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19页《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中标有“联合省共和国”,恐怕标得不对。因为,根据图示可知,尼德兰地区一部分是天主教区,一部分是新教与天主教继续斗争地区。而联合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信奉加尔文教,应属于新教区。所以标“联合省共和国”与图示不符。而且我们知道宗教改革是16世纪上半期进行的,德意志宗教改革是16世纪初开始的,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都是16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却是16世纪下半期进行的,即1566年至1581年。尤其联合省共和国的建立已是16世纪末,所以宗教改革后,尼德兰革命前,尼德兰地区应是天主教…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19页的《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图,上边标着联合省共和国属于天主教区(即旧教区)。我认为不妥。联合省共和国成立时间是在1581年,这是尼德兰革命的成果,“革命的成功,使尼德兰北部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信教自由,这不仅打击了西班牙反动统治,同时也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世界历史问题全解》王阁森主编,1985年版,第201页)。并且,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173页上说“荷兰人讲荷兰语,信奉新教”。故,我认为联合省共和国属于新教区。联合省共和国应属于新教区$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黄喜军  相似文献   

3.
说明:1.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在宗教改革以前,基督教在欧洲已经广泛流传.东正教流行于东南欧和俄国一带,天主教流行于欧洲其他地区.2.在天主教会内部,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德意志首倡宗教改革运动.脱离罗马教皇管辖的路德教派建立起来.该教派后来从德意志传到丹麦、挪威、瑞典等地.十六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瑞典、丹麦(当时辖有挪威)国王先后发动宗教改革,宣布路德教派为国教,建立起由国王控制的路德派教会.十六世纪中期,法国宗教改革倡导者卡尔文在瑞士建立卡尔文教派.该教派流传到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这些教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18页:“法国的加尔文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我认为此说不确。应改为:法国的加尔文在日内瓦共和国进行宗教改革。1536年8月7日,日内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年,反映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基督教原理》一书在瑞士出版发行。加尔文没有在瑞士久留。1537年8月27日途径日内瓦的加尔文应当地宗教改革领袖法海尔的请求留在了日内瓦,从此在这里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并且加尔文很快成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人物。任何事物的开端都是艰难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尤其如此。1538年由于加尔文改革的许多重大措施过多地触犯了…  相似文献   

5.
一、必修2第94页讲到16世纪后期,尼德兰普遍兴起了反对西班牙的斗争,1581年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即16世纪后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尼德兰南部地区以及北方的荷兰联省共和国黄金时代制图学的发展历史。这一时期是尼德兰地区(包括独立以后的荷兰共和国)的制图学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荷兰的制图学上接葡萄牙、西班牙的制图学的传统,随着荷兰联省共和国的独立及其海外殖民的事业而发展,其制图学逐渐发展成为真正的近代意义的科学,并与当时的航海、测绘、艺术和社会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为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法国、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 ,教材均提到了“三级会议”这一概念。尼德兰“15 81年 ,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告 ,北方几省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18世纪 ,法国政府受到财政的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 ,企图解决财政危机问题 ,却由此导致大革命的  相似文献   

