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学习好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要形成孩子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督促,二是要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一、过分督促孩子是不妥当的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1.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  相似文献   

2.
要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家长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分督促,二是要创造适宜孩子学习的家庭气氛。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忍不住要去指指点点;成绩差了几分,少不了要警告几句。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其实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最终是为了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所以督促只能适当,而且要讲究方法。比如孩子玩得久了,家长就可以说;你准备什么时候做作业呢?”提醒孩子学习要自…  相似文献   

3.
在本刊的家教咨询热线中,孩子的拖拉、磨蹭、不主动学习、做事效率低等问题出现频率非常高。孩子需要家长不停地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家长非常辛苦,不能有一点疏忽;孩子也彳艮烦,有的还产生了厌学情绪。曾有家长说:“我每天都要跟在他的后面提醒他该做这个了,该做那个了……孩子也听话,叫他写作业他也写,但常常是写一会儿不会写了,就去翻书,又不会了,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我去德国做短期小学教育培训,就住在一位留居德国的朋友家里.朋友有一个8岁叫思成的儿子,很是活泼可爱. 可几天下来,我有些疑惑了,作为学生的思成每天好轻松,就没有见过他学习,而更奇特的是,作为家长,朋友没有像我们中国父母一样为孩子着急和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 看着孩子很多时候都在玩耍,我忍不住问朋友,你不担心儿子的学习?朋友告诉我,在德国,是禁止过早和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的。朋友接着讲了他这几年和儿子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一家长来信说:总希望孩子学习好,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可10岁的女儿却是不催不做,做了也不好好做,磨蹭,拖拉,更不肯多学一点儿。不知怎么办好?答:自觉学习的确是学习好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过分督促孩子,老是督促,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失去学习主动性;也不要唠叨、数落,凡事都干涉、唠叨、数落,会使气氛紧张,孩子逆反。总之,我们对孩子的督促,要着眼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以下建议供你参考。1.注重习惯的养成。光跟孩子讲道理是不够的,乏味的说教会破坏学习的气氛,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靠一次次地重复以…  相似文献   

6.
俊汀州 《家长》2021,(1):41-42
这些年我经常到各地去给家长们做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每当我讲到为人父母自己应该坚持学习、每天都抽出时间读书时,讲学现场常常会响起家长们的窃笑声和窃窃私语声: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学习啊;刷手机都没时间,哪儿有时间看书;督促孩子学习就好了,自己学什么呀……每当这时,我就会和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故事,我参加工作多年后自发去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7.
一个孩子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客观上要靠老师精心组织教学,认真传授知识和技能,但实际上也离不开家长的督促。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有能力具体地辅导孩子学习;而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没有辅导能力,常把搞好孩子学习的责任推给学校及老师。然而有相当多的成绩好的学生,其家长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这些家长却在孩子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的确如此,不知不觉间,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可一上学,有的家长认为愁事来了——为管孩子学习而发愁。于是孩子一上学,家长也开始了漫漫陪学路。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头上,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身上。早上送孩子出门时反复叮嘱:“要听话,好好学习。”中午坐在饭桌上边吃边问孩子:“今天学的啥?听懂了吗?”晚上孩子刚看一会儿动画片,就急忙催促:“快去学习吧,你都看了多长时间啦?”等孩子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又忙不迭地拿出搜集来的各种测试题放到孩子面前……这些家长只要看见孩子在玩或看电视,就忍不住要干涉…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教育家爱雷·马洛尼提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及早让他们自立。"过分的保护只会妨碍孩子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有效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要想自立必须自理。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如何让孩子更加聪明,但是提到让孩子学会自理,家长就不爱听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在我们幼儿园,部分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认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干了,这是家长的一个误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做起,逐步培养。在美国,规定一岁多的婴儿  相似文献   

10.
话语     
《天津教育》2011,(9):3-3
年轻父母们要在假期教育上杜绝"功利"。放任自流和硬逼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最好是鼓励和必要的督促相结合。———一些家长患上了"暑期焦虑症",一方面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假期,一方面又担心其生活没规律,学习没计划,就不断给孩子"加码"。最终结果是家长焦头烂额,孩子厌学逃学。陕西师大心理学讲师李瑛表示,  相似文献   

