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静 《网络传播》2009,(12):38-39
网络媒体内容建设的主力军的网络编辑重要性日益凸显,报人转投互联网成为一种趋势,然而网络编辑与报纸编辑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特性与要求,如果对网络媒体的特点没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报人转型未必人人能够胜任网络编辑。  相似文献   

2.
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的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奇 《新闻世界》2009,(10):56-57
网络对报纸的冲击一直是热门话题,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知名报纸不再做纸质报而转为电子报,更让报人心中一凉——报纸的大限真的到了?  相似文献   

3.
现在,做报人难,做一个好报人很难,做一个名报人难上加难。为什么?首先是数字技术进步神速,使得网络传播太快捷太普及。打开网络,真是海量的信息啊,又多又广,还快捷,什么新闻刚发生,网上就有了。还有微博,刚刚发生的事,一上微博,你转发我转发大家转发,顷刻便人尽皆知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谣言,往往纸媒一介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代语境入手,归纳了“报人”作为一种职业称谓的使用情况,并论证了“报人”的本质含义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密切关系:维新派的办报人物是“报人”的发源。本文还对“报人”的内在含义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提同城竞争的压力,考核的疲惫;加之网络审美的开放、自由与混乱,也前所未有地冲击了报人的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6.
李华贤 《新闻实践》2013,(10):69-70
老报人胡绩伟曾说过,只有第一流的记者,没有第一流的编辑,办不出第一流的报纸。这就是说编辑,尤其是要闻编辑要有高素质。  相似文献   

7.
办好县市报,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县市报人的素质很重要。而报人素质的诸多方面中——尤其需要献身精神从县市报的地位看,它是社会主义报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具有接近基层、接近群众、接近实际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能够“飞人寻常农户家”的报纸;它以政策宣传的具体性、舆论反映的直接性,科技传播的实用性、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为基层读者所喜闻乐见。为这样一张报纸献身,对于发挥党在农村中的耳目喉舌作用,指导和推  相似文献   

8.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在省级都市报和广播电视网络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地市级晚报,要在事业上有大的发展,必须在办报理念、采编手段、报业经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而加速提升地市报人的整体素质,营造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报业人才队伍,则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而现在大多数地市晚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晚报事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他不计自身的成功荣辱和老板的喜怒盈亏,而是为信任他的人民服务.”另一位美国著名报人约斯特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两位报人说的,都是说报人要有新闻敏感.这里所说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分辨、捕捉、认识、判断能力诸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记者的特殊素质.“用眼如锥,用笔如刀”、“记者要有孩童般天真的眼睛,猎狗般敏锐的鼻子”,正是对新闻敏感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11.
报人在近代日本对华情报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现存资料来看,日本政府并未有意培养报人从事对华情报活动,而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报人大多是主动为当局充当间谍,从而形成了人类情报战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本文在对近代日本报人对华情报活动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分析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认为这首先源自武士道传统对忠诚的推崇,其次是报人团体的自我驯化与传承,再次是近代屡次对外战争成功的刺激,最后是政府的奖掖与鼓励,最终造成了这种特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3)
梁启超、于右任、李大钊、史量才是近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撰写的报刊发刊词分别表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无产阶级报人、商业报(大众报)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体现于他们对于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法制和新闻道德的认识上。这些认同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报人的政治职业认同状态和新闻职业认同状态。两类身份认同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报人身份认同的如下历史事实:或直接或间接追求办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促生了认同的不同种类;新闻职业认同强调的是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因为商业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所以商业报人在身份认同方面更趋专业化,更符合职业报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企业报人,除了应该具有适应报道工作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外,同时还应具有熟悉和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企业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企业报数千家,企业报从业人员达数万人。从文化结构的情况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80%以上,主要是学文科的,其中新闻专业毕业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次,是在企业宣传、新闻部门工作多年,有一定业务水平的同志。另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报中党员占3.8%,团员占14%。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就全国企业报队伍的素质看,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是比较好的,也是能够适应报道工作的。但是,从企业报对企业经营活动宣传报道的情况看,企业报人的“企业素质”,即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熟悉和了解还是相当欠缺的。  相似文献   

14.
“文人论政”,或曰政治家型报人办报,主要是指报人应具有政治家的一些重要素质,如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政治智慧、政治勇气等,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的这些优良的政治素质,对于他们当时的政治作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后世的报人,也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文人论政”的历史回顾近代中国不以功业而以思想、言论报国,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王韬为第一人。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报纸取名“循环”,部分地表示了王韬的循环史观。他坚信,中国通过变法图强,能够再度崛起。《循环日报》仿照西方报…  相似文献   

15.
张默 《新闻世界》2014,(1):117-118
张季鸾一生对办报情有独钟,甘愿做一名穷记者,以文章报国,哪怕放弃加官进爵的机会也在所不辞。在那个大动荡的时代,作为一名报人,张季鸾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值得称道,其报人品格可圈可点,堪为一代报人典范。  相似文献   

16.
对于报人而言,2008是个百感交集的年份,一方面,今年有太多耀眼非常的新闻事件,让每一个经历了2008的报人都因为能够见证它们而骄傲,因为能够成为报道者而自豪;另一方面,纸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对市场空间的挤占则与日俱增,让每一个报人都深感压力。  相似文献   

17.
黄浩 《新闻窗》2008,(4):104-105
对于报人而言,2008是个百感交集的年份,一方面,今年有太多耀眼非常的新闻事件,让每一个经历了2008的报人都因为能够见证它们而骄傲,因为能够成为报道者而自豪;另一方面,纸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其他媒体对市场空间的挤占则与日俱增,让每一个报人都深感压力。  相似文献   

18.
沧州晚报社近日推出全面实施“形象工程”建设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报社形象、报纸形象和报人形象,每个组成部分又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其中报人形象,包括报人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在外在形象方面,制订了报社工作人员服饰仪表标准、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实行内部亮牌办公制度,对报人服装仪表、待客、接打电话、办公秩序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报人内在形象的要求是虚心好学、正派廉洁、爱岗敬业等。沧州晚报社全面实施“形象工程”@石宝  相似文献   

19.
吴锋 《新闻实践》2007,(1):8-10
与电视业的高调繁华、网络业的胜利凯歌和广播业的逆市上扬相比,2006年的中国报业就显得寂静。报业广告增幅仍旧较低,竞争更加惨烈,来自网络等其他媒体冲击愈发明显。如果说,当2005年报业广告增长首次大幅下滑时,中国报人显得惊慌失措、大呼“报业寒冬”的话,那么,2006年的中国报人则显得沉着冷静。表面平静的报业市场背后却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文章写好、把稿件编好、把报纸办好。这是摆在企业报人面前的一个经常性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编采人员的素质高低则是关键。联系多年来的写作实践,结合担任总编辑工作的粗浅体会,笔者以为,提高企业报人素质,主要应做到以下四点。在采访写作上要“实、新、快、准”实,就是采写和编排的稿件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这就要求编采人员必须生动具体地记录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新,就是采写和编排的稿件内容,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鲜感人的,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