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武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以"以人为本,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武术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善锋 《精武》2014,(36):210-211
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科司和教育部体卫艺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武术工作已"大武术观"思想作为指导,依托全国青少年与学校武术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学校武术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从大武术观的内涵出发,运用文献资料发和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了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师资、教学环境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旨在能对武术这一传统体育在学校中更好更全面的开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为实现学生"体质强做栋梁"的目标提供全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武术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小结,提出了十种教学方法,并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了小结,找出它们的优点,以便在今后的武术教学中,使武术教学活动很好地进行下去,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在了解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对策,旨在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为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武术观"的提出,不仅为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太极拳的进一步国内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并通过太极拳的教学实践总结对太极拳的传播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极拳十分重视"内外兼修",遵循"阴阳互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传播要注重太极拳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播;其次,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和机理符合当今社会和人类的需求,因此传播过程中要抓住太极拳的健康元素;第三,太极拳的技术规范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太极拳传播的载体,因此,适时有度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在不同的人群中传播太极拳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总之,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实践太极拳的传播,以让太极拳运动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6.
朱彦蓉 《新体育》2023,(10):77-80
与中小学阶段以兴趣为导向的武术教学不同,高校武术教学侧重于对学生武术知识、武术技能、武术道德的综合培养,旨在培养热爱中华武术、精于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虽然高校和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武术项目教学的内容,设计和优化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武术知识、技能和道德内容,但在跟踪观察中发现,目前的武术教学在方法上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表现出效果欠佳的情况。基于此,文章结合体育项目教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重点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方法不足进行了梳理总结,最后结合这些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武术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向和策略,为教师革新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教学效果提供了相关内容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当前武术教学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阐述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教学资源的创新化、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并就如何提升其教学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高校的武术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高校武术教育工作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竞技性过强等进行了反思。基于以上反思,提出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应以"文化理念"引领高校武术教育,以传统武术文化贯穿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从外到内、身心合一、悟练结合"为主要教学路径,重新定位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朱成功 《武当》2023,(1):89-9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一点便是学校更加关注武术教学,积极探索武术教学方法。当前的初中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学已经被提高至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任课教师积极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武术教学的实效性,其中的一些教学经验值得推广。本文试着更进一步探究初中武术教学方法,先是简要介绍当前初中武术教学方法的分类,而后重点阐述初中武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以游戏教学法为例,具体谈一谈初中武术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枯燥乏味的现象,亟需扭转"教师不愿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局面,为"中华武术进校园"的宏伟规划做好前期铺垫。公办小学武术教学要从以下六点进行探索:激趣导入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巧用语言艺术融入武术教学,教师需要将武术动作口令童趣化、情感化;设计游戏,施教于乐;巧用唱歌的形式运用到武术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博爱、宽容、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育课堂延伸活动和良好的体育环境为两翼的新的体育教学体系。文章把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武术选项课中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技术技能、武术理论的掌握以及对大学生"健康第一"、"终生体育"思想的形成都具有常规武术教学不可比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以CDIO教育框架和理念来指导武术课程的改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对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与引入了CDIO教学模式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DIO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比赛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裁判能力等一系列专项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武术的教学效果,是一项值得普遍推广的先进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学校武术教学的实施路径作为研究对象,对学校武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武术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当代学校武术发展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分析与概括。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了一个“无奈”与“尴尬”的发展境遇,“墨守成规”的武术教学是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症结所在。研究针对学校武术教学实施新路径提出:(1)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建构系统的学校武术课程体系;(2)落实“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健康第一”的武术教学思想,实现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3)提倡和推广“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武术教学新理念,令学校武术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武术教学中动作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武术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的独特性。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际教学经验,对武术教学与评价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对于武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有助于它在学校体育课中普及发展。沈阳市2006年在普通高中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文章综合分析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的现状,结果表明:武术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力度积极推广武术运动,在政策上加大引进专业师资人才和提供师资共享,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打破以往旧有的模式,发挥武术优势,完善学校武术教学,尽快使武术这一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中普及。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三种不同武术教学模式在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培养激发学生习武兴趣及学生对所学内容实用与功效性评价方面的情况,得出结论:武术散打与武术套路相结合是较好的武术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理论认知水平、习武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用功效性有较高评价;适度增加武术教学中实战对抗练习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体育专业武术教学的要求,通过运动教育模式的分析结合武术教学训练的研究,提出运动教育模式在武术专业课中的实际应用方案,并在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揭示其优越性以及应注意问题,以期让武术专业课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本研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表明了实施该教学模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以期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生和健身的体育形式的总称,是祖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强身健体、防病祛病、防身自卫。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继承和发扬下去,就必须从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入手,从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陶冶情操。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极具代表性,是中国的国术。结合中学体育课的《武术》基本教材及相关材料,对初级《武术》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贵阳中医学院武术课程的实际开展现状出发,结合武术选项课教学的利弊因素,采用体验法、逻辑思辨法、价值判断与分析法、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对适合贵阳中医学院的武术教学特色模式进行设计分析,论证其可行性,并阐述对贵阳中医学院相关赛事任务、课程改革、以及对在校大学生武术教育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