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到村子的时候 ,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 ,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 ,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 ,凝视了好一会儿。接着他向前走去 ,寻找今晚投宿的地方。客栈倒还开着 ,客栈老板尽管已经没法给他腾出一间房间来 ,而且时间这么晚 ,意想不到还有客人来 ,也使他感到恼火 ,可他还是愿意让K睡在大厅里的草包上。K接受了他的建议。几个庄稼汉还坐在那儿喝啤酒 ,但是他不想攀谈 ,他到阁楼上去给自己拿来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雪国》集中反映了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这种虚无思想与西方现代派的虚无主义不同 ,它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印度佛教的影响。民族文化蕴藏的深深的悲哀使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具有“物哀”意味 ,佛教让他超越对立 ,形成万物如一的宇宙观 ,产生有无相连、虚无相生的虚无观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集中表现了日本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虚无思想.作品描写了人生的虚无、景物的虚无、意象的虚无,向读者展示了一方充满虚无关的净土.作者对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与动荡的时代背景,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川端康成日本式虚无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鲁迅生命独语《野草》处理的是内部世界的幽暗焦灼。其核心问题是个体如何在虚无的存在中存在?鲁迅选择直面虚无、抵御虚无、直至反击虚无,在紧张的对抗中保持生命的激情。鲁迅思想震荡的脉络并不呈线性而是网状。《野草》的叙述相互纠缠,伴随大量象征、隐喻。文本既有思辨性又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是鲁迅研究界长期争议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认为,《希望》中“虚无”的暗影遮住了希望。其实,如果看到诗人对虚无感的自觉抗拒,以及“我”这个艺术形象审美光辉对虚无感的客观抗拒,就会发现,《野草.希望》中“虚无”的暗影并没有遮住“希望”。  相似文献   

6.
虚无是现代小说的核心问题,小说家面对虚无的价值立场深刻地影响着其小说品质。王安忆在小说的叙述方式、语脉文势等方面的品质偏好均源于其试图以古典的澄明来对抗现代的虚无的写作理想。  相似文献   

7.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虚无"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精神样态,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存在根源。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虚无"萌生的源头所在,资本逻辑下的强制性生产和消费是"生态虚无"全面涌现并不断加剧的内在动力,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态虚无"在全球蔓延的根本原因。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克服资本逻辑、合理安排物质生产,解放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化解"生态虚无"之道,这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镜花缘》是两部具有浓厚虚无思想的作品。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切入文本,会发现二者的虚无思想既有相似处,也有相异之处。导致两部作品虚无思想的直接原因是矛盾的女性观,而男性观的羁绊,是穷愁失志下社会地位无法达成的曹雪芹、李汝珍虚无思想产生的深层原因。然而两位作者不同的女性观与受男性观羁绊的程度不同,加之生活经历的差别,导致两部作品的虚无思想也存在相异之处,使两部作品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11.
孙凤龙 《考试周刊》2008,33(15):195-196
<雪国>与<边城>,虚无和感伤贯穿主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那种无力感造就了一种空虚,正是由于这种空虚才产生了作品里面的虚无,看上去是朦胧的爱情,可是这种爱情永远也没有结果.从爱情的失落中产生的虚无接着就造就了对于小说人物乃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伤感,并在感伤中达到了虚无和感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希望工程”准备在 A、B、C 三个村子之间建立一座希望小学,使三个村子的失学儿童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校址要选在到三个村子的距离之和最小的地方,免得哪个村子的孩子跑远路。已知A、B两村子相距5公里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愈加多样化。一方面,网络有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也通过网络不断发酵和扩散,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就是典型表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虚无马克思主义理论、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虚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等方面。因此,坚持唯物史观,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二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虚无主义在现今主要表现为丑诋革命、否定革命,主张在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5.
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要之,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观之论不绝如缕,可是劝人执着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着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决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作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高尔泰的美学研究明确转向了以人的生存努力为出发点。他所谓的生存努力就是与本体论意义上与价值论意义上的双重虚无的对抗。这种对虚无的体验和反抗一直贯穿到高尔泰晚年的思想中。而反抗虚无的工具就是人自身内在的感性动力。一方面是受了自然科学的启示,另一方面是坚守自己的个体价值的立场,在此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高尔泰提出了感性动力这一范畴,并以此来对抗虚无,守护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的现代人性孤单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故事的一个重要主题——虚无,是由于意识到人生悬系于未知而产生的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和焦虑感。人们应该在心灵中寻求秩序、准则以及生存意义,保留一片心中整洁明亮的空间,关爱理解他人,体验虚无并勇敢地面对虚无。  相似文献   

19.
正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虚无"、"虚无化"的概念,贯穿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突出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但其内容与表述十分庞杂与晦涩,我们不容易读懂与理解,同时我们又往往只从表面去肤浅地解释,因而无法掌握其概念含义  相似文献   

20.
虚无本身就是张爱玲的生命要素,在梦幻的传奇与世俗的流言人生中,她始终有一股寻找虚无而至苍凉的兴奋。张爱玲及其笔下的人物,面对“乱世”不可捉摸的命运,遭遇在那“惘惘威胁”之下的人心荒凉,体验她们在虚无与反抗虚无之间所做的挣扎与奋斗,以此来真正感受她们沉稳与飞扬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