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631家企业集团2005年的数据,对中国企业集团中董事会特征与总经理报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中国企业集团上市成员中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连锁董事比例与总经理报酬之间在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中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2)持股董事比例与总经理报酬之间在子公司中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3)在子公司中薪酬委员会的设置有利于总经理报酬的增加。而企业集团董事会的其它结构特征包括下派董事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内部董事比例以及董事会规模均与总经理报酬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集团中,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董事会治理效率都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对高管薪酬激励敏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息  杜玉鹏 《软科学》2009,23(11):92-95,113
以2004年为研究窗口,筛选出沪深两地100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04~2007年四年年度财务数据,从公司治理的角度,选取大股东持股比例、薪酬委员会、高管持股和独立董事制度四个特征,考察了公司治理对高管薪酬敏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和年度效应之后,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与高管薪酬敏感度负相关,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可以减轻委托代理关系,降低薪酬激励的水平;薪酬委员会制度在薪酬方面相比于独立董事制度更相关,薪酬委员会设立可以提高薪酬敏感度,而独立董事与薪酬敏感度没有相关性,这似乎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尚待加大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3.
郝臣  宫永建  孙凌霞 《软科学》2009,23(10):123-127
以2000~2007年沪深两市626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资产周转率作为代理成本的度量指标,采用最小二乘和面板数据两种计量方法,对公司治理要素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9个公司治理要素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层薪酬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持股董事比例与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且持股董事比例可能存在区间效应;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持股比例和监事会规模与代理成本无显著相关性,不能有效影响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4.
“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目前最大的弊病。2001年.中国证监会明确规定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来规范上市公司内控机制。然而,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环境导致我国的“内部人控制”具有特殊的内容。不仅如此,围绕独立董事制度的其他一系列问题也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改善难以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伴  李延喜 《科研管理》2010,31(6):144-150
摘要:本文以2006-2008年59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流通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管理者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董事会人数、未领薪酬董事比例、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董事持股比例、监事会特征、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深市210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况与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国有上市公司中,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负相关,相对而言影响传统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控制权;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总经理与董事长交叉任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高度正相关,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索取权.因此,国有传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董事会结构,适度减少董事会中执行董事的比例;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适当扩大企业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比例,建立健全股权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董事会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加强对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但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在我国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因素入手,探究独立董事制度影响因素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为提高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家族企业高管薪酬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荣  刘爱东 《软科学》2009,23(9):107-114
基于业绩基础的薪酬制度是所有者用于减轻代理成本的一种治理机制。选取2007年我国228家家族类上市公司和770家非家族类上市公司,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家族类上市公司来自家族的高管薪酬、家族高管薪酬与其职工年收入的比值明显比非家族类上市公司高,并且薪绩敏感度低;然后通过家族类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对家族高管薪酬治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独立董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家族高管薪绩敏感度,但以家族高管的高薪酬为代价,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家族高管薪酬呈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控制董事会,大搞关联交易,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事件的不断曝光,为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然而,独立董事在中国真的发挥了制衡和监督作用吗?  相似文献   

10.
独立董事更迭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胜利  张杰 《中国软科学》2005,19(7):128-136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外首次以EVA表示公司业绩,研究国内独立董事更迭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更迭受公司业绩、诉讼仲裁事件和独立董事工作时间等因素影响。本文最终对2003年度报告中独立董事更迭原因属于“模糊原因”的上市公司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模糊原因”背后隐藏的其它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成方  叶若慧  鲍宗客 《科研管理》2020,41(10):185-192
本文研究了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合一、大股东控制及其交互作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职合一公司的投资效率显著低于两职分离公司;但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股权集中度较低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没有显著影响投资效率;相对于股权集中度较低公司来说,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两职合一更能降低公司的投资效率;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两职合一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此外,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公司中,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投资效率越高;相对于两职分离公司来说,两职合一公司的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更能造成非效率投资;两职合一公司的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本文既拓展了已有大股东控制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深化了两职合一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行 《科研管理》2018,39(1):108-118
CEO的能力水平和管理效率直接影响企业股票收益的变动,而由于某种原因引致的CEO离职行为更会导致股票收益变动,这一过程中继任决策类型是股票收益变动重要影响因素。而继任决策及其类型选择一般都由企业董事会提出并决定,所以,董事会结构特征对继任类型选择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重和权力特征是影响CEO继任选择的关键因素。基于对我国2000-2014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1)CEO离职之后,公司的外部继任决策成为最优决策;2)外部董事的比重与外部继任CEO概率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且外部继任CEO的概率随着外部董事比重的增加而呈现单调递增趋势;3)CEO的“自愿”和“强制”离职两种情况下,外部董事比重与外部继任概率之间都是单调递增的关系;4)从继任信息公布后的企业平均股票收益情况来看,企业股东会从外部继任决策中获益,而内部继任时企业股东利益会受到损害;5)企业规模越小,外部继任决策效用越高,而企业规制性程度越高,外部继任决策效用越低。  相似文献   

13.
