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拉松运动员李柱宏亚高原训练期生化指标的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拉松运动员李柱宏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在海拔1 750 m的兰州愉中亚高原进行了为期4周的针对性训练,为了解李柱宏在亚高原训练中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程度,掌握亚高原运动训练的规律,对李柱宏在亚高原不同训练负荷阶段尿常规指标和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发现:不同运动负荷和强度对红细胞数无显著影响,大运动量训练可使血清尿素氮和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睾酮和皮质醇比例明显升高,运动后恢复正常;运动负荷前后尿比重、酮体、亚硝酸盐及白细胞无显著变化;运动后尿蛋白、隐血、胆红素、尿胆元水平上升.说明通过生化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发现.亚高原训练能对运动员的机体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对运动员的训练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运动训练过程,主要是对运动员机体施加一定负荷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打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产生新的适应。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向更高水平转化,获得新的平衡。这种训练适应的前提条件就是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所施加的负荷安排的科学性。训练负荷太小,运动能力提高不明显;运动负荷过大,不仅不能提高运动能力,反而会产生劣变现象。采用生理、生化指标,对优秀网球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的监督与控制,收到了良好效果。使运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现象的分析认为,机体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对物质的消耗,至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所出现的波动现象,是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不会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低。其原理,是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所出现的过量恢复和恢复后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  相似文献   

4.
运动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茂湘 《体育科学》2002,22(2):59-62
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研究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对目前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再思考后,提出:在运动实践中运用超量恢复规律的关键是合理安排休息间歇,具体要求是综合运用诸训练原则,目标是不断出现相对更大的适应性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5.
运动负荷,目前人们为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并不一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从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角度看,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有的也称之为运动刺激。但是由于目前对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理负荷的研究还不深入,特别是缺乏测定和监督心理负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难以做出定量的分析。要做到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不同训练时期,不同训练阶段,训练过程中只有不断增加运动负荷,才能打破机体内环境原有的相对平衡,运动负,荷不增加到最大限度,也就是对人体不施加极限负荷也是不可能提高机体的机能水平,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的。所以在训练实践中确定极限负荷要因人而异,这就要依靠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训练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运动员承担最大限度负荷能力的界限,做出恰当的安排。  相似文献   

6.
曹磊  顾鸿泉  杨颂 《冰雪运动》2013,(2):66-69,80
深刻认识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通过实践经验和相关信息的论证,指出应抓住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特点,在不同的训练阶段、训练时期,根据训练任务目标、训练方法、运动员机体适应性,以及训练方法发展创新的需要等,有针对性、创造性地选择采用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点,值得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长跑的训练特点及适宜负荷原则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得出适宜运动负荷有助于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运动训练科学合理恢复,不适宜运动负荷会引起运动员机体劣变直接导致运动成绩下降与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8.
浅谈训练适应的自组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从自组织的角度对训练适应进行分析,得出:运动训练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主动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向较高机能水平转化,产生适应性结构的过程。机体对运动训练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就是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协同与竞争,自主地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运动训练理论中“运动负律”的定义进行了探析,提出“运动负荷是运动应激强度”的观点,旨在深化训练理论对运动负荷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作为机体运氧的载体,本文从不同的运动负荷对红细胞及其调节因子EPO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此帮助运动者建立合理的训练模式,为运动训练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应进一步研究、拓展和贯彻,使“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更加科学化。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运动竞赛的核心是负荷强度,而不是负荷量。只有平时高强度的训练积累,才能适应比赛对肌体的强烈刺激,使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强度不断提高。孙海平教练采用小周期、短节奏、高强度的训练方法,注重以强度为核心的运动负荷,辩证的处理量与强度间的关系,是对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运动负荷术语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最常用术语 ,对运动负荷的实质进行了分析 ,认为运动练习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是运动负荷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应防止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应用的混淆。  相似文献   

13.
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对负荷的概念与定义着手,对运动负荷、训练负荷以及内部负荷、外部负荷(即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概念与定义提出疑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确认。运动负荷是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其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也不是刺激与应答的总和,它具有刺激的功能。所谓的内部负荷即生理与心理负荷实则是外部负荷的效应,即负荷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体育高考800m跑项目性质特征和运动训练科学化认识的基础上,从认识观念、运动训练的控制、运动训练方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重视恢复训练、加强赛前心理准备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提高体育高考考生800m跑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通过科学调控运动训练来实现对运动损伤的有效控制,对运动负荷与损伤风险间关系的研究成为近些年体育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长期训练使机体发生定向改造以适应专项特征,运动负荷刺激机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使运动员发生损伤的风险产生变化,运动负荷与损伤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绝对负荷中,负荷累积与损伤风险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对负荷中,负荷变化对损伤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为了降低损伤风险,在训练安排时应避免长时间使用较低水平负荷或使用极高水平负荷,以及避免负荷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同运动项目竞技的科学训练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利用科学的手段与特定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运动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已成为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共同的研究方向。CK与能量代谢关系密切,是机体ATP—CP供能系统的关键酶之一,不仅参与肌肉的收缩供能,还参与控制着糖酵解和线粒体。因此,在众多训练监控指标中血清CK成为教练员、科研人员最关注的重要测试指标之一。研究表明,运动与血清肌酸激酶(CK)密切相关,是用于监控和评定训练负荷、机能恢复情况的较敏感指标之一,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可以导致血清CK显著性升高;随着强度的增加,如果不适应,其运动专项能力就会下降,如果适应,其专项能力会有所突破,CK上升幅度较低的运动员,专项成绩也难提高;血清CK对肌纤维损伤的预警作用;高原训练、营养药物的使用对CK有影响作用。在冬季运动项目、田径、游泳、自行车与其他项目的训练中,训练初期血清CK会有所上升,大负荷训练阶段血清CK和训练负荷呈正相关,且对运动强度的刺激尤为敏感。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要及时对运动员的血清CK进行监测,可以防止运动强度过大,导致损伤的发生,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体育运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在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中产生运动疲劳是身体运动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组织器官机能下降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然而当运动负荷超过人体的机能承载能力时,就会让人呼吸变得急促、肌肉酸痛、反应迟钝,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恢复才能继续运动,所以如何消除疲劳感是体育训练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该文对体育运动训练中常见的疲劳类型和判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消除疲劳感和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红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正常,运动作为一种外界刺激会引起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目前国内关于运动与红细胞膜特性的研究开展得较少,且主要局限于某一特定负荷下、运动某一时刻红细胞膜理化特性的改变上,很少涉及不同强度运动后的改变,关于运动训练对红细胞膜影响的研究则廖廖无几。国外的研究也大多只是从宏观上来观察运动与红细胞膜功能状态变化的关系,对于其可能的微观机理的探讨则很少,特别是关于不同负荷训练对于红细胞膜特性影响及训练后再进行定量负荷运动的影响的综合性研究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