11.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2.
学敏 《家长》2014,(6):36-37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做家庭作业真是个难题,孩子到家就玩,不督促不做作业;即使去做,也是不专心,一会儿出来看看,一会儿喝水、玩玩具,非磨蹭到很晚不可;离开父母的视线就什么都不做,太晚了又打盹,有时做不完作业。什么时候孩子自己知道做作业就好了。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教育导报》获悉,武汉科技大学学籍管理最近做出新的规定:学生考试不及格课程门数一旦达到规定数目,学校将通知家长,请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功课。此举的目的就是与家长形成合力,督促大学生们学习。读罢这则消息,说不出是何滋味。不由想起了10年前孩子上小学时所在学校的做法。这所学校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写错了字,要家长督促抄写50遍,做错了试题,让家长代为再抄写一份,孩子重做;学生的作业先由家长批阅签名,然后再上交老师,如果检查不出问题或未签字,学生及其家长将要一并受到教师的批评等等。我有幸读…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4,(7):84-84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为督促孩子用功读书而感到烦恼,我总是认为他学习不积极、欠主动。有时,更怀疑孩子是否天生不爱学习。这不,快暑假了,我又被老师喊去批评了一顿--说我的孩子学习动力缺乏。光明老师:你说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作业做完了吗?”几乎成了每个家长下班回到家里的第一句话。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喜欢做作业的,家长们严厉的督促和指责反而会让孩子们更加厌烦做作业,他们嘴上不说,但行动上磨磨蹭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怒在口里,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增添了更多烦恼,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升级为星珠大战。  相似文献   

15.
我爱北京天安门:仔细思考了一下老师与各位的话,这些是否反映我们因为过分疼爱与保护子女,因而令他们失去了不少学习机会?光明老师:是!我们过分的爱与护,让孩子们失去了不少机会,也令他们患上"学习依赖症",使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以后会注意。那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光明老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事实上,孩子多学点东西是好的,家长的这个出发点也是好的。但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6.
范丰梅 《家长》2013,(10):36-37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进入主动自觉的学习状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才高。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就好,孩子学得轻松愉快,成绩还不用我们操心。  相似文献   

17.
在家学语文     
郁磊 《中华家教》2011,(9):26-27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重视得不够。开家长会时,我和家长们谈到语文的重要,却听到不少苦衷。有的家长直言不会在课外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语文,有的家长则是找不到好的辅导方法。看着家长们紧锁的眉头,我在思考,如何让有限的学校教育与充满无限生机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18.
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的满满的。孩子多学点东西是好的,家长这个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孩子是不是喜欢这样呢?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感受,以至于孩子学得非常辛苦,甚至产生了不想学习的念头,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怎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窦宝平 《家长》2012,(4):14-15
如今,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的陪读是有必要的。家长适当陪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但如果家长过度插手孩子的学习,那就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甚至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对父母感到厌烦。因此,家长陪读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一、家长要考虑孩子的需要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学习上往往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家长可以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督促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家长的积极关注有利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有不少朋友向我抱怨:现在的老师都跟约好了似的,常常布置家长给孩子听写生字词或课文背诵,这都是老师在学校应做的事呀! 我是一名老师,深知老师的苦衷。一个老师要负责全班四五十个孩子的学习,哪能个个都手把手地教。因此,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放学后让家长协助做一些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督促孩子学习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完成的。当然,家长也有难处。每天忙完了工作,做完了家务,还要检查孩子作业,让孩子听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等,也够忙的。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发音又不准,就更难办了。而如果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轻的挨孩子埋怨,重的则要被请到学校接受老师‘教育’。当家长不易啊! 怎么办?不妨试着让孩子自己完成听写。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布置让听写一课生字,每个字读三遍,再组一个词。当时家里正有客人,没办法就让孩子对着录音机把要听写的生字词录下来,再听录音写生字词,孩子兴致很高。如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