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强调正义、良知、理性、爱心,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和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具有明显的启蒙者姿态,彰显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该报在新闻写作上往往独具风格,其人物报道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具有文学的意味;在文本结构上也时有创新,它们往往以精到的细节见长,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南方周末》人物报道叙事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强调正义、良知、理性、爱心,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和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具有明显的启蒙者姿态,彰显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该报在新闻写作上往往独具风格,其人物报道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具有文学的意味;在文本结构上也时有创新,它们往往以精到的细节见长,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因此作品的情感力度与思想深度兼具,赢得了读者的  相似文献   

3.
黄文珍 《新闻世界》2012,(5):171-173
《南方周末》以深度报道著称于世,本文依据叙事学理论,对《南方周末))头版报道的叙述主体进行分析,探讨其深度报道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延安《边区群众报》具有群众化特色,这使得该报刊登的新闻文本之间产生了内在张力.本文对延安《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该报的叙事策略也是其宣传策略,最重要的叙事模式则是宣传模式;该报新闻文本话语结构简单,重塑了乡村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
深度报道对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极为重要。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报纸只能算是“传声筒”、“黑板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均以深度报道见长。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文本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剖析深度报道作品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对于新闻作品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功能以及叙事学理论对新闻业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8.
李晨 《传媒》2012,(5):69-70
2000年左右是中国的都市报媒体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在深度报道领域比较活跃的有《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报社。这两家报社的报道手法多样,版面形式丰富,可以说引领了那一时期的深度报道风尚。《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在叙事风格上更偏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南方周末》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从新闻报道的视角、聚焦、叙事修辞和文本的可读性等方面着手,分析、总结了《南方周末》地震报道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孙韶华 《新闻世界》2012,(6):99-100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其“南周体”的写作手法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特别是在新闻写作上,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独具一格。本文以《乔布斯: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报道为例,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以及叙述策略等方面对《南方周末》的报道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南方周末》讲故事的技巧,以期对新闻报道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吕日周、仇和等在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相对比较激进的公众人物,正是经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极大争议。那么,媒体对其是如何报道的?媒体对于他们的“争议”又是如何讲述的?这样的讲述是否客观地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媒体对于“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应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南方周末》为例,  相似文献   

12.
方蓝 《青年记者》2009,(16):74-75
从1984年创刊开始,《南方周末》就一直在改变自己。2007年4月,《南方周末》再次转型,提出了新的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与以前相比,转型后的《南方周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笔者从头版头条的角度对转型前后的《南方周末》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央视《新闻调查》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以制作真正的理性报道为追求,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在报道风格上独树一帜,受到业界、学界和观众的赞誉。本文从叙事特点方面对《新闻调查》叙述要素进行解读,探讨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4.
胡乔  熊晓媞  陈姮 《新闻世界》2013,(5):110-111
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以一种简便的形式来处理信息,如微博、微电影等,在碎片化思考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现代传媒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免受到影响,媒体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欠缺思考,深度不足。人物报道作为众多媒体报道形式之一,同样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此外,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媒体往往将焦点对准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没有给普通人足够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的人物报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对于新闻媒体的人物报道具有着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女性文学的早期研究应本着历史真实的态度,中国近代重要女性期刊《妇女杂志》因此进入研究视阈。小说《黄鹂语》的文本细读向人们揭示了女性叙事仍然被男权思想所遮蔽,从文本主题、文本结构、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被陈规旧律所束缚。而女性文学也在文学的缓慢进程中艰难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若松 《新闻爱好者》2011,(14):137-138
女性文学的早期研究应本着历史真实的态度,中国近代重要女性期刊《妇女杂志》因此进入研究视阈。小说《黄鹂语》的文本细读向人们揭示了女性叙事仍然被男权思想所遮蔽,从文本主题、文本结构、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被陈规旧律所束缚。而女性文学也在文学的缓慢进程中艰难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在屏幕风格上独树一帜,受到业界、学术界和观众的一致赞誉。《新闻调查》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叙事艺术,本文希望从叙事学及传播学角度对其叙事要素进行研究,尝试探讨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为研究对象,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分别从高度、深度、广度三个角度切入,研究其在全媒体时代主题立意、单元剧架构、现实主义创作、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的传播策略,呈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成果,对讲好、传播好中国故事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集体记忆重构具有良好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需要人文关怀,科技新闻也不例外。将人文关怀融入科技新闻,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2007年,《南方周末》将科学栏目从新闻版转移到文化版,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文化版由黑白版面过渡到彩色版面,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浓郁的人文关怀。那么《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是如何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科技报道这一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袁琳娜 《新闻世界》2011,(8):297-298
本文从《南方周末》的三次关键性转型入手,揭示不同阶段该报的内容重心、办报理念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等,并以此为线索,结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分析《南方周末》对推动当代中国公共领域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