书籍更加畅销,其读群也不断增加。本通过透视苏童及其作品,感受并剖析其中的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苏童的文学创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妻妾成群》与《碧奴》等长篇小说影响深远,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童所坚守的先锋意识,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文体形式的革新,而这些作品及后来经过改编所渗透出的民俗记忆无疑烛照了苏童小说的民俗学特色。本文试图揭开苏童小说的民俗植被,守望苏童小说的民俗记忆并以此延展苏童对乡土的执著。  相似文献   

18.
张莹 《语文知识》2009,(3):33-35
《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是苏童发表于2002年的两篇小说。小说展现了物质贫乏年代百姓的生活现实和生活智慧,塑造了一些鲜活的平民女性的形象,凸显了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隐匿了先锋色彩而向现实靠拢,让我们看到进入新世纪的苏童创作上的一次温情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苏童在创作起步时就接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后者特有的艺术观深深植入到苏童的文学观念中,并一直支配着他对文学的理解。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苏童在1990年代初就告别先锋,转向了现实主义,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识。苏童在创作上虽然有几把刷子,但是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具有后现代特点的作家。其199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博尔赫斯影响的鲜明印记。离开博尔赫斯,对苏童的理解就一定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20.
苏童是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既体现了先锋小说的特色 ,也有许多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味道 ,表明其继承与悖离并行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