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构建和谐校园和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将增进各民族学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DNA”。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淡化。为此,可以采取营造校园民俗文化氛围、实施民俗校本课程开发和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治理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加强乡村治理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融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因子,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质;进一步营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交往空间,创建安定和谐的乡村社区;进一步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生态美,维护好绿水青山人居环境;进一步开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试论对民族旅游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前人对民族旅游地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民族旅游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对民族旅游地区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民族旅游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积极引导居民发展、创新传统民俗文化,即是要“延续民族文化历史纵向上的遗迹,寻找与当前文化多元化横向上的共生空间。”是帮助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民族旅游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叶波 《考试周刊》2010,(21):171-172
2005年6月1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是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重要民族传统节日。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应重视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养分。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6.
作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活化、大众化、非强制性、丰富多样性等特点,蕴含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伦理资源和重要的文化基础。甘肃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华,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相契合,使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民俗文化,各民族民俗文化在碰撞、磨合、再生及共存的嬗变过程,形成了守望相助,和睦共生的和谐民俗文化场景和氛围。发掘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弘扬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是青海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传承着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民俗文化教育是母语课堂教学新的生成点,有益于母语教学生活化的达成,同时能丰富母语教学的人文性内涵,让儿童接触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有利于他们领略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忱。  相似文献   

9.
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和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民族地区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其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篇文章是笔者通过实际调查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条件进行分析,突出民俗文化力量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必要性,认为在民族地区加快建设民俗文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苗族和侗族是黔东南地区的主体民族。扫寨是两个民族共有的事象。立足于文化心理学的视野,对其进行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比较阐释,提高对之认识理解,以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日益明显,这在民族杂居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瑶族服饰文化、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婚姻习俗文化等发生变迁,皆因内源性动力、外源性动力和文化变迁的推动力所致。要做好民族杂居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应从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持"乡村记忆"、实施文化扶贫政策、加强互联网数字化保护模式,以及将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论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学意蕴,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一种具有独特教化手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对一个国家民众道德境界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析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在当前各国倡导文化影响世界以及抢注民俗文化的浪潮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民俗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学意蕴,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一种具有独特教化手段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对一个国家民众道德境界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析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在当前各国倡导文化影响世界以及抢注民俗文化的浪潮下,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记载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闽越民族文化精髓,是研究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海峡西岸战略的提出,为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挑战和契机。通过社会学视角,以泉州地区为例,在讨论闽南民俗文化特征和分析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闽南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许成功 《考试周刊》2010,(44):134-135
钱杆旗舞是明代盛传于苏皖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对这种舞蹈加以改进与提炼,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开发新课程资源,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祖国文化的感情,更能激活钱杆旗舞这种民间舞蹈的传承,做好对民俗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源,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为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首先对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学校实际,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学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吴文化又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地方特性与中华文明融为一体。国家发展到现在,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也是广泛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并且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民族的团结和强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渐渐地走向缺失,走向消弭,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和发扬呢?作为新一代的国家栋梁,中学语文课堂必须在传承民俗文化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现状、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文课堂运用民俗文化后的好处。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黔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多样,其中以诗文碑刻的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为其主流。文章重点论述了儒雅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屯堡文化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