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美国现代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独特的新闻报道式散文文体对其作品<一天的等待>中的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兄弟》:从寓言到"写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暗示了余华小说艺术发生的新变。其《兄弟》之前的作品多是寓言性的,《兄弟》逐步走向了"写真",作品因而消解了隐喻性和荒诞性色彩;人物也不再是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符号和工具,而是具备了性格特征且具有个性魅力的形象;小说的主题内容也从"闹剧"走了出来,而成为描绘人物命运、揭示历史真相的正剧,其中也透露出作家的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3.
"灰姑娘一形象历来被许多作家和读者喜欢.本文论述的正是海岩小说中"灰姑娘"形象的塑造.首先简述海岩作品的全貌及其创作追求,从而引出对海岩作品受欢迎原因和魅力所在的探讨,然后再对"灰姑娘"形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在海岩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是当下备受瞩目的一位年轻作家,但不论是其前期对于历史家族形而上追问的作品,还是后来对于现代化现实关注的作品,"伤害"常常成为他创作的一个主题.其作品中的人物,时时会让人感到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文学是人学,回到自我,回到存在,回到人类的内心生活,回到被金钱欲望遮蔽的精神高地.在展示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表达人类存在的无奈与活着的疼痛的同时,让文学成为人类栖居大地的最后一个精神家园才是作家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超人"是一个特殊的语汇,就杰克·伦敦而言,在其思想倾句和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为两者的结局都具有"悲剧性"的因素,文章试图从"超人的悲剧"这一特殊的角度,透视、分析作家和其艺术创作中的丰富内函.  相似文献   

7.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8.
作家海明威曾亲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关于战争主题的作品表明了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就是战争主题作品中的突出代表。《永别了,武器》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深切的渴望与热切的呼唤。环境描写在作品中很好地"映衬"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9.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横向比较,注重课文与作者其他作品的有机联系;中外比对,注重外国作品与中国作品的有机联系;延伸拓展,注重对主题延伸扩展的积极探索.三个步骤从教学层次上是逐层加深的,实施的过程应循序渐进,以促使师生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0.
"音响"是指社会生活环境 中的各种声音。我们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常常能发现,作家们在写 到一定的语言环境时,会使用一 些象声词,使作品产生一定的 "音响效果",给读者产生一种如 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如《董 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就多处 写出了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1.
Unconscious术语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基石,而在汉语语境中该术语的翻译乃至其人格结构体系中Preconscious和Unconscious之间关系的界定存在着混乱状况.经过考察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译本以及中国最初引介弗洛伊德理论的文献,可以认为,Unconscious既可以翻译成“无意识”,又可以翻译成“潜意识”,但是在同一部著作中它被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使用是错误的.Subconscious可以翻译成“下意识”,但它不是弗洛伊德的术语.同时,前意识是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不是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因此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无意识不包含前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是通过显尼志勒才了解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并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显尼志勒所擅长的内心独白,将人物的性心理描写到极至。在《善女人行品》里,施蛰存以内心独白写女性性心理,是“完全研究女性心理及行为的小说”,施蛰存写的女性都是欲望的畅想者,而不是欲望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看虹录》是运用费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进行心理小说创作实验的典范之作。在对小说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它叙述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白立梦”,通过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我”的心灵展示,肯定了超越于社会道德法则之上的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自然神性。4年代初,在以抗战宣传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文学氛围中,沈从文坚持现代主义探索,坚守艺术的独立价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和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14.
论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对意识流小说的关键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詹姆斯的心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三大理论来源。在具体分析这些理论与意识流小说的联系时,人们一般多侧重强调弗洛伊德和詹姆斯的影响。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和詹姆斯的心理学只是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技巧,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不仅影响意识流小说的内容和技巧,还从哲学意义上为作家把握和表现主观生命提供了基本方式,影响了意识流小说的普遍叙述模式。因此,它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是全面的、关键性的。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学说中对人的潜意识的探索、梦的解析、隐蔽的性心理等理论,直接影响着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小说集《呐喊》、《彷徨》及后来的《故事新编》中,都有对弗洛伊德学说异常精彩、出神入化的运用,并直接促使了他作品艺术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茨威格喜欢描写一些具有偏执狂色彩的人物及其激情状态下的心理。他总是赋予人物某种单一的欲念(如单相恋、对赌博的痴迷等),然后加以强调、夸张,从而使之成为支配人物喜怒哀乐、决定人物生死的力量。笔者在本篇中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从作家笔下描写的人物激情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的追求、作家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和对激情人物的肯定所体现出来的对激情中自由的追求,并联系现实生活中茨威格对自由的追求这三个方面,运用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理论,认为小说中展现的这种激情中的自由正是茨威格在精神世界中所追求的,就是他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五四”以来受外国文学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其小说中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富于幻想的语言,将精神分析学说发挥极致,构筑了一个与同时代作品互补的异彩纷呈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是当代文坛上的一部力作,是作家对过去一段言犹未尽的历史的反思,作品挖掘着人们貌似熟悉其实深埋的真实--人的真实.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隋抱朴具有复杂的心理特征,外表沉默寡言而内心却偏执疯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这一形象分裂的人格结构,以对其形象做出心理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