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曾经,我们大加指责学生坐姿有如中国方块字一样四平八稳、整齐规矩的课堂;也曾经,我们疑惑追问"学生乱哄哄难道就是新课程的课堂"……当我们不再激进于两极,而试图以"取其中"的中庸来寻求一个平衡点时,我们的诉求其实已经涉及辩证法的范畴:规则与自由.  相似文献   

2.
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可以根据时段与主体的变化,分为备课解和导学解读。备课解读是上课前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寻觅教学路径的过程,备课解读越充分,越利于一线的教学;导学解读是教师作为课堂里“平等中的首席”,根据学生学情、自身优势及文本特点.实施课前预设,以促成学生的自主解读。  相似文献   

3.
曾经,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昏昏乎乎;曾经,我们的课堂片面追求学生的活跃,课堂好像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配角……于是,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于是语文教学又渐渐转化,我们的课堂又渐渐回归。在我看来,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踏实,学得起劲,学有所获,这就是“朴素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曾经,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昏昏乎乎;曾经,我们的课堂片面追求学生的活跃,课堂好像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配角……于是,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于是语文教学又渐渐转化,我们的课堂又渐渐回归。在我看来,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踏实,学得起劲,学有所获,这就是“朴素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叶德卫 《湖南教育》2004,(15):12-13
在去美国参观之前,我一直以为,美国的中小学生是散漫随意的,学生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不像我们国内的学生必须遵守那么多的规章制度。但在美国三个月的学习期间,我们先后考察了20多所中小学校,得出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印象。事实上我们发现,美国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许多我们的学  相似文献   

6.
学生能否在教学中自由发言,是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学生课堂“自由发言”,是新的教学方式的表现目前,用新课改的精神看课堂教学,还有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比如,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们把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学校”,而不是“教校”;我们所讲的“教学”,指的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那么作为学校基本细胞的课堂,作为从事教学活动主要场所的课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就是平…  相似文献   

7.
规则与创新     
“教师不像教师,学生不像学生,课堂不像课堂。”这是一位专家对中国式教育提出的最尖锐批评与反思。思想品德课程从内容、目标、原则到方法的设置都无懈可击,为何招致批评?因为我们的教师未恪守规则与创新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曾经主导着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如何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我们一直在努力。  相似文献   

9.
杨丽 《四川教育》2014,(2):81-81
怎样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尝试从建立课堂学习规则人手,助力学生主动、真实地参与课堂学习。“不破则无立。”首先我以“自主起立发言”代替了“举手发言”制。这是因为:日常教学中不乏这样的情景,老师抛出问题后下面举起了手,但老师往往或犹豫着究竟该抽哪个,或按自己的偏好局限于抽几个学生,往往有失公允,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我一提出把举手发言改为自主起立发言,同学们都很支持:“我们有了把握就可以自己站起来说了。”“就不用担心老师为难我们不会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让生命感受自由!”这是一种饮料的广告语,电视画面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喝着饮料,激情飞扬地又唱又跳,让人充分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就会联想到语文课堂,新教学理念欢呼“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学习我们中国语言.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场所,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1.
支玉恒老师课堂魅力无限,生活中的支教师也十分风趣。有一次,他从饭店完饭出门,服务员弯腰鞠躬说了声:“先生,请慢走!”支教师立即停步,笑问:“为什么要慢走?可不可以快走,或者跑出去?”或许支老师的和颜悦色感染了美丽的女服务员,她笑着说:“请您慢走是我对您的尊重,是我们工作的规则,您怎么走当然是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生活图景的出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在意识上应该凸现生命意识、生活意识、生成意识;在课程形态上应该从“向师”到“向生”,从“蓝本”到“文本”,从“听话”到“对话”,从“经验”到“体验”,从“独作”到“合作”,从“单极”到“多极”;在课堂行为上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程度、情感体验、合作交流、个性差异、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改的全面实施,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板书,学生抄写”,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改革教学方式,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去思考、自由地去讨论,尽情地扮好“主人”这一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创设民主的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教改的主旋律。我们也的确看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更民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课堂也更富有生机与活力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隐伏着的“伪民主、伪自由”症状。[症状记录]一、质疑与教学过程———互不兼容1.虚晃一枪走过场“看了题目,你想问哪些问题?”“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课堂上,老师常常这样启发学生质疑。于是,学生“应邀”提出了各类问题。接下去,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筛选,并以…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理念 身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该时刻以“生”为本,将我们的课堂变成高效的课堂,活跃的课堂,人性的课堂。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真正的课堂,教师只是主持人,而学生才是主演。正因如此,我们的教学中条理应该清晰严整,形式应该多样新颖,学生活动应该丰富易行。  相似文献   

16.
规则与自由     
2003年7月,某镇一至六年级学生参加了镇组织的交接班验收考试。其中,一年级语文试卷最后一题“看图写话”的题目是这样的: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要求按照“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三句话。第一幅图画的是草地、马群、蝴蝶、花丛;第二幅图画的是柳树、燕子、稻田、小河、小鱼;第三幅图画的是蓝天、白云、小鸟、羊扎、  相似文献   

17.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我们就深深地沉浸在自责中,怪我们曾经在课堂教学中亲手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潜心探索等等。于是,为了将功补过,我们抱着亡羊补牢的心情,在课堂上连学生说错了我们也不进行评价,美其名曰:尊重学生;四人小组围坐在一起不知道说什么,曰:主动探索……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次的左右摇摆之后,我们开始不停地思考:“教法和教材的改革,它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改革需要的是形式还是实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热闹”是需要“实在”作支撑的。一节好课是不能以“新”或“旧”来进行简单评…  相似文献   

18.
纪秀双 《考试周刊》2009,(24):125-125
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也是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冯素琴 《江苏教育》2004,(12B):19-2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确,在我们的新课改中,就需要这种“拿来主义”,即教师从各个方面“拿来”(收集)信息,并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数学课堂资源,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常把每周一称作“黑色星期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相对于双休日两天吃、玩都很自由,周一上班后的生活自然便是“黑色”了。是的,上班有上班的规则,须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还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也得遵守,自然感受到的是不自由。于是,同事之间会诉说自己的“不自由”。其实,自由与否还真不是绝对的。有哲人说:“当一个人诉说着自己不自由的时候,他是自由的,因为一个真正不自由的人,他是连不自由也无法言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