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学校课程儿童化、儿童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绵竹紫岩小学以丰厚的课程文化构筑生命成长的基石,凸显了课程“三化”的教育价值:突出课程的儿童特性、学校特质、时代气息.以兼具丰富性、选择性、品质性的学校课程,适应了儿童全面、个性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事实逻辑,当前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着学科边界的无序僭越化、价值定位的极端功利化、实践尺度的文化虚无化等倾向。为此,我们必须适度地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虚无主义”持警惕态度。理性地回应对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全盘否定的不良倾向,坚决地为基于中国“本土生长”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辩护。  相似文献   

3.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利华  李芳 《教育探索》2008,(11):118-119
当前学校心理教育存在目标片面化、课程问题化、咨询医学化倾向,其实质是“问题取向”式心理教育,它制约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发展。必须转换研究视角,从过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转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积极关怀”式心理教育要从目标设定、课程开发、师生关系、差生评价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回归儿童教育,走向学校课程儿童化、儿童课程校本化.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第十五届“校长论坛”,主题聚焦“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旨在突出学校课程的儿童特性、校本特征、时代气息,以兼具丰富性、选择性、品质性的学校课程.促进儿童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目标,发展高校劳动教育其关键在于构建和实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而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首先需要厘清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并为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主要表现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目标,走向“具身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但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却面临着课程意识滞后、课程设置片面化、课程实施主体缺位以及课程评价不完善等诸多现实困境。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困境的消解,需要高校提升课程意识、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实施主体支撑、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本土应用过程中,李普曼P4C基于实用主义倾向的价值理念逐渐割裂了儿童与哲学间的天然联系,而课程开展的难易度也使儿童哲学探究的可行性日趋复杂。以初代P4C为依托,源自夏威夷的小p哲学在秉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的价值理念上,以灵活创生、民主平等的包容模式给予哲学活动无尽的开放性与可能性。P4C课程的根基在于对话,对话的实然表现更应立足倾听“儿童声音”的立场,对话还应在智性解放中重构哲学教育。未来的P4C课程,可将大P哲学与小p哲学巧妙“中和”;鼓励儿童在自然与社会图景中启迪心灵;以“儿童友好”为教育旨归,政府、幼儿园和高校应在哲学教育中系统筹谋、联动促进。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通过明晰"自己"的价值定位,明确"儿童"的培养目标,明了"课程"的实施路径。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8.
郭元祥 《早期教育》2005,(7):i003-i0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身体”缺席而引发的教室危机的不断加剧,身体的教育价值逐步为教育界所承认.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儿童哲学教育中,“身体”在儿童哲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尚未得到实践者的重视.因此,要重构用“身体”思考的儿童哲学教育,需要我们理解“身体经验”在儿童哲学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儿童哲学的身体性维度表明,儿童哲学不只是围绕思辨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身体经验”,它旨在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身体体验”的共享关系,以此培养出会感受、会行动、会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11.
《宁夏教育》2005,(5):4-5
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认为,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来讲,必须克服“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学科化”倾向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术语,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医学化”倾向则是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史国忠 《中学教育》2009,(9):38-40,17
校长的教育哲学追求是校长关于学校教育的系统认识和理性思索,是对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思考,是如何办好学校教育的一套价值理念和信仰,它包括对学校使命、学校愿景和育人目标的质的规定性。作者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育才学校的办学实践为个案,具体阐明了什么是校长的教育哲学追求、校长的教育哲学追求的价值以及建立在教育哲学基础上的“午膳教育”办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休谟对道德导源于情感的论证以及对同情的内涵的创造性解读,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轻道德情感培育的倾向,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课程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教育方法的灌输化等方面。这种倾向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混淆了理性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下学校教育评价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重建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即从“生活—需要”论到“生存—需要”论。以“生存—需要”论为价值基础的教育评价,体现了当代价值哲学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可以解决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教师把教育和游戏相结合,不再是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理念,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以“六个支架”为准绳,发现认识儿童、应用指南导学、促进课程建设、组织实践活动、摆正位置关系、优化常规管理。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的儿童观,积极渗透科学发展观、强化活动游戏化、追求课程生活化、凸显教育主体性、促进教育规范化,对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观与政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价值体系分析和价值体系设计是保障政治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 一、“价值分析”是高中政治教学的稳固基础 新课标明确地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价值界定为“理论知识价值”和“理解能力价值”以及“教学方法价值”三大方面。从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来看,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主要体现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以下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观点、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观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外交以及宗教和民族制度基本常识。这些基本政治课程理论知识能使高中政治课程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且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基本政治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的是"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是导致儿童"缺席"教学的根源之一。为了实现"每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哲学,确立"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尊重儿童意味着"每位"儿童的认知独特性和权利得到认可;理解儿童意味着际遇到并显现师生彼此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方式";关心儿童意味着师生在为彼此操心的"关系存在"中实现存在的价值。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对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可的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行而上学的;其对学校“隐蔽课程”的认识是片面,脱离实际的;其行为方法(废除学校)是非此即彼、因噎废食的批判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主动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对国家倡导的“适合的教育”的校本化理解。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中,要想使这一教育理念凸显出理论的引领价值和实践的指导价值,学校必须对其核心概念的哲学内涵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精准到位的理解,这样才能获得转化的力量。否则,这一理念也只能是一句美丽的教育空话。  相似文献   

20.
一、杜威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组织教材,并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把教材变成直接的个人经验。(一)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社会要求学校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而传统教学不能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与之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