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是承载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传递地方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公共空间。在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构建中,博物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空间叙事、物件叙事与记忆叙事中可见博物馆并不缺文化育人的丰富元素,其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中也蕴含着文化育人功能,有必要从历史记忆深耕红色文化内容、馆内与馆外深度融合延伸文化育人形式、依托情感驱动提升文化传播品质这三个方面拓展和宣传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为博物馆的文化价值研究与育人功能拓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时代,媒介话语由意涵丰富的符号群组所建构,地域形象、价值、精神多维度贯穿于媒介话语搭建的意义空间中,具有发挥情感认同、共塑交互模式的作用。本研究以媒介文本对“甘肃故事”的话语叙事为分析基点,将其视为媒介构筑民族记忆的实践过程,从整体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甘肃故事”话语建构的情感型框架、实践型框架和区域型框架“三维大类”以及嵌入其中的“红色精神”的传承者、社会建设的“奠基者”、脱贫攻坚的“奋进者”等“七维小类”框架。跳脱出故事叙事理论,检视故事传播中面临的错位、缺位的挑战,尝试为甘肃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搭建理论支撑和实践通道。  相似文献   

3.
政治记忆是集体记忆中具有政治属性的特殊部分,它传递着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有着特定的政治目标。政治记忆有着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功能,这些认同功能的实现贯穿政治记忆唤醒、重构和刻写的全过程。政治记忆的激活和刻写必须借助文字、图像、仪式、空间和文化等载体。当前,政治记忆面临着虚无化、遗忘化和娱乐化等风险。要通过“记忆之场”建构、影像呈现、仪式展演、故事叙事、个体化书写等来激活和刻写政治记忆,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4.
党史记忆依托同质性的“情感黏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与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是基于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汇聚.研究以“记忆之场”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记忆情感场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党史“记忆之场”的情感养成过程.党史记忆的场域经由不断宣传、组织、动员,唤醒、激活了过去的党史文化,并且在历史传统、当下目标与未来展望的叙事体系中被赋予与时代吻合的政治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建构,以“政党—国家—民族”进阶链式补充了革命文化的集体记忆,昭示着国民深厚的政治信仰与政治认同,对于国家民族政治共同体建构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非遗展示的空间正处于从传统博物馆向非遗文化市集变迁的过程之中,设计理念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展示设计由“阐释性展示+展演+活动”向叙事性展示转变。静态叙事空间、时间线性和缀合式团块叙事结构、全知性叙事视角在淮河非遗主题展示设计中仍然常见,而互动式叙事空间、沉浸式叙事空间、数字叙事空间、交互式叙事结构、第一人称视角和角色代入视角已成为趋势。当下的淮河流域非遗展示应在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上持续创新,打造故事驱动型展示的精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唤醒非遗蕴含的淮河文化记忆、传承淮河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7.
作为审美场域之一,金秀瑶族博物馆以其所展示的朴素的黄泥鼓舞、精美的瑶族服饰、优美的大瑶山自然生态等瑶族文化符号营造了美的艺术、美的文化、美的生态,表征了审美场域与审美认同的互动关系:审美场域建构审美认同,审美认同也建构审美场域;审美认同与审美场域双向建构,互为审视。  相似文献   

8.
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9.
安德森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想象共同体”的概念,在“想象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电视媒介通过仪式化对重大事件的展现来不断重复建构国家认同,电视媒介通过对于重要事件的现场直播来增强国家凝聚力;通过“共享历史”来不断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延续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通过征用现存的民族文化符号来建构国家认同;通过节庆传播建构国家形象,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系统化、抽象性的“观念的上层建筑”,总是寻求以特殊形式实现自身的普遍认同。意识形态感性叙事意指意识形态主体借助感性化叙事介质,切合受众感性化心理需求,将系统化、抽象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转换成直观、具象的表意实践和感性体验的传播形式,是实现意识形态有效传播,增进意识形态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感性叙事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创新形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能够裹挟感性叙事介质对外渗透与扩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能够借助感性叙事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感性叙事而言,要着力从运行、主体、内容、话语、渠道等方面主动作为、积极建构,抢占意识形态阵地有利空间,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1.
