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史德"论是章学诚关于史家修养的重要理论."史德"论要求历史撰述中正确处理好史家主观与史实客观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史家"气平"、"情正"的基础上."史德"论的实质是要求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名教".  相似文献   

2.
"足性逍遥"说是郭象伦理思想的核心.郭象关注"足性逍遥"的真正内驱力是为了从根本上消融自然与名教的对立和紧张,从而为名教的合理性寻找一种内在的依据和支撑.同时,郭象阐述了一种"自然有为"的思想,为"足性逍遥"提供某种可能性论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儒家哲学,特别重视道德自觉.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与伦理的一致性,道德规范的政治价值居于伦理价值之上.汉代的道德规范(伦理纲常)即如此,强调政治功效,认为人应该抑制个性而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实际上忽略了道德行为的自愿品格.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思想,注意到了道德行为是自觉与自愿原则的统一,一定程度解决了汉代儒家伦理的困境.道德行为的自愿特质,即是尊重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在道德实践中形成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4.
丁杰 《教育与职业》2007,(13):35-36
"高薪跳蚤",是时下为那些在高薪的诱惑下,在不同的大学之间跳来跳去的"名教授"们起的雅号.他们所到之处,高校无不奉上可观的"名与利";而他们离开之时,高校只得慨叹"人财两空".  相似文献   

5.
由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得社会教化在汉代得以复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教化"一词的流行,在此之前的战国时期,"教化"并未流行,而先秦诸子之中,只有荀子使用过"教化"一词。汉末魏晋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名教一词取代教化一词,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这一变化在《全晋文》中得以体现,在文中,名教出现了51次,教化仅出现5次。通过分析词语的变化,进而反映出教育历史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庖丁解牛,“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动作优美和谐,“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是一种多么雍容的气度,多么华贵的风采!每当读到这里,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游刃有余”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回避”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处理课堂随机事件时采取冷静、暂时回避之法,  相似文献   

7.
魏晋玄学是名教危机与道家复兴的产物。其主题和核心是名教与自然之辨。言意之辨、有无之辨等几乎所有的玄学论辨都围绕此而展开。依照历史与逻辑的顺序,名教与自然之辨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或三种基本思路。即:“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一、“  相似文献   

8.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怎样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形成一个有序、正常发展的轨道,从而达到内能治民、外能敌国的目标,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社会整合思想。文章从加强宗法组织与宗法等级制、仿"三代圣人之法"以固国本、学西洋长技以强国富国三个方面对冯桂芬的社会整合思想进行阐述,展现了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原始儒家所追求的理想性、非功利性的名教已经变得虚伪化、矫饰化和功利化。一批具有儒学知识背景的魏晋名士援道入儒,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进行辨析。王弼主张"化名教为自然",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向秀、郭象则坚持"名教即自然"。如果说阮籍、嵇康偏向于自然,裴頠偏向名教一端,那么,王弼、向秀、郭象则处于自然与名教之间。与先秦儒家化自然为名教相对,魏晋名士化名教为自然,并希望最终能够弥合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紧张,实现二者的同一。  相似文献   

10.
本阐述了魏晋玄学时期“名教”和“自然”的斗争历程。即:王弼“名教本于自然”——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裴“名教不离自然”郭象“名教即是自然”,而终于达成“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学界多以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彻底摒弃名教而纯任自然。但稽康“越名教”不是抛弃名教,反对名教,而是提倡一种现存名教更高标准的名教,提倡将仁义道德修成自然的内在本性的伦理观,体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也反映出道教伦理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生选择。使魏晋士人的仕途隐逸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妇女解放思想论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独秀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提出必须恢复妇女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妇女解放。上述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艳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65-167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未来工程,也是基础工程。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模式的探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选择适当的道德教育模式,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叙事模式是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它遵循实事求是的道德教育原则,以故事的形式对未成人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使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发展以及成熟于西周。确立于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礼乐文化,几乎渗透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古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力倡秉笔直书,确保“实录史学”,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另一方面又主张“激扬名教”,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求实录”与“扬名教”构成了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相似文献   

17.
张震  江林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5):66-68,88
家族企业的繁衍,在东西方各有其伦理动因,分属不同的文化。其伦理动因在家族企业的存在、发展之中,无论是作用的范围还是作用的程度均有较大差别,在对家族企业伦理动因现代价值的探讨中,涉及东西方家族企业伦理动因之比较就在所难免。不能以“叛离家庭”(或“以家为本”)与否,作为衡量东西方家族企业伦理动因差异的唯一标准和作为是否具有“优秀的文化基因”的判别标准。以“家为本位”特征的作为当代中国家族企业繁衍主要伦理动因的儒家家族主义,并不一定就不具有优秀的“文化基因”,而只具有否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主题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灵魂,其本质是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独特个性满足了游客多层次的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旅游竞争力和生命力。文章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题是市场竞争、游客需求差异、文化丰厚性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述了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主题筛选流程,并阐述了主题的延伸和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虚妄与辉煌——论六朝散文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六朝散文,可以看到其中寄寓着纷繁涌动的生命意识。其生命哲学大体表现为:物质主义生命观、儒家伦理价值生命观、道家自然哲学生命观。六朝士人体味了生命的极度卑微与极度尊贵,在生命的自戕与自赎中,使生命或走向虚妄或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20.
中华法系“重礼轻法”特征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西周的初见端倪,西汉的初步形成,至唐朝的正式定型三个阶段。从价值取向、立法规定、司法操作三方面论证了“重礼轻法”是中华法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