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欣赏”完一节公开课,我都会问学生同一 个问题:你们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喜欢? 回答一: 生:喜欢!因为公开课上不论回答的对与错,老师都不会批评我们。 生:很喜欢!!因为上公开课就没有太多的作业了。 生:非常喜欢!!!因为上公开课之前,我们都“预习”过了,所以一点都不难懂,上起来很“轻松”,很“快乐”。 学生的回答真实得让我害怕。  相似文献   

2.
某乡组织一次初中语文观摩课,笔者慕名去听评课。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学得主动,悟得透彻,读得感人,敢于表达,勇于争论且引经据典。教师的引导也恰到好处。说实话,我非常欣赏这节课:为了印证课的真实效果,趁教师评课之机,我与课上发言踊跃且内容很有深度的几位学生进行了交谈,在同学们的七嘴八舌中,我不由愕然。原来这节所谓“经典”的观摩课  相似文献   

3.
播种诚信     
A老师执教《燕子》。课始,他对学生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今天课上谁渎得最棒、表现最好,我将选他到学校广播台当一回小播音员!”课上,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朗读声情并茂,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最近,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处理上,让我感触颇深。A老师上完后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相信这篇课文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的,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  相似文献   

5.
[案例 ]当 ,当 ,当……下课钟声响了。邹老师不得不终止了讲课 ,颇带倦意地走出了教室。星期三晚上教研活动会 ,全组对邹老师的课进行评议。组长首先说 ;“邹老师这节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讲得怎样 ,大家评一下。”“讲得多 ,灌得多 ,学生没有思考、发言、训练的时间。”校长不满地说。教务主任说“邹老师滔滔不绝地讲 ,赶进度 ,求数量 ,听起来明白 ,可学生做起题来一错一大排”。“要稳打稳扎 ,精讲多练。”刘老师建议说邹老师对大家的意见根本没有当回事。而是把高级教师王老师曾说过的“课上教师抓紧快着讲 ,课下学生挤时间赶紧练 ,高考必…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7.
陈大伟 《班主任》2013,(5):12-14
在一堂公开课上,有个男生十分喜欢表现自己,同学发言时,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嚷着要回答。授课老师对他说:“你只有学会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了,老师才会叫你起来回答。”因为刚讨论过“让学生经历美好快乐的课堂生活”,所以有的听课老师看不下去了,认为授课老师不能这样处理,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吞吃蚯蚓     
在某小学的一次自然常识课上,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有什么特征。经过片刻观察后,学生们开始发言。一个孩子说:“蚯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老师说:“你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老师说:“对,我很佩服你。”另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用线将蚯蚓扎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一会儿,  相似文献   

9.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12.
时间过得真快,新课又结束了,得准备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了.今天这节课教什么内容呢?我想了想,觉得学生对时间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那就复习“时、分、秒”吧,刚好喻老师那儿有现成的教具——钟面.上课铃声响了,我拿着教科书和钟面走进了二(2)班教室.课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个单元里,你们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小组代表们纷纷发言,向大家汇报了时、分、秒的知识.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对学生未曾讲到或想到的地方作了一些补充.下一步该巩固练习了.我拿出准备好的钟面对大家说“: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来认一认每个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于是,我把那些画得非常精致的钟面教具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老师,我看不清.”还没等我贴完,下面就有几个小朋友在那里喊.“睁大眼睛看吧,我看得清.”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有点得意地说.“仔细看吧.”我也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几个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还有的学生用手指点着在那里数格子,我正准备点名回答时,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申老师,我有问题.”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我们班的数学科代表曹云吉同学.爱提问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平时数学课上就经常有学生向我这样反映过,所以我并不在意地说了一...  相似文献   