朱朝晖  李敏鑫 《科研管理》2023,44(1):183-192
技术独董作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所引入的重要战略资源,学界对其履职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本文立足于中国本土关系文化的背景,基于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技术独董-CEO社会关系是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结果显示:(1)该类社会关系在聘用了技术独董的企业中抑制了技术独董功能的发挥,表现出较低的创新能力;(2)通过降低CEO权力,提高技术独董声誉,促进市场竞争以及加强法治水平,能够缓解该类社会关系对技术独董功能的抑制作用;(3)渠道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该类社会关系主要通过弱化技术独董的监督功能,而非增强其建议功能影响企业创新。结论表明社会关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企业内外治理机制的完善能够引导社会关系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兵  徐金发  章清 《科研管理》2005,26(1):53-59
CEO继任是企业成长发展中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CEO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家才能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长和绩效。正因为如此,对CEO继任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CEO继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前任离任和后任继任两个相继发生的事件所组成。归纳国外关于CEO继任问题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描述CEO继任模式:一是继任者的来源;二是前任CEO离职时的情境。继任者的来源一般分为内部继任者和外部继任者。前任离职的情境一般区分为强迫更替和自然更替。所谓强迫更替是指CEO不情愿地被免职,自然更替是指CEO志愿退出CEO的职位。因此,国外研究一般将CEO继任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即(1)志愿离任、内部继任,(2)志愿离任、外部继任,(3)被迫离任、内部继任,(4)被迫离任、外部继任。关于CEO继任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比较多的研究认为,非常规(强迫离任)会显著影响企业绩效,可以促进企业绩效提高;常规继任(志愿离任)不会引起企业绩效的变化。外部继任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相关,内部继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不大。George boyne and Jay dahya(2002)对公共组织CEO继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的研究认为,CEO继任受外部约束的限制(如法律、政府税收政策等)和内部约束的限制(如CEO的正式职责、权力集中的程度)。新任CEO继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一系列策略改变而实现的,这些策略包括采用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新的流程、聘用新的人员到高的职位或采取一种新的财务预算等。综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一个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框架:企业CEO继任模式受多种约束条件的影响,一是企业外部约束,如行业的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数量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熟度等;二是企业内部约束,包括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规模、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企业的文化取向、企业的绐理结构等。这些内部和外部约束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企业CEO的继任模式。CEO继任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途径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流程、人力资本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实现的。对于以上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1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现金流量组合法将样本公司进行生命周期划分,考察成长期与衰退期企业的董监高治理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董监高治理的激励机制总体上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推动作用;在企业衰退期,董监高薪酬与高管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推动作用;在企业成长期,仅有董监高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作用.无论当企业处于成长期还是衰退期,董监高治理的制衡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都没有积极作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设置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起阻碍作用;独立董事比例则对技术创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就是通过各种激励约束机制使公司管理者行为能满足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要求,检验经营业绩和后续的高管变更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公司治理机制的方法之一。董事会监督、管理者持股、大股东监督和控制权竞争是西方国家约束高管的主要公司治理机制,而在转轨背景中,政府政治干预、大股东侵占和内部人控制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主要因素,限制了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庞金勇 《软科学》2008,22(3):137-140
以经营者变更过程中的委托人(企业)和代理人(经营者)为博弈参与主体,建立了一个二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描述了在经营者变更过程中两参与主体的博弈过程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博弈进行求解,得出结论:经营者的任职环境是影响其能力估值的重要因素,经营者的能力与努力程度之间具有互补替代效应。最后就如何提高经营者变更的决策质量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楠  黄静  王斌 《科研管理》2019,40(5):244-253
以2010-2014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和管理权力理理论,从董事会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探讨董事会如何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主体的联系影响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以及CEO权力对董事会社会资本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1)董事会商业联系与企业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其中董事参与行业协会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资,而董事兼职其他公司对企业研发投资没有促进作用;(2)由于“政策性负担”的存在,董事会政治联系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消极影响,其中代表类政治联系与企业研发投资显著负相关,而官员类政治联系对企业研发投资没有影响;(3)创业板企业的CEO具有“管家精神”,CEO权力对董事会商业联系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CEO权力显著降低董事会政治联系、代表类政治联系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消极影响;(4)除CEO结构性权力外,CEO所有权权力、专家权力和声望权力均对代表类政治联系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