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等,本期将继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
1992年12月1日至3日,“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与会学者对于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创作多年来逼近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给予高度评价。研讨会由上海广播电视学会、中国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中国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与会代表认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成绩极为突出,这样集中观摩研究地方电视台一个部门的纪录片作品,在我国电视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不容乐观,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  相似文献   

4.
赵帆 《现代传播》2002,(2):123-124
20 0 2年 1月 31日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第三创作室 ,举办了一次纪录片创作研讨会。《探索·发现》栏目第三创作室的主创人员 ,以及国内影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三十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探索·发现》第三创作室制片人阎东主持了会议。会议就有代表性的四部纪录片进行了观摩、点评和交流。对于此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从《铁路蒙初》、《古车马》说起《铁路蒙初》和《古车马》这两部作品是《探索·发现》栏目新近创作的大交通系列中的纪录片。属于考古题材的文化历史类纪录片。杨…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摄影创作,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遗憾的是,尽管纪录片摄影创作的实践已经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摄影创作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苍白,在不少方面还处于自然的、盲目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研讨会2007年7月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与会嘉宾专家汇集了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管理者、中央电视台领导、中国视协纪录片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香港十年》的主创人员。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香港十年》的创作意义、表现手法提出了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地区级、县市级基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总体水平自然比不上省台、中央台,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台一年就拿不出几个纪录片精品。几年来参加全省社教节目观摩评比,体会到目前制约地方台纪录片节目质量提升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市场定位:纪录片做给谁看  相似文献   

8.
李建 《视听界》2010,(2):105-106
2009年4月10日-12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2009国际获奖纪录片专题片解析及社教类节目创作研讨会”在浙江临安举行。金坛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组成员与会,观摩了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的50多部获奖纪录片,以及2008年和2009年的国际最新纪录片,与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9.
李景春 《记者摇篮》2004,(12):30-30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的横空出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该片所奉行的客观纪实的手法打破了此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沉闷格局.以后,纪实手法在中国纪录片界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效仿。同时.随着客观纪实手法的广泛流行,人们对它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因此对纪录片创作也带来了明显伤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早期.纪实手法被许多人“简单等同于长时间跟拍.  相似文献   

10.
刘永 《新闻世界》2021,(3):93-96
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成为网络平台中纪录片的"红海",其配音创作也呈现出一系列新样态。《人生一串》系列纪录片的配音创作在声音形象、听觉体验、声画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其他同类型纪录片探索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以《人生一串》的创新实践为例,探讨互联网媒介下美食类纪录片配音创作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忆希 《东南传播》2012,(6):108-110
2011年6月-9月,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进行两岸联展。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以此为契机,创作了电视纪录片《富春山居图》的系列作品。本文拟从对文化类纪录片的分析研究入手,以《富春山居图之真假画卷》的三期节目为例,从创作手法、叙事方式、节目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地方台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特点,提出此类纪录片在地方播出平台上所遇到的创作困境和思考,探讨文化类纪录片在地方台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新闻理论中,由头只存在于新闻中,并未在纪录片中出现。笔者根据多年的纪录片创作实践,以自身创作实践,结合观摩纪录片的思考,认为纪录片创作中也存在着由头理论。纪录片由头的出现,与纪录片的定位、风格和性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永罡 《新闻知识》2012,(10):115-116
纪录片一直是市县基层电视台创作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以新的形态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同,也是基层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创作难点。本文以纪录片《走出贫困》为实例,从镜头的表现对象、题材的选择、记者的角色、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的深化五个方面,对生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思考,也许会对一些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创作生活类纪录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学会年会上观摩了张以庆先生创作的《英和白》,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隔一年多,《英和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多项大奖,说明张以庆先生的创作理念和他的《英与白》在纪录片同行中得到了相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目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纪达到了相高的境界,而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连国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对电视纪录片的追求几乎还无从谈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近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进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我们与那些优秀纪录片的盛产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是在我  相似文献   

17.
梁兰  黄冠 《今传媒》2016,(11):108-10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种多样,但很多传统工艺、文化形式不能及时的得到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纪录片因其特性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通过一年以来对南充丝绸的记录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进行了总结,以制作的非遗类纪录片《绸都·丝韵》为例从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展开对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27日,“纪录片论坛2002——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活动的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电视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纪录片20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展开专题讨论。论题包括: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20年中国纪录片语言的形态和演变、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走向、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争鸣和纪录的使命等,本刊将在第七、八期,连续选登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和相关文章,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9日,5集纪录片《春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电国际饭店隆重举行,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的主管领导,来自中国视协、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来自央视纪录片频道管理团队、龙年春晚导演团队、纪录片《春晚》创作团队等的管理和主刨人员一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