影院是城市公共文化的传播空间,是观众与电影互动的重要媒介,从影院文化可以了解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从影院的发展变更可以认识到一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变迁。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近年来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影院的空间布局等特征影响着合肥影院与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及影院自身的发展程度。合肥影院已经不仅仅是放映电影的场所,还是电影与观众平等互动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合肥公众身份建构与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更是承载着几代合肥人集体记忆的“筑梦”空间。但是合肥缺少地方性特征明显的影院,这也是合肥影院需要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空间的建构与认同——刘三姐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公共修辞旨在回应修辞实践中的公共性问题,其主要特点是以公共利益为修辞目的,通过对文本或话语的策略性挖掘、表征、征用与转换,维护公共空间的协商性、批判性与对话性。社会舆论场域中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公共议题、公共话语、公共价值三个维度,相应地也就形成了公共修辞的三重内涵:一是公共议题的争议性呈现,即通过对事实的可见性生产,促使公共空间的问题与矛盾形成,以此激活公共空间的批判功能;二是公共话语的知识性建构,即在知识维度上构建出一种“介于之间”(in-between)的话语形式,其主要修辞策略是赋予事物认知以知识逻辑;三是公共价值的对话性倡导,即在文化维度上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和解,从而建立公共空间理性交往的认同基础与共识基石。由于公共修辞的劝服或对话功能服务于公共利益取向,其主要“应用场景”是公共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以各类有形、无形的记忆之场为载体建构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之旅”是主要面向港澳台侨大学生的、以参观访问中华民族记忆之场为主要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我”的层面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价值信念、生成为中国梦共同奋斗的行为意愿,而且以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习者在“我们”的层面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共建共享,增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的身份认同。为了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效能,我们需要借助国家文化工程推进记忆之场的建设,高校亦需用好国家文化工程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地方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其媒介属性表现为弥合传播与传承的缝隙以及重组了地域、空间与时间。随着社会发展和相关建设的持续推进,地方博物馆在地方集体记忆书写、地方文化自觉提升和地方社会治理参与等领域的影响不断加强。与此同时,现实挑战也随之而来,既有建设同质化导致传播效力低下的问题也有技术与商业的大举入侵带来的文化困境。对此,有必要重返“文化现场”,重视对原生文化土壤的保护;积极融入“后喻时代”,建设参与式博物馆;重塑“人文精神”以推动地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利用图像建构的信息场域编制叙事内容,利用“小叙事”消解宏大叙事方式,利用图像叙事的空间时间化本质虚构叙事语境。进入数字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以数字空间拓展生存场域,以数据资源扩大信息来源,以数字技术更新赋能方式,呈现出“局部拔高、片面美化”的“碎片样态”,“感官刺激、集群欢腾”的“文化镜像”,“算法推荐、私人订制”的“舆论陷阱”等多维表征样态。纠治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的根本之道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筑思想根基;掌握社会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净化舆论环境;构建立体化治理格局,凝聚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教科书是华裔新生代语言文化习得与族群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亦是公民意识形成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场域,体现着认同塑造的复杂机制及多层级认同的冲突与并蓄。从互文性视角对现行最新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各类科目教科书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大量的国家话语策略、高频率分布的核心概念与互文性复现的话语模式,强有力地塑造着华裔新生代“公民-国家”逻辑上的国家认同;华人的族群叙事在国家叙事背景下展开,其叙事主体、叙事结构、文化标记及话语路径都表明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族群认同塑造的功能被强大的国家话语修辞力量所稀释。在教育场域,华裔新生代面临如何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间求取平衡,以及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提高华人族群内在凝聚力、传承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熊晓庆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24-27,54
在当代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绣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以图案、雕塑等符号化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和重大场合中,表征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感。符号化绣球作为广西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本,在区域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村改居”社区作为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过渡的特殊样态,因其“亦城亦乡”的独特性而为学界所广泛关注。在“村改居”社区这一过渡型社会形态中,受文化延续性、稳定性的影响,社区意义空间、交往空间、权力空间的重构远滞后于生存空间(物质空间)样态的变化。从空间变革的视角审视“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现状,可以发现社区居民面临着文化记忆断裂、文化归属感消解、社区情结转化艰涩、主体意识薄弱等多重瓶颈。有鉴于此,基于物质空间、意义空间、交往空间和权力空间之界分,重塑公共景观这一空间之“基”、深挖符号资源、完善社会关系网络、推行网格化管理等则是纾解“村改居”社区居民文化认同困境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心理学有三个主要学派:符号取向、个人取向、活动理论。它们的交汇点是“文化符号活动”。自我是通过文化符号活动而社会地发生的个人建构。作为文化符号活动的叙事和认同相互构成,不可分离。它们通过人造物、情感、自我反思、活动、时间5个维度而发生作用。叙事既可作为干预变量考虑,也可以作为搜集分析资料的方法而成为文化心理研究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