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随市政府的教育督导组一起去农村的中心小学进行督导检查,听了一些数学课,其中两次听“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在比较中作了些评析和反思。片段一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1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生1:灵灵最多。生2:皮皮最多。生3: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师:到底…  相似文献   

2.
分饼之争     
两个小男孩为了一块饼在争吵。他们争辩谁应该吃大的一半。两个跑去找父亲解决纷争。“你们为什么不把饼切成两块一样大的呢?”父亲说。“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境,鼓励猜想1.故事引入。教师讲“猴王分饼”的故事。犤猴山上的小猴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小猴甲一块。小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猴乙两块  相似文献   

4.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教师结合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 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  相似文献   

5.
两人分饼吵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主,雇着两个长工。这两个长工每个月打一架.力气都用在口角上了。地主很郁闷,后来发现起因都在自己。原来,为了激发老王和老李干活的动力,地主每个月月底给每人发一个芝麻饼。可不是老王觉得自己的饼小了就是老李觉得对方的饼大了,地主大喝:“两个一样大!老子什么时候对你们不公平了?”一阵沉默后,两人继续打。  相似文献   

6.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片断一故事导入:猴妈妈买了三个同样大的饼分给3只小猴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给了第一只小猴其中的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了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二只小猴其中的2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吃,非要吃4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三只小猴其中的4块。师:故事听到这儿,有个问题考考大家:三只小猴中,谁分到的饼最多呢?生1:第一只小猴多。生2:第二只小猴多。生3:三只小猴分到的饼一样多。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去寻找答案。(学生动…  相似文献   

7.
作为离异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重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一份没有残缺的爱,使孩子能最终健康地成人成才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妈妈和她们孩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一、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以趣激思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诱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的催化剂 ,是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兴趣不仅能促使学生去寻求知识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开阔眼界 ,更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编了一个故事 ,让学生用硬纸片剪三个大小一样的圆形 ,边听故事 ,边动手操作 ,同时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一天猴妈妈得到三块同样的大小的饼 ,就把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 4块、8块、12块 ,让三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 3块 ,6块 ,9块。话音刚落 ,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  相似文献   

9.
超高IQ     
●三个孩子吃三个饼要用3分钟,九十个孩子九十个饼要用多少时间?●你看不到房间里唯一的苹果。为什么?●“五角”猜一几何图形?●下雪天,阿文开了暖气,关上门窗,为什么还感到很冷?●如何才能把你的左手完全放在你穿在身上的右裤袋里,而同时把你的右手完全放在你穿在身上的左裤袋里?◆7天 ◆4只◆三步,先打开冰箱,再把大象放进去,最后把冰箱门关上◆打碎 ◆因为他准备要洗澡了。超高IQ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三算”教材第六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师:把6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饼?(生:每份是3个饼。)把2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饼?(生:每份是1个饼。)这两道题中,每份饼的个数是用什么数表示的?(生:整数。)如果要把...  相似文献   

11.
小雪今年三岁,琳琳今年两岁半,她俩是姨姐妹。每逢假期,两个孩子会在一起玩。小雪和琳琳都爱吃雪糕,以前,家人都是根据她们的喜好买雪糕。可最近家人只能买两根完全一样的雪糕,因为在分雪糕时,两个孩子往往会选择相同的雪糕。在选择玩具上也是一样,一次,家人给她们买了两种玩具,在选择玩具时,两个孩子都要同一种玩具,一起玩还不行,令家人很无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她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巧用多媒体使概念教学形象化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学习时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首先多媒体显示三个重叠在一起的饼,接着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大屏幕显示平均分),并将其中的1份(即3个饼的1/4块)移动位置,分开排成一条直线。最后把这3个1/4的饼旋转后拼在一起,使每个学生清楚地看到:3个1/4饼的就是一个饼的3/4,从而理解了分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小仙女把那颗神奇的种子种到了开饼(bǐn$)店的一对夫妻的房子旁边。那对善良的夫妻每天都用辛勤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美味的、香喷喷的饼,可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没有孩子。每天卖完饼,他们只能孤零零地呆在一起,守着自己冷清的房子。要是有个孩子那该多好啊!所以他们每天睡觉之前都祈(qǐ)盼(pàn)着能有一个孩子。过了几天,那颗种子悄悄地冒出了两片小小的嫩芽,那个女人欣喜地发现了它。从此,她每天卖完饼后,都要来给小树苗施肥、浇水,就像对待一个娇(jiāo)弱(ruò)的孩子那样细心。慢慢地,小树苗长高了,再过了一段时间,就长成了一棵苹果…  相似文献   

