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娟 《新闻采编》2001,(6):31-32
“孙仲芳寻亲”系列报道是《扬子晚报》2000年推出的一个社会新闻系列报道,它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喜获一等奖。这一系列报道从2000年7月12日的长篇通讯《我要回家》开始,到2000年8月9日“孙家母子喜游黄浦江”结束,围绕孙仲芳寻亲这一中心事件,共发表新闻作品15篇,言论5篇,照片64幅,其中4条新闻上了头版。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参选的近千件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它是一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以情写情,真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2.
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解放军报》反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的系列报道《参演部队万里跨国输送——记者日记》(作者:王士彬)荣获三等奖。这组报道由14篇日记体报道组成,从2007年7月21日开始,一日一篇,读者将它誉为“报道的连续剧”。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中之重,经济新闻宣传也是党报的重头戏。如何唱好这出“戏”?《鄂州日报》推出“聚焦鄂州新型工业化”系列报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6月16日到7月22日,历时近40天,这组系列报道共刊发稿件40多篇,达9万多字,照片30余幅,立体、全方位地展示了鄂州新型工业化的成就,描绘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展望了新型工业化的美好前景,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也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嘉兴日报积极探索思考,精心策划组织,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十八大主题报道。多组系列报道立体地绘制了党的诞生地科学发展的瑰丽画卷,奏响了十八大精神在党的诞生地铿锵行走的雄浑交响。尤其是18篇“喜迎十八大科学发展嘉兴之变”与18篇“十八大精神基层行”这两组大型系列报道,积极探索以“走转改”活动推动重大主题报道模式创新,以“走转改”活动要求来检验十八大报道成效,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5.
去年3月、8月,《浙江日报》先后推出了9篇一组“走向新世纪的先锋——我省23个百强县采访札记”和三篇一组“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纪实”这两组系列报道。这两组系列报道由于抓住了我省“两个文明”建设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而且推出的时机好,加上在写作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因此,刊出以后,在全省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两组系列报道受到了省委、省委宣传部的好评。尤其是“走向新世纪的先锋”系列报道发表后,省委领导指出,这组报道既体现了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突出强调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  相似文献   

6.
周芳  甘勇 《新闻前哨》2014,(2):39-40
2013年9月2日起,湖北日报推出聚焦转变发展方式的“加减乘除看湖北”系列报道.聚焦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大规模、全方位呈现,共计刊发文字报道43篇、近6万字,图片报道20多幅.受到读者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雷波  涂玲 《新闻前哨》2005,(11):35-36
“签字西瓜,送给足球外援”,“南湖边,共享鱼之乐”,“古琴台畔,弹响知音新曲”,一篇篇独特新颖的报道,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面……形象生动,跃然纸上,尽现眼帘。感慨,欢乐,温馨,留恋……楚天都市报“五一”推出“中外劳动者一家亲”系列报道,让许多读者心潮难平,思乡之情油然而升。此组报道获第二季度湖北新闻宣传好稿奖。  相似文献   

8.
徐婧 《青年记者》2009,(16):64-64
中国共产党临沂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今年3月24日召开。沂蒙晚报从3月中旬至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前,在二版要闻版强势推出了《10个人的临沂》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包括10篇稿件,每篇选取一户家庭或一个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一幅图片,一篇现场感强的通讯报道,一个“媒体眺望”,一个“七嘴八舌”,反映出5年来市民生活10个细微的变化,更通过小触角,反映出5年来临沂城的变化,讴歌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临沂市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9.
自今年7月14日至8月3日,工人日报围绕再就业问题刊发了一组系列报道《再就业:实话实说》。这组系列报道一共9篇,谈的都是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报道刊出后,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表示共鸣。江西省一位下岗职工来信说,读完报道...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27日至4月6日,我台推出了《外向开拓话苏州》一组由7篇报道、6篇评论组合而成的系列报道。接着,4月9日至11日,台领导又调整播出时间,专门开辟《改革开放在江苏》特别节目,再次推出这组系列报道。在短短半个月内,用这样大的篇幅,集中报道一个重大典型,这在我台广播史上尚属少见。许多听众来函来电赞扬这  相似文献   

