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此作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作品通过女作家吴为母系家族的四代女性不同婚姻和不同命运的展示,探索了男女两性在婚姻中的关系,揭示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及女性自身的弱点,为20世纪的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命运做了分析总结,并拆穿了男性神话,进而解构了爱情神话,解构了以父权文化为基础的男性中心社会。  相似文献   

2.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娇娇 《文教资料》2013,(35):101-103
《无字》是女作家张洁久炼之作.在长达12年的创作时间里,作者呕心沥血构筑起这部凄凉悲怆的女性心灵史和命运史.本文将从女性命运和爱情悲剧和人性剖析与反思两个角度论述这部小说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4.
故乡何事又重来--论《无字》中女性的灵魂裂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 2 0余年。在《无字》中 ,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 ,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裂变的轨迹 ,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 :儒家、佛家、道家。但是 ,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 ,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 ,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 ,吟唱了一曲凄迷的悲歌  相似文献   

5.
萧红一直在苦难的生存环境中坚持着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呼唤,她文本中的女性自出生便被置于艰难的成长氛围中.不仅女性的生命权利被漠视,而且女性的个体命运也被父权掌控;爱情将意识混沌的少女唤醒,但女性指望凭借爱情来争取自由人格的愿望终以幻灭收尾;而在受控的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我人格越来越难以体现,唯有一直在苦难中争取完整人格的王婆是萧红笔下女性群像的一个特例,萧红也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对整体沉寂中的女性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童心丹 《文教资料》2012,(29):17-18,21
德莱赛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作家,他在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塑造了很多消费时代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很容易被影响,或追求富裕享乐的生活或进行挥霍性消费,爱情与婚姻被她们当做实现梦想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时代的女性和她们的婚姻爱情观来阐释美国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对女性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在异化的消费社会,女性很难得到纯洁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种种世事沧桑之后,张洁对于婚姻爱情的书写更加理性、平和,没有了以往的热情,也没有了一度的刻薄,她从对男性的幻想中挣脱出来,找回迷失的自我,不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而是要自立自强,自己拯救自己。在作品《无字》中,张洁将曾经悉心构建的"爱"的理想世界进行了无望的颠覆,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对爱情无比绝望的虚无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无论现代还是古代的女性,她们对爱情有着同样的执著与追求。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那些至情至性的女性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大胆地追求爱,为爱痴狂,在爱情生活中,幸福地享受着爱的滋润,但在古代更多的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甚至承受着被抛弃所带来的伤痛。因为她们真情的抒发,使我国的诗词有了无限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20余年。在《无字》中,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的轨迹,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儒家、佛家、道家。但是,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吟唱了一曲凄迷的悲歌。  相似文献   

10.
被人称为"古今言情第一人"的李碧华的作品多数为描写爱情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往往从出人意料的切入角度,写人物重重纠结、环环相扣的缠绕状态;写被严重压抑的情欲爆发时的异彩;写非常态的爱情关系里常态的爱情心理,并从中透露出她对爱情、恋爱中男女关系、对现代社会女性人生困境、女权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青年人恋爱婚姻生活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其中的女性形象子君成为这一时期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然而,由于自身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她们内心向往的女性解放陷入了乌托邦式的境地,美好的爱情乌托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最终以子君为代表的知识女性依然挣扎在爱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90-94
张爱玲散文《爱》具有极大的爱情迷惑性。作者虽试图以"爱"阐释爱情的内涵,事实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女子单向的爱情臆想故事。小说从爱之建立基础的空缺、"回忆-梦"的爱情重构方式以及女性叙述视角三个方面体现了女子爱情自我言说的单向情感故事。无爱的人生和孤独的女性爱情境况依然是张爱玲笔下女性真实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慧馨 《文教资料》2007,(32):18-20
玄学大师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充满了玄学色彩。本文分析了多恩对爱情的矛盾心理,这一矛盾的双方是多恩对爱情的肯定和否定态度。肯定爱情的诗歌中洋溢着对女性的赞美之情;否定爱情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女性的讽刺之意。即对女性的赞美和讽刺。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这些妇女不论以什么形象出现 ,都使读者感到清新、鲜活 ,她们以独立的爱情意识向封建礼教挑战 ,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本文通过《聊斋》中女性选择对象的标准 ,追求爱情不重结果 ,以及她们不甘于被奴役的地位的论述 ,揭示了《聊斋》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 ,展示了她们新的思想和新的气魄  相似文献   

15.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被动消极的。她们既自主大胆地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却又在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历程中,因遭受到来自礼教的、社会的、男性的压制与阻挠,而难以摆脱被遗弃、被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爱情”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一直被奉为神话。而池莉却用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爱情进行了瓦解。她认为初恋源于对异性的好奇,一见钟情来自欲望冲动,爱情的最终目的——婚姻充满了功利,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孤独抗争证明了男性的不可信任,浪漫爱情只存在于诗里,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有的。  相似文献   

17.
凌丽 《鸡西大学学报》2008,8(3):141-142
通过对《荆棘乌》中女性爱情心理的剖析,探讨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爱之哲学的特殊意义,肯定女性对命运抗争的方式和坚守爱情的胸怀,同时反观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暮光之城》这部通俗电影在评论界遭受如潮的恶评,但是却收获了巨大的票房,在被"金酸梅奖"青睐的同时,这部影片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其中大多是女性。本文讨论了这一女性文本中的"爱情"和"欲望",认为在女性文本中,"爱情"和"欲望"的冲突是以"禁欲"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禁欲"其本质是对男性"欲望"的阉割,因此很难被男性把持的主流评论界所认可。但是,这种文本所彰显的在"爱情"当中的女性权力,其本质是男权社会的反转,在女性的欲望中物化男性。这种爱情观与其说是彰显女性的权力,不如说进一步强化了两性的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19.
既隐讳又触目的女性身体之欲在五四时期逐渐被学人关注。启蒙思想将性欲望看作女性"为人"的基本欲求,作为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赋予了正面意义。贞操的内涵中被注入了男女共守、爱情至上的新意。女性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满足自身欲望的主体选择权。但这是一种有限度的承认,而不是无限度的放权。时论中依旧可以发现男性知识分子替女子之性爱自主附会上种种限定。比如鼓吹爱情是女子发生性行为的唯一条件、自主婚姻内部的女性情欲困境被忽视、对女子性欲特质存在刻板想象等。女性身体从父权与夫权管控下的家族私有财产逐渐被国权接管。  相似文献   

20.
张洁的《无字》再获茅盾文学奖,使这位优秀作家和她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再次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气质和局限。《无字》中描绘的性别战争,寻求的女性自救之途,都颇有惨烈的意味。张洁是借助世纪末一场古典爱情的破灭,来表现她痛苦的理想主义的最后回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