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国家和各高校为贫困新生开辟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物质贫困。但与此同时,贫困给新生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而造成的"心理贫困",问题却显得比较突出。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必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大学的正常生活和学业,也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将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就高校贫困新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解决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脱贫"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贫困生作为高职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受到学校和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贫困,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障碍又造成了他们的"精神贫困"。贫困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自我调适、自我管理从而完善自我,才能彻底地"脱贫"。自我教育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自我管理、自我心理的调适,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正视贫困,正确看待贫困的压力。贫困学生只有真正地学会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心理贫困问题日渐显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大学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美术专业自扩招以来,贫困大学生人数呈增长趋势,给解决心理贫困工作带来了一定  相似文献   

4.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干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向往与自我封闭相矛盾的心理,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心理等。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和个人五方面分析了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了统一社会认识、丰富校园活动、加强心理教育、增强家庭联系、引导合理认知等解决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党中央构筑的资助体系使得大批贫困生获益。而因贫困带来的心理困恼和心理事件,也引发了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贫困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贫困会对大学生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焦虑心理,锻炼贫困学生交往能力、消除心理闭锁,提高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贫困生的偏激心理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情结,抑郁心理、孤僻行为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给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要准确把握目前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不断调适贫困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心理的疏导,经济上资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来完善学生的心理行为,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在不断攀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心理上的贫困,使得贫困生出现了性格问题、学业问题与人格问题。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着手,学校应塑造理性的消费文化、团体文化与宿舍文化,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9.
当代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依赖性强;学习上的无力和厌烦心理;人际交往的障碍;不良的自我意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为: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市场经济的繁荣;就业的压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贫寒出身的轻视。化解贫困大学心理危机的措施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建立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面对当前复杂的高校教育改革形式,很多家庭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凸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导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摆脱精神压力,是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诸多原因造成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外界的经济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关注和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77):154-15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家庭处于贫困线上。这些家庭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遭遇经济上的压力,而且面临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困难,导致一部分学生心理极为脆弱。为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必须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给予帮助。文章根据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详细分析大学生由于贫困产生的心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通常习惯于把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理解为经济困难,而忽视了贫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贫困。文章从一般意义的贫困问题入手,给出了心理贫困的定义。就心理贫困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心理贫困"称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心理效应.应采取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发扬贫困生优良心理品质,加强理情教育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措施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高校有300万贫困生。由于大多高校每生每期学杂费在4000元以上,每月生活费在200元左右,而这些贫困生的人均月收入在100元左右,所以,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即使减免了学杂费,也依然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贫困,使这些学生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地行进。物质上的扶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给学生带来了温暖和慰藉,然而长期的贫困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抑并不可能因此完全消除,所以精神扶贫迫在眉睫。关键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存在一些心理不和谐问题。培养大学生心理和谐,需要在优化校园和谐环境、完善贫困生多维资助体系、重视心理和谐教育方面作为着力点加强和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品质的培育机制。积极吸纳庄子心理和谐思想,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与人生境界,以此为核心与主线去构建与完善心理和谐品质的塑造路径,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社会的压力、个人认知的非理性等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客观地存在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灵之中.文章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援助"的思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不仅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且还承受着因物质贫困而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 容易引发诸多心理困扰,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文章着重探讨了目前高校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特困生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政府和学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各项措施,基本保证了特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但特困生心理上的贫困现象却重视不够.本文就特困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