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妇女解放在新中国成立的65年中走过了辉煌历程。回顾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社会中妇女的被压迫历史,经过近代一批先进女性的引领,再看现代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地位的逐步提升,迎来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面临着新问题,需要新兴女性看清社会现实,以达到进一步解放。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核心是"个性解放",但五四之后的妇女解放运动并未完全按照这一路径发展。毫无疑问,妇女的真正解放只有依靠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近代中国,女性通过投身社会政治变革追求解放,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解决妇女问题的先决条件。然而,政治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妇女解放,社会变革的政治功利性往往会异化女性解放的深刻内涵,狂风暴雨式的解放手段也往往容易冲击、淡化甚或湮没妇女解放的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3.
妇女解放是近代中国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把妇女解放运动纳入到阶级和社会解放的大目标之下,一方面使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了强大的推动力,实现了妇女性别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良性互动,使妇女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革命的需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开展的决定力量并不完全出于女性的自觉,还出于革命的客观要求.而革命队伍中以男性为主导的现实状况,导致了婚姻关系、革命和家庭角色分工方面出现了冲突,凸显出妇女性别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倡导的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运动中,中国妇女积极投身革命,屡建功绩,并开展了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争取妇女各种社会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辛亥妇女运动随着民主革命的形势大起大落,显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都将经历一个复杂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海伦.斯诺是一位有着鲜明的正义立场和女性意识的记者和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踏上旧中国古老的土地,到阔别30余年后重返社会主义新中国,她始终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妇女的地位命运、生存处境与进步发展。她对旧中国妇女充满同情和不平;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中涌现出的杰出女性由衷钦佩;她曾在一二九运动中与女学生们并肩战斗,曾冒险赴延安探访革命女性,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密切关系有了深入观察和思考。海伦在新中国考察时,发现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发挥出积极重大的作用,她用真实客观的报道向世界宣传她们。这些饱含心血的报告文学不仅蕴涵她对中国女性的关怀情义,也蕴涵着她深刻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9认识上的不足。妇女解放的思想依然保持着传统社会对女性工作和女人的歧视,女人被视为不劳而获的群体,她们没有资格获得公民身份,要想获得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必须像男人那样尽社会义务。女性作为一个自然的女人而应该具有的合法权益在整个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被完全忽略。  相似文献   

7.
妇女问题始终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妇女解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李达和瞿秋白都对妇女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剖析。二者指出中国广大妇女受压迫之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缺失。同时,他们都认识到了妇女解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为妇女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不缺少的一环。他们不仅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精辟的理论,而且做了大量具体工作。本文通过对于李达和瞿秋白的妇女解放思想的比较分析,看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日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近代教会女学与中国传统女教──兼及中国妇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育目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教育效果等各方面对近代教会女学与中国传统女教进行比较论述,提出:中国传统女教是建立在摧残和压抑女性、牺牲妇女权益的基础之上,导致中国妇女盲从卑弱的性格,进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代教会女学从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出发,以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不仅解放了妇女的思想,而且塑造了中国新一代女性自强自立的个性,为中国的妇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具有以社会革命为主题、男性化倾向、远离广大劳动妇女三个特点.这些特点是历史条件的产物,直接影响着妇女运动的兴衰成败.近代中国妇女运动提供了四点启示,一是中国妇女解放不能靠资产阶级领导,而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二是妇女解放必须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前提;三是“男女平等”并非绝对地“男女都一样”,必须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四是妇女走向社会并非不要家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留日女学生会蠢辛亥摹命时期留学日本的女性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旨在宣传妇女解放的妇女团体,它的成立在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有专壹晏的历史意义。中国留日女学生会的会刊《留日女学会杂志》从妇女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良两个方面着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对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知识女性与妇女解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除当时有利的客观环境外,知识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与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相适应,一批妇女先进分子提出并努力践行的“去依赖”、“尽义务”、“增能力”的妇女解放思想,不仅在近代妇女解放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当代妇女运动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作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为拯救民族危亡和捍卫女性自由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掀起了中国绝大多数妇女们思想浪潮,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进行创造了不朽的成绩。其解放程度也随着一次次解放运动的进行而进一步扩大,对整个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1]。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各地妇女解放运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思。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天赋人权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提出妇女解放是实现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基本前提,而且妇女解放应是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这是颇有远见卓识的。但是,他们强调妇女解放是民族和阶级解放的工具及手段,而且妇女解放和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由男性社会完成的历史使命,因而也就难以实现其妇女解放的理想,也预示着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任务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贵州作为后起地区,发展缓慢,滞后于其它地区。其原因主要有:旌表节烈阻碍了新女性的发展;封建旧势力对妇女解放的压制;女性自身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思想为指导,适应中国妇女渴望解放的迫切要求,批判地继承西方人权学说、女权运动经验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初步探索妇女问题形成的系列思想,创造性地阐发妇女解放的新思想。他从物质与道德、经济与思想的关系出发,揭示近代中国妇女备受压迫的根源,从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统一战线等角度探讨实现中国妇女解放的路径。这些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思想、为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力指导,对于当下中国妇女维护自身权益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侧重妇女与文化的关系为背景,探讨妇女研究的内容和必要性,并就中国文化对中国女性的影响作了分析。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妇女解放进行反思。同时也对妇女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妇女解放运动是一个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进程,这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富有反抗性格的妇女形象的比较中可以得到验证。《美狄亚》和《窦娥冤》这两出古典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反映出古代妇女的复仇意识及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从娜拉和简·爱两个离家出走的妇女形象中可看出近代妇女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运动的萌发。从近代和当代两个世纪的两部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薇拉和林道静,看到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妇女的真正出路。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汹涌下,妇女解放面临着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末民初妇女问题探索的主体,以秋瑾、陈撷芬、胡彬夏等为代表的留日女学生们,组团体,创报刊,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为理论武器,对传统的男性本位的性别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相应提出构建旨在恢复女性各项自然权利的近代新型性别文化,这些同近代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权利意识的凸显和高度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女子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奠基人。李大钊认为必须通过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妇女解放;妇女解放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保证,民主政治又必然推动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一致的。李大钊还对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理想家庭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力图使妇女得到全面彻底的解放。李大钊的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记。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女子职业学校是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妇女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创办得益于社会需求的推动和社会各界对女子职教的支持。近代女子职业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其创办主体呈现出了私人办学、联合办学和政府办学"三足鼎立"的局面,学校类型、科目设置多元化,重视学生学习环境和就业。在《申报》的舆论影响下,近代女子职业学校在女性地位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其历史启示至今可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