13.
今天没骑自行车,放学后走着回家,几个五年级的孩子正好和我一路。我每周给他们上一节创造技法课,他们便很主动、很亲热地跟我聊起来: “常老师,我们都快小学毕业了,教过我们的老师也不少,虽然你给我们上的课不多,可我们最喜欢你上的课了。”一个快言快语的女孩说。 “为什么?” “你上课很尊重我们,喜欢征求我们的意见。” “你从来不训斥我们,说话又很幽默。” “你上课的方法很奇特,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你很爱笑。” 3月的风刮得很紧,却让人感觉暖暖的。看着这些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们,听着他们叽叽喳喳的话语…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许多老师感到很困惑,“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有的公开课,执教者教学如行云流水,教学环节天衣无缝,有些细节的处理独具匠心,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充分使用,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节好课,可是有的人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一直被老师牵  相似文献   

15.
赵吉 《教育文汇》2004,(6):22-22
上了几个月的课改课,老师们都说很吃力。大家都觉得,一年级的学生确实不好对付,他们想怎样就怎样,课堂上总是有些乱。当你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时,底下会不时地有个别学生插话,不是打断了老师的话,就是中断了学生的发言。有时,一句“插嘴”,会引起全班学生的轰动,老师再也没法按原计划上下去,只得停止教学活动来维持课堂纪律。  相似文献   

16.
一堂公开课后 ,上课老师如释重负。在一片赞扬声中 ,他谦虚地说 :“这个班的学生配合得真好 !”这个班的班主任也非常得意 :“今天公开课能取得成功 ,学生的配合功不可没 !”这堂课看上去很完美 :教学内容精当 ,过程环环相扣 ,课堂秩序井然。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坐得端端正正的 ,“插嘴大王”几次想要张口 ,在班主任眼神的暗示下也乖乖地闭紧了嘴巴。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学生都回答得清楚明了 ,答案几乎就是教参上标准答案的翻版。讨论、发言 ,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在老师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难道不是一堂好课吗 ?学生的表现还…  相似文献   

17.
今年开学初,有机会去上海听于漪老师的课,并和她交谈一些有关语文教改情况,获益匪浅。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三方面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一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二是学生发言自由,不必先举手,征得老师允许;三是老师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例如:于老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上《挥手之间》一课时,先提问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有疑问?”话音刚落,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作者的败笔,写得不好。因为前面四段和后面几段都是写人们期待的心情,表现群众对主席的热爱、关心和崇敬。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插上了这么一段,写  相似文献   

18.
林玉松 《教育导刊》2004,(3):124-124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有同学喜欢在黑板上涂涂抹抹,还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过一过“当老师”的瘾。我要求学生报名参加“做个小老师,上好一节课”的活动。消息一传开,全班就像炸开了锅,个个跃跃欲试,大家都很期待这别具一格的语课,我最后让一名较为大胆的学生上了一节课。上课铃一响,“小老师”有模有样地上起课来。他认真,自然,声音响亮,下面的学生呢,都觉得很新鲜,积极配合好“小老师”。这一节上的是《羚羊木雕》,由于这一课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反应特别热烈。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仿佛就是在上一节心与心沟通的课。一节45分钟的课过去了,我坐在教室后面,发现学生的表情是开心的,意犹未尽。这节课的效果比我想像中要好。课后,他们交上这节课的评论,他们的触动也颇大。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有同学喜欢在黑板上涂涂抹抹,还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过一过“当老师”的瘾。我要求学生报名参加“做个小老师,上好一节课”的活动。消息一传开,全班就像炸开了锅,个个跃跃欲试,大家都很期待这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我最后让一名较为大胆的学生上了一节课。上课铃一响,“小老师”有模有样地上起课来。他认真,自然,声音响亮,下面的学生呢,都觉得很新鲜,积极配合好“小老师”。这一节上的是《羚羊木雕》,由于这一课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反应特别热烈。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仿佛就是在上一节心…  相似文献   

20.
跟谁配合     
吴友智 《教书育人》2001,(17):28-29
最近,笔者应邀担任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在评议时,有人慨叹:“某老师教得不错,就是学生配合不好。”乍一听,说得似乎很客观。倒是有一次听了特级都教师于永正的课,才知道课堂上只有学生跟老师紧密配合,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课前谈话,有一名学生表态:“我们一定跟于老师配合好。”可于老师却立即更正“不,是我跟你们配合。”顿时,课堂内,掌声雷动。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究竟是谁跟对方配合,这句话作了明确有力的回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课堂则成了演出“教案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