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以“人”为思维中心,围绕着“人属于文学”的现代观念,从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读者主体三维视角来建构他的“人的文学”的现代理论,充实丰富了“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内涵,是对“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一种补充,一个突进。  相似文献   

2.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国内学术界对它的介绍和评论从60年代初即已开始,近半个世纪研究的过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70年代末至今。文章分别从“垮掉的一代”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垮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对“垮掉”文学的总体评价等方面述评两个阶段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尤其强调两个阶段研究视角、方法、学术观点等的不同之处,力求给国内“垮掉的一代”文学研究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自觉”观点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前期研究的相对沉寂之后,随着80年代李泽厚“人的觉醒”的提出,迅速成为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的热点。其中文学自觉的标准、原因和时代断限等问题是存在争议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对其进行回顾梳理与反思,将会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世纪初的五四文学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如果说五四文学的精神核心就是立个体本位的人,其实质就是通过思想启蒙将人从封建文化中解放出来,以推动人的现代化,那么新时期文学则大力继承五四文学精神,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文化启蒙将人从极左政治的严重扭曲中恢复过来,经过观念更新,以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广西文学》作为广西区唯一一家省级纯文学期刊,对“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起到了指导、宣传、策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徐Yu是一个集现代、传奇、通俗学于一身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既与形而上的哲理结合,又与形而下的大众趣味合成一体。与大众趣味的结合必然造成其小说具有通俗性特征。徐Yu在他的创作理论中就自觉契合了通俗小说要求,强调小说应具有娱乐消遣功能;在小说创作模式中重复使用了第一人称“内焦点叙事”视角和“多角”言情模式;在情节上运用富于传奇色彩的异域风情、奇特恋情及奇异人物等,在制造陌生化效果的同时,又满足了读的好奇心理。  相似文献   

12.
南岳衡山为我国南方唯一的一处五岳名山和重要宗教文化活动中心,素有五岳独秀、中华寿岳、宗教圣地、文明奥区等盛名。徐霞客在其晚年西南万里遐征中对其进行了详尽旅行考察,并留下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国土考查文献《游南岳衡山日记》。在南岳衡山大规模进行现代旅行开发建设的今天,仍然可以从其游记中得到加速衡山后山旅游开发,大力拓展冬季旅游活动项目,深入对南岳衡山旅游资源的考察研究等启示。  相似文献   

13.
徐讠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命运奇特的作家。这位活了72岁,“长长的一辈子,除了写书,出书外,好像什么也没有做”,有长、中、短篇小说70部,还有为数不少的新诗和剧本的作家,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的足够重视。根据评论界对徐讠于的关注、研究状况,文章从20世纪40年代始,至新世纪止,对徐讠于研究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爬梳和整理,以期对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界对其诗歌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其游记关注较少。徐志摩的游记独具特色,诗意化的自然观,对自然的率性抒写,营造了诗化的自然情境,给人以心灵的润泽与启悟。  相似文献   

15.
徐锴卒年考     
关于徐锴卒于何时,马令的《南唐书》和陆游的《南唐书》记载各异。后人认为陆书优于马书,多从陆说,即徐锴卒于开宝七年七月,而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陆说是有问题的。徐锴卒年应以马书和《宋史》的记载为允,即开宝八年十月至十二月间。  相似文献   

16.
徐灵胎是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他所作的《洄溪道情》属于诗歌道情,是清代道情的代表作之一。《洄溪道情》扩大了道情的题材,以儒家的警世教化思想为主,半为警世之谈,半写闲游之乐。徐灵胎还辨正道情之曲,并推广其音,表现出文人从事说唱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启蒙文学鲜明地在“五四”运动中凸显出来之后,政治精神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压抑着文学中“人”的存在,文革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得到重申,使启蒙文学发生了流变,政治层面上体现出对人主体性的诉求,美学层面上则是对生存之美的审美追求,尤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启蒙也以新的姿态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訏的传统文化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马克思主义、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基督教、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观照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徐訏小说明显的文化观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徐訏的小说,在一个个浪漫传奇的故事中,述说人物的梦境;分析人物变态心理的原因;同时还进行严肃的自我解剖,常常是深入人物的深层潜意识表现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徐自华和徐蕴华姊妹被柳亚子称为南社著名女诗人。受秋瑾人格和诗风影响,逐渐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悲壮的色调和感愤时事的现实精神。近几十年来,学界实际研究虽不乏成果,却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较多关注姊妹同秋瑾和南社关系,如义葬秋瑾、积极赞助革命等,然而对她们生平思想,以及诗文创作给当时的诗坛增添"新质"等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仍需我们开拓更大的学术空间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