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张健 《中小学电教》2009,(12):38-38
<正>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在音乐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听""看""悟"来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在音乐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听"、"做"、"悟"来增强教学的效果.而这些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否则是难以完成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音乐魅力四射,倍增学习兴趣呢?那就要联系生活,融汇各科并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才行.  相似文献   

3.
法国一位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所以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相似文献   

4.
说起我的阅读,我是从“听”诗开始的。当母亲用乡音为我吟唱民间童谣时,我是先接受那“声音”的,先把它储存在记忆里,而后识字了,又找到那“文字”的诗读起来。也许是因为诗最接近歌,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有如听音乐。  相似文献   

5.
钢琴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学钢琴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才能真正体验美、探索美、享受美的音乐殿堂,让快乐与幸福伴随我们和孩子们左右!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乐以活心。”“移风移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好的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促进人的智力开发和记忆力的增强。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学生抱怨自己耳朵不灵,听了半天音乐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不怪耳朵,而是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的缘故。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呢?  相似文献   

7.
朱信和 《教学随笔》2009,(12):21-23
悟是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或人,通过积极思维后表现的一种情感和感受。在教学中,悟是指融会贯通,整合顿悟,悟是一种学习方式。佛家弟子将“顿悟”作为高级的自修行为,意即每晚必须静心打坐,把以前学习的经文在心中梳理,使之脉络分明,将佛理融会贯通,力求豁达开朗、了然无结。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说与听去思、去悟,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与相通,促进双方相互理解、认同,凸显人的主体价值,张扬人善的德性、美的心灵,最终共同获得生命意义的过程。现实的课堂存在“说”风盛行、“倾听”贫困、各说各话的现象,喧嚣热闹的声音剥夺了师生倾听的机会,由此导致师生的主体性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9.
石钰 《四川教育》2001,(5):40-40
音乐是声音艺术,是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说来,描绘某种事物。文学可以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具体刻画;美术可以用线条和色块勾画和渲染;而音乐只能用听觉感受由音符有机结合形成的音乐形象:由此可见,人的音乐能力.正是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近年来,学钢琴的学生越来越多.不少学生认为练得熟,弹得快就是好,没有认识到“听琴”的重要,只注重“练”而忽视“听”。其实,练琴必须用心去练,用耳去听,在听中去感受,去表现,去创造,去心领神会,这样才能提高,才能有收获。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0.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真正成为审美主体。通过“听”、“唱”“想”“说”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音乐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娱悦”对人进行美的呼唤和陶冶。她有开启心智、端正品行、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音乐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音乐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音乐教学中,欣赏内容在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对生活深刻感受和体验的反映,是道德、理想、情感、审…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乐的进行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心灵的宣泄。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中国教育谱写了新篇章,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在过去的课标下,高中音乐课叫做“音乐欣赏课”,现在的音乐课叫做“音乐鉴赏课”,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声音艺术,是听觉艺术。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以听为主,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充分揭示旋律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部分的旋律情感。本课共三课时,下面我将第一课时歌曲教学,从导入、教学过程、小结三部分详细说课。一、说导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善学成为本课的亮点问题。学生在老师富于激情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欣赏了一段音乐,初步感受了音乐表现的内容,乘机我问:“听了这段音乐,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恰当的…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现实生活美的反映,是人的思想感情美的声音体现。音乐美的欣赏对于纯洁和美化人的心灵,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引导学生较快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并理解音乐作品的美的内涵,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滔滔不绝地“灌”给学生听,学生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失却兴趣或“人云亦云”,根本得不到任何美感体验。如此岂不失却音乐欣赏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被文以入情。”明白无误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5.
齐丽静 《学周刊C版》2010,(10):132-132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使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音乐欣赏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和”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 ,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 ,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 ,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 ,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 ,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 ,因此 ,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 ,即达到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多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与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夏山 《今日教育》2009,(12):47-48
声乐训练主要是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它不像一般学科那样,讲解是主要的授课方式,而是一种口传心授的形式,除了“口传”更重要的还有“心授”。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必须心领神会达到心灵的共鸣,对声音的感受和体会能够在“教”和“学”之间得到统一,那才算是教学的成功,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靠听觉去感受,也就是一种感觉的教学了,光靠讲解发声知识就行了吗?  相似文献   

18.
一、音乐教育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情感来育人的。音乐的艺术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感情形象 ,通过形象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它能沁入人的心脾 ,进入人的精神世界 ,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心灵直接的语言”。因此 ,情感体验成为音乐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音乐美的不断学习与欣赏 ,人们对美的强烈感受能力就会沉淀在人的心理结构上 ,形成以审美的态度与眼光来对待客体的心理定势及直观能力。有了这种心理结构 ,就能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我 ,使心灵统一在美的基调上。二、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智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相似文献   

19.
如今,“和谐”成了社会上的高频词,它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流行词应运而生。作为班级也应该创建和谐班级。于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对如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和谐的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班集体能使学生乐在其中,也只有和谐的班级才能把所有学生的个性张扬,为“人”的成长提供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才能让和谐来美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和谐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巴甫洛夫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听音想象作文”的目的,就是想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智力,从而帮助学生轻轻松松地越过作文关。利用多媒体进行“听音想象作文”教学,是探索高效率、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听音想象作文”是在指导学生说话和写作文之前,先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音响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不同的声音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