8.
彭太军 《中学文科》2000,(11):71-71
在学习法国、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教材均提到了“三级会议”这一概念。尼德兰“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告,北方几省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18世纪,法国政府受到财政的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企图解决财政危机问题,却由此导致大革命的爆发。”那么,学生便问尼德兰、法国的“三级会议”有何异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解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丹忱 《历史教学》2002,3(11):52-55
本文根据史实简要地论析了意大利、德、法、英、西班牙、尼德兰和东欧文艺复兴的一些主要特点,并比较和分析了各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侧重点及其与天主教、罗马教皇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史实简要地论析了意大利、德、法、英、西班牙、尼德兰和东欧文艺复兴的一些主要特点,并比较和分析了各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侧重点及其与天主教、罗马教皇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略论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坛的一代宗师,是巴洛克风格大师的主要代表,也是继文艺复兴诸大师之后,为欧洲近代绘画开辟道路的巨匠之一。联合国为了表彰他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曾于1977年隆重纪念他的400周年诞辰。 佛兰德斯,即今日的比利时一带。公元16世纪,它和北方的荷兰,统称为尼德兰,当时都是西班牙的领地。16世纪下半叶,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北部地区宣告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斯的革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掀开了英国要求民族独立、建立专制王权运动的序幕。在这场运动中,亨利八世本人的个人经历、性格和意志对左右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与凯瑟琳王后的解除婚姻案引发了与罗马教廷的决裂,而他的天主教信仰又使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仅仅处于使王权与教会分立而不是改革天主教教义的程度。他死后,改革派发动的“秘不发丧”,是对他的“意志”的一种反动,其结果却是对英国民族发展的一种推动,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拉斯莫(1466--1536年)是尼德兰人主义的卓越代表,是欧洲艺复兴时代的一面旗帜。伊拉斯莫一生除阐述人主义观点进行述、从事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外,主要是从事教育活动。他先后在卢大学、剑桥大学等校任过教授,论述教育问题的述颇多。伊拉斯莫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乌利希·茨温利(1485—1531年)是瑞士杰出的宗教改革家和政治活动家。作为西欧的第一代宗教改革家,他与当时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齐名。但人们总是将路德与加尔文作为新教的两面旗帜,而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加尔文之所以在日内瓦取得宗教改革的成功,正是茨温利所奠定的基础。可以说,他是加尔文的直接先驱。与路德相比较,他的神学思想更多的具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其革除教会弊端的措施更坚决彻底,并更注重社会政治方面的改革。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对茨温利与路德的宗教改革进行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第二任国王,在英国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亨利八世被人们所熟知大多是由于他辉煌的政绩、六次婚史和宗教改革。然而,亨利八世不仅是一个对英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国王,也是一个音乐家,至今仍有他的作品流传下来,并在音乐会中演出。亨利八世"国王"和"音乐家"的这两种身份互相作用,对英国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 2 0年后的 16世纪 3 0年代末 ,出生在法国的加尔文来到日内瓦 ,领导瑞士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发表神学著作《基督教原理》 ,他的神学思想有些与路德相同 ,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 ,主张因信称义等。但加尔文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神学观点。他提出了“先定论”(或“预定论”)作为宗教信仰的核心。加尔文认为 ,一些人的成功与永生 ,另一些人的失败与灭亡 ,都是上帝预先决定的 ,因为从创世以来 ,上帝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 ,后者注定灭亡。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只…  相似文献   

17.
英国国教是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和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英国推行宗教改革后形成的英国国教会。它是否属于新教教派?课本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即第17~19页的文字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第19页的《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插图中把英国国教列为“新教区”。可是在课后的练习题3中问道:在西欧的宗教改革中,产生了哪些主要的新教教派?《教学参考书》第43页提供的参考答案却是: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很显然,在这里,课本与教参对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英国国教是否属于新教教派界定不一…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3页:“14世纪时,商业、银行金融业先后在意大利各共和国以及荷兰、英国等地兴盛起来,国内外市场逐渐形成。”第11页:“(14~16世纪)从葡西的海外扩张和掠夺中得到实惠的荷、英、法等国壮大起来,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发了财的葡萄牙、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第103页:“16世纪,荷兰就开始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侵略。”第70页:“为了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由荷兰国王进行统治。”这些描述中反复提到一个名词“荷兰”…  相似文献   

19.
尼德兰革命——性质和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德兰革命(1566—1648年)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当时尼德兰是在西班牙封建统治之下,所以这次革命也是一个民族解放斗争。尼德兰革命和中世纪一般反封建起义一样,带着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引用马克思的话,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发动的”革命。在宗教外衣之下掩藏着资产阶级所提出之真实的要求,就是,要为资本主义经济开辟发展的道路。可是尼德兰革命的性质被资产阶级史学者弄得模糊不清。他们强调西班牙和尼德兰之间的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矛盾,而不注意于它们之间的社会阶级斗争,似乎是说,这是尼德兰人革西班牙专制统治制度的命,这是尼德兰新  相似文献   

2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思想发展的历程》第53页(2008年版)写道:“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他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