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天地》2008,(9):52-52
8月1日18时,我国境内出现21世纪首次日全食,并持续了整整两分钟。来自四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及媒体从业人员在我国新疆伊吾县苇子峡乡亲眼目睹了这一令人震惊的神奇天象。据悉,未来5年中国公众可欣赏到4次罕见的日食天象,其中两次为日全食,两次为日环食。由于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在几年时间集中出现如此多的日食天象为百年罕见。  相似文献   

2.
去年9月21日,《镇江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本月23日,我市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消息发表后,读者反映良好。关于处理这篇稿件的前后经过,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有点意思,故追记如下。 9月20日上午,一篇介绍观看23日日环食的稿件引起了我的注意,但稿件本身在介绍我市可观日环食天象的地点和时间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新采写。当时,繁忙的编务工作几乎不允许我抽空去采写这篇新闻。而分管这一工作的记者又不在。怎么办?推迟一天见报?可我市最边远地区的读者一般要在隔日下午才能看到本报。如果当天不发排,很可能会使一些天文爱好者错过观看这百年难遇的天象奇观的机会。此时,  相似文献   

3.
在这次“神六”飞天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在中央电视台的图像新闻中,都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天文专家指导一群天文爱好者在北京附近的长城上用肉眼直接看到了“神六”飞船。他们证明看飞船和看北斗星一样容易。这几年,个别人曾提出:“由于长城尺寸小于500米,所以飞船上肉眼绝对看不见长城”。他们还称之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汪长纬 《新闻记者》2006,(10):52-52
9月8日凌晨月偏食。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一般每年都会发生。但有的媒体上却出现了“279年出现一次”的耸人听闻的报道。让那些从事天文科研和科普的人们大为惊诧!有天文学者指出。要说“279年一次”.是需要加上很多限制条件的。即指本次月食恰逢太阳系8颗行星之一的天王星合月.即天王星与月亮靠得较近,但这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合在一起计算概率毫无意义。“二百多年一次”说.就是把闰七月和月食放在一起算出来的.而这两者之间并没什么直接联系。于是。专家指出:媒体这样渲染.无非是想争夺眼球。可谓一针见血!更有学者断言。这是见者放纵职业欲望的结果。这话说到了根本上。这样的放纵。不仅付出了反科学的代价。而且让整个新闻界蒙羞。  相似文献   

5.
写新闻与下棋本身无缘,但这两件事似乎也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棋盘上有时死棋能够复活,采写新闻亦是如此。前不久,我去参加一个会议,内容是:市委、市政府决定于九月间举办南通首届民间艺术节。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说:这次民间艺术节期间,人们将可在南通清楚地看到太阳周围出现的耀眼金环,因为南通是观察今年9月23日出现日环食的最佳位置。听了这些话,我脑子一下子活起来了,很想把这个消  相似文献   

6.
情报趣闻录     
一九七三年底,美联社发布了一九七四年四次天文对点(太阳,地球、月亮在一条线上)可能引起异常大潮的情报,经我国气象情报部门提请紫金山气象台核实并向中央有关方面作了报告,由周总理、邓付总理圈阅,李先念付总理通知沿海各省市注意事前防护。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七日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23日,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天象奇观——日全食,在我国境内出现,各家新闻单位竞相报道。笔者找出几家报纸作了个比较,感到它们从消息采写、标题制作到版面安排,都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了各自的匠心独运。这次日全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因此消息标题应该作得突出、醒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制作得最为讲究:一幅17厘米宽的大照片上,日环食高悬左上方,右下是仰头观望的人们依次排开,3个镂空头号魏体标题字“金环食”跃然纸上。紧挨照片就是上海市民观看日食的消息。这个标题简洁有力,题图并茂,互为注脚,使人一新耳目。  相似文献   

8.
心月     
久居闹市,早已看不见月亮,偶然想起该是月亮淡出的日子,于是就从高楼间隙中、从霓虹闪烁中去找寻,何处能有?那种遍地银辉、清凉如水的月光早已不知去向。曾多少次避开喧闹与灯光,去幽暗处感受月光,但看到的只是睡眼蒙、昏昏如病的月光,在月光下甚至看不到花与树的影子,只能徒增  相似文献   

9.
杭城终于盼来了本世纪最后一次日食。昨天上午,数十万市民和中外游客兴致勃勃地目睹了这一自然奇观。本市许多大中小学利用这次日食奇观上了一堂难得的天文知识课。杭州大学地理系的师生对日月食知识可谓了如指掌,而实地观察的良机实在难得。昨天上午,他们涌出教室,翘盼云开日出。杭二中早早地贴出海报,预报初亏时间;朝晖中学地理老师举办了讲座,介绍有关天文知识;留下中学一位班主任跑到校长室去请示停一节课,让学生到山坡上看日食。就连杭州制动材料厂的幼儿园阿姨也忙着给小朋友找曝  相似文献   