11.
7月17日至31日,湖北日报“特别关注”版推出了“关注‘第三学期现象’系列报道”。这组报道灵活运用了多种新闻体裁和表现手法,如消息、新闻分析、深度报道、精确新闻、大特写、表格报道、小言论、读者来信、资料链接、问卷调查、图片等形式。图片与表格:增强新闻的视觉冲击力这组报道开篇时,采用了两幅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其中压题照是一幅“湖北科教大厦院内一培优班正在上课”的图片,读者一眼就可看到:几十个学生将一间教室挤得满满的,一名教师正侧着身子,用右手食指指着黑板上的字符讲课,角落里还有几位家长在听…  相似文献   

12.
6月25日至7月27日,《解放军报》陆续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11篇本报记者采定的系列报道:《来自江主席视察过连队的报告》。为强化报纸的视觉效果,该报还注重对版面进行精心包装,每篇配两幅图片,加以框线,使这组报道文图并茂,庄重大方、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13.
1月28日,除夕前一天,新华社消息《民工卢连庆终于拿到了工钱》给难以数计的关注民工工资的人们带来一股辛酸的慰藉,这是自1月12日新华社推出《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的第42条稿件,也是这组报道的最后一篇。半个月来,这组报道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让人读着落泪,而卢连庆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个体在春节前夕的“收成”,无疑是一份可以为全社会共享的最温暖的新春贺礼。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新华社这组《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还具有宝贵的示范价值,引发我们以此为个案深入探讨如何在民生类题材上成功地发挥议题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鸣 《新闻世界》2009,(1):29-30
2005年12月由《新安晚报》刊登的《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在当年“安徽好新闻”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并推荐为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三篇消息类作品之一。同时。这组报道还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封面20061的“封面故事”之一。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引起全国强烈的关注。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在这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整组报道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从而在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上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从7月20日至7月27日推出的一组8篇“餐桌经济”系列报道,视点新颖,观点鲜明,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农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了我国“餐桌经济”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发。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新的经济问题不断涌现。新闻媒体要主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要主动对人民群众关心和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及时组织有效报道,高屋建瓴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这就是我们所要积极倡导的研究性报道。研究性报道抓好了,报纸的深度和广度就上了一个新台阶。“餐桌经济”系列报道就是这样一组策划到位、构思精巧、科学引导的研究性报道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楚天都市报9月12日到27日推出了一组“对话全球四大江河.探寻经济转型密码”大型系列报道.以累计19个整版、5万多文字和60多幅图片的规模,分10期将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流域进行分领域分层次的对比.在全球发展的视野中发掘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湖北发展的经验和潜力。整个报道恢弘大气,优美可读,富有感染力和启迪性。  相似文献   

17.
专题系列采访报道是结合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热点问题拟出专题,然后选派记者进行采访活动,记者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从不同侧面进行多层次的报道。专题系列与其它系列报道相比,具有难度大,可读性强,见效快的特点。 近年来,笔者组织和参与了《中国水运报》“汉江行”、“大江改革潮”、“走淮河,话管理”和珠江水系在呼唤(以下简称“在呼唤”)等系列采访报道,“在呼唤”这组系列报道有通讯、专访等文章共20篇,4万多字,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主题,概括为五种表现手法: 主题细化法。专题系列报道如果要计划组织多篇稿件的宣传报道,就必须对报道专题进行细化,这是因为专题系列报道的宣传不仅要求有力度,而且每篇报道还要不跑题,篇篇文章也要显得有章法,所以一定要对专题系列报道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18.
用系列报道宣传先进人物典型,《羊城晚报》关于“爱国拥军模范”姚慈贤的报道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功。这组系列报道始于今年6月19日,一直延续至8月中旬。我作为一个读者、一个新闻研究工作者,几乎一篇不拉地读了这些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夏而秋,心中始终激动不已,即使在天南海北,也总有那么一种力量,那么一股气势在胸中涌动。这是为什么呢?作为系列报道的开篇——《慈怀报国贤母心——姚慈贤和地四个儿子的故事》,有似一则优秀新闻精彩的“导语”,紧紧地揪住读者的心挑慈贤是潮汕平原一位年过花甲的普通农村妇女…  相似文献   

19.
2月7日至19日,《湖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遵循自然规律的战略转移》、《洪水冲出奇迹来》、《过水村再无过水忧》、《归粮洲不再是粮洲》、《舍小家顾大局》等8篇配图通讯,形成了关于湖北省“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系列报道。回想起来,这组报道  相似文献   

20.
2006年6月14日至8月14日,《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组独家高考加分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历时两个月,分6期共刊发20余篇稿件。6期报道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将报道不断向深处推进,形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报道链。《中国青年报》的这组报道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