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利用现状分析为基础,研究了适合迁入区的合理用能结构,提出了迁入区农村能源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方建春  张宇燕  吴宛珊 《科研管理》2020,41(10):268-277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亚欧大陆桥富聚了我国大部分能源资源,它不仅是全国能源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洁净能试验生产带,还是国外能源的开发输送带;沿海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其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利用陆桥优化沿海能源结构的对策和建议:陆桥带与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建议国家及早开发利用中亚油气和西部油气东输问题的研究;及时进行江南尤其沿海地区地下油气管网的辅设研究;沿海地区用能要海兼顾,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GMM,Ward面板聚类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我国能源效率,进出口贸易也能显著提升能源效率。研发投入的增加、人均GDP的上升都能够提高能源效率;但同时,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衡量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则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同样也会降低能源效率。聚类后发现,在高能源消费区,增加出口更能显著提升能源效率;在次高能源消费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减少出口能够显著提升能源效率;在中低能源消费区,增加外资和减少进口能够显著提升能源效率;在低能源消费区,减少出口能够显著提升该区域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掌握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状况基础上,构建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模型,通过设置基准情景、能源转型情景和能源深度转型情景,模拟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未来的能源消费需求和节能潜力,分别从货运交通、城际客运、市内客运等部门分析其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未来的节能压力巨大,基准情景下的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能源转型和能源深度转型情景下通过加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能源消费需求有望于2025-2030年达到峰值.基于分析结果,提出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转型,需要大力推进天然气、电力、氢能和生物燃油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路运输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并通过强化技术节能和管理水平提升实现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能源供求及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俊 《资源科学》1994,16(2):34-40
本文首先分析了1985-1990年间我国能源地区供需平衡格局出现的三个新变化以及主要四片缺能区的空间分布。接着,采用经过修订的能源消费因素分析法(RRS分析法),指出工业总量增长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决定我国主要缺能区消费增长的两项主导因素,工业结构性节能的作用十分微弱,能源供求、缺能区、因素分析法  相似文献   

8.
能源蔗制乙醇是"泛珠三角"生物质能源科技合作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威  安玉兴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2):306-308
为解决当前全球能源匮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部分替代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泛珠三角”的广东、广西等省(区)应充分发挥地理及科技优势,开展以甘蔗等农作物为原料,制作燃料乙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推进科技合作、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探索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能源保障风险日益凸现。全国能源保障分区研究不仅是能源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阐述了全国能源资源的基础形势,并对1996年.2005年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由能源储量比、对外依存度、库存增减量、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运输线路长度6个指标组成的能源保障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根据灰色聚类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十五”期间的能源保障能力进行了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具有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特点;能源低保障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能源中等保障区主要涵盖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能源高保障区包括东北和西北大部华北西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李国柱  于歌  卢万合  牛叔文 《资源科学》2012,34(10):1839-1844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不同类型村落之间农村能源利用的差异性,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农村能源政策实施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明显且具有鲜明的组合特征,即丘陵山区以秸秆为主,煤炭、畜粪、太阳能、薪柴和沼气为辅;半山区以煤炭为主,薪草、秸秆、太阳能和薪柴为辅;川区以煤炭主,薪草、秸秆和太阳能。丘陵山区户均消费秸秆最多,川区最少,半山区居中;丘陵山区冬季取暖以煨炕为主,半山区煨炕和火炉取暖并重,川区以火炉取暖为主。本文针对不同类型村落的用能特点,提出相应的农村能源建设模式,即:以"五配套"为主的丘陵山区模式,以"一池三改"为主的半山区模式,以"四位一体"为主的河谷川区模式,从而为地区发展、环境管理提供政策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解决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1980—2016年GDP及万元GDP能源消费量数据,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研究能源消费及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两区制性质,发展趋势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具体体现在周期阶段的转换概率不同以及周期阶段的持续期不同。尤其是2010—2016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速逐步放缓,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出现了逐步脱钩的趋势,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牧区家庭能源消费的数量结构特点,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传统能源的消费占绝对主体地位,畜粪、秸秆和煤炭是最主要的家庭用能,新能源使用量少、比例小;②能源使用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牧区农村使用畜粪、太阳能和风能较多,农区农村则使用秸秆、煤炭、电力、成品油、液化气和沼气较多,农牧结合区农村处于两区之间.最后,论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牲畜饲养头数、人均耐用家电数量、人均摩托车拥有量、人均农业机械台数、人均住房面积与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正相关;家庭留守人口与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负相关;地区虚拟变量则反映出牧区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会大于农牧结合区农村和农区农村.  相似文献   

13.
闵庆文  张永勋  赵贵根 《资源科学》2012,34(11):2018-2025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由于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特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从三江源移民安置区农户能源利用对三江源生态系统影响的角度,使用问卷调查法、半开放式访谈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法,对三江源移民安置区农户能源利用现状、农户对现有能源满意度和农户能源环保认知对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三江源移民安置区种植农户能源利用结构较多样,以畜粪和秸秆为主要能源,放牧农户能源利用结构单一,基本依靠畜粪;②农户普遍对能源现状满意度低,放牧农户满意度低于种植农户;③农户倾向于使用环保能源,但对能源环保认知度较低,阻碍了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④农户使用生物质能源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损失约23.6737亿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牧区家庭能源消费的数量结构特点,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传统能源的消费占绝对主体地位,畜粪、秸秆和煤炭是最主要的家庭用能,新能源使用量少、比例小;②能源使用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牧区农村使用畜粪、太阳能和风能较多,农区农村则使用秸秆、煤炭、电力、成品油、液化气和沼气较多,农牧结合区农村处于两区之间。最后,论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牲畜饲养头数、人均耐用家电数量、人均摩托车拥有量、人均农业机械台数、人均住房面积与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正相关;家庭留守人口与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负相关;地区虚拟变量则反映出牧区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会大于农牧结合区农村和农区农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流动与功能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相似文献   

16.
李波安 《科技广场》2009,(10):24-25
近年来,随着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江西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照此发展必将给江西的节能减排带来压力.本文对江西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品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改善我省能源消费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途径之一便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相似文献   

17.
岳立  曹雨暄  王宇 《资源科学》2022,44(6):1105-1118
评估能源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效应评估;其次,将能源政策分为开发型和节约型政策,评估了两种政策的减排有效性和持续性;再次,通过构建含有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能源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禀赋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能源贫富区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①能源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在经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中,节约型政策的当期减排效果更好,而开发型政策的减排持续性更强。②技术创新在能源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提高能源政策对碳减排的积极效。③能源政策的碳减排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能源富集区可在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下发挥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能源贫乏区的政策需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研究结论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和碳减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能源转型是中国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必然途径,而技术创新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阐述了能源转型的内涵,提升能源效率,节能降耗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发展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从能源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创新3个层面阐述了实现能源转型的技术创新途径.分析了技术创新对能源转型的影响,提出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系统,调整能源结构、助力能源治理,加快能源转型.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能源问题已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本文在概述我国当前能源利用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着重阐明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能源压力,指出能源多元化战略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有效方法。对各种替代能源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其资源量、开发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能源多元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世界能源机构最近的一份凋查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达542000万亿英热单位,为现在的1.6倍,在可替代能源未出现时,未来十几年,仍依赖常规能源。鉴于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状况,预计2015年以后,世界各国对常规能源的争夺将加剧。为此,各国都从长期战略出发,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能源储备、能牦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综合制定了本国的能源战略。纵观全球的能源战略,大体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