10.
本台记者和江苏台记者报道: 九月二十三日上午,天空晴朗,城乡数百万群众和正在我市欢度民间艺术节的中外来宾,怀着喜悦心情观赏本世纪内发生的最后一次“日环食”。本台记者在南郊啬园作了现场报道。 (插:李慧萍现场播音:  相似文献   

11.
当哈雷彗星巧遇月全食之际,几乎每家报纸都刊有自己的报道。其中《文汇报》刊登了小特写《宇宙奇观》,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宇宙奇观》写得短小精粹,全文连标点符号算上也不过二百八十个字。这恐怕是当前报纸上我所看到的最短的特写了。然而,它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给人以知识。这短短的通讯写到,哈雷慧星七十六年才回归一次,而月全食之时看到哈雷彗星,更是“千载难逢”,这就简单明瞭地介绍了天文知识。特写详细  相似文献   

12.
每当灰咪咪一连花上半个钟头,望着阳光中飞舞的尘埃时,她究竟看到了什么?而当她望着窗外迎风摇摆的树叶时,她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当她抬头凝视悬挂在烟囱上方的月亮时,她眼中所看到的又是何种风景?  相似文献   

13.
潘学聪 《采.写.编》2010,(3):F0002-F0002,I0001
与汤江云相识已有八个年头了,开始觉得他人不错,实在,朴厚,不善言谈。后来偶尔一次机会看到他画画,便对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他创作过程的信息也了解不少。  相似文献   

14.
南通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合拍的《南通百万群众喜看日环食》,获得今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特等奖。这个电视新闻片在播放过程中格外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短短一分半钟的电视新闻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作为摄制组成员,我们对此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先看看片子的结构。它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充满荧屏、光彩夺目的“金环”大特写。它是去年9月发生的,本世纪在我国境内所能看到的最后一次日环食。记者拍摄时,用加倍长焦镜头将“金环”拍摄得又大又圆;编辑编片时特意将这一镜头的长度用了近20秒钟,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各位观众:这是今天上午10点零3分记者在江苏南通市拍下的日甚,也就是日环食。”播音员富有激情的现场报道和周围观众欣喜若狂的欢呼声再现了当时激动人心的盛况。许多  相似文献   

15.
在新华社巴塞罗那奥运会宣传报道动员大会上,穆青同志提出要通过这次报道,进一步扩大新华社在世界上的影响。郭超人同志说:“要让全世界的读者和观众看到新华社作为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的风格。”根据新华社党组提出的要求,报道组一开赴巴塞罗那,就同西方四大通讯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集团作战”与“以一当十”  相似文献   

16.
清醒无价     
“对今年的工作,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有忧患意识,看到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月14日,在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一次让人感动。这次让人感动的,是温总理的“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个东方大国的总理,开诚布公地摆困难、  相似文献   

17.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既是n国共关系史上出现的又一重大转机,也是抗战中外国n记者对共产党根据地仅有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采访n活动.参加这次采访的一名外国记者回忆说:“这是对n国民党将近5年来禁止中外新闻界访问解放区的第一次n突破,是在记者招待会和其他场合经过几个月的舌战n和斗争之后,蒋介石才被迫同意的.”在此前为期不n短的近5里,外国报刊了解中共信息的渠道一是通过n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共产党人的交谈,再就是靠从n日军占领区进入边区的外国人士的见闻而获得.这期n间,到达重庆并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有过接触的外国n记者有第四次访问中国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周n恩来在一次私下谈话中向她透露了国民党策划消灭八路n军和新四军的阴谋,指出国共关系面临再一次分裂的n危险性.这次谈话仅一个月,“皖南事变” 发生,斯  相似文献   

18.
一、小故事与报纸文艺副刊1989年,湖北《宜昌日报》和当阳市粮食中转储备库联合举办了一次小故事大奖赛。半年收到应征稿件3560多篇,见报141篇,被《民间文学选刊》等转载5篇,评出获奖作品40多篇,参赛作者遍布国内9个省、市,创造了《宜昌日报》近十年来文学作品征文的最高来稿记录。面对这次小故事激起的新热潮,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故事的巨大魅力和广阔前景,看到了报纸文艺副刊小故事的天然优势,看到了小故事与其它文体的相映生辉共同构成的报纸文艺副刊繁花似锦的景观和新时期文学澎湃的长河!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经局务会议研究同意召开的。它既是一次年度列会,又是一次聚会,我看到许多同志包括分管领导都来了,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对这个会议很重视。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还迎来了《浙江档案》创刊30年,在这个时候召开杂志工作会议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是一次总结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的会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9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是经局务会议研究同意召开的。它既是一次年度列会,又是一次聚会,我看到许多同志包括分管领导都来了,我很高兴,这说明大家对这个会议很重视。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还迎来了《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