14.
本教案着重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分数。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引入新课。出示两个饼的图片,问:“这里有几个饼?”添上一个饼的图片,问:“现在是几个饼?”把图片全部取下,问:“这里还剩几个饼?”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像0、1、2、……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整数。例如,把8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饼,这个“4”就是整数。如果把1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饼呢?(稍停)它既不是1个饼,也不是0个饼,也就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故设悬念引发兴趣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似知非知的情景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出示画有两个饼、一个饼、半个饼、半个饼的半个的小黑板。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讲用什么数表示?(2)一个饼…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在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两个女生,我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儿。”另一位说“:你要什么?我去买。”前一位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我再买两块。”我暗想:理科女生确实不一样,我们平时只是称那种饼为三角饼。一一次我在食堂排队买西瓜,听到大师傅  相似文献   

17.
欢乐时空     
一、庞“六一”乃碴数字 将12一18这七个连续自然数填入图中小圆圈内,使每个圆周上四个数的和均为61。你能完成吗?2◇◇2:、庆“六一”巧分固彩 请你将右图分成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4块,使每块中各有两个汉字或两个数字。 (答案在本期找) (要二海) 幽默二别 切饼 兰兰去饼店买了两张油饼,服务员阿姨问:“将饼切成8块还是16块?” 兰兰想了想说:“还是切成8块吧,切多了吃不完。” 不敢学 班级上法律常识课,一名学生不注意听讲,老师把他叫起来问。 老师:你不学法律知识就容易犯法。 学生:我不敢学。 老师:为什么? 学生:知法犯法,不是罪加一等吗…  相似文献   

18.
不记得了吗     
午夜 《初中生》2008,(11):10-11
我常常光顾小巷深处卖千层饼的摊子。摊子主人是个北方女人,说话时乡音很重。她每天不停地忙活,一会儿烫饼一会儿卖饼,身子陀螺一样地转个不停。她的饼分三种:甜的、咸的和加蛋的。我每次都只买加蛋的,因为考虑到营养要均衡,相对而言,加蛋的饼营养丰富一点,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再来一杯热豆浆,既省时省事,营养搭配又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9.
孙膑取饼     
潘天群 《成长》2007,(1):48-48
一天鬼谷子想一试孙膑与庞渭的智力。鬼谷子拿出五个饼,放在桌上,让他们两人取去吃。鬼谷子说:每人一次最多拿两个饼,并且拿的饼全部吃完后才能再拿。鬼谷子说完后,庞涓急切地拿了两个饼,而孙膑从容地拿了一个饼吃起来。庞涓未吃完两个饼,孙膑已经吃完一个饼,因此又去拿了两个饼.  相似文献   

20.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曾发现有的学生求某个图形的面积,在得数后面写上了长度单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有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概念没有弄清楚。为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叫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必须使他们首先认识到,比较两个东西的长短是不是一样,量一量每个东西的长各是多少就可以了,但是比较两个平面面积的大小是不是一样,例如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只量它们的长是得不出结果的,还必须量一量它们的宽。有的教师在引进面积单位概念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教师在跟学生一起指出课桌的面、黑板面、窗玻璃的面等等之后,拿出长相等而宽不同的两张长方形的纸,长都是5分米,一张纸的宽是3分米,另一张的宽是4分米。拿出之后即钉在黑板上,提问学生:“这两张纸的一边的长是不是一样?”教师边提问边用尺子量两张纸的长是一样的。接着教师又提问学生:“这两张纸的长一样,我们能说这两张纸的面积大小也一样吗?”通过实际观察,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说:“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