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做好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培训》2007,(5):6-7
常州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企业院校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2004年实施常州市三年三千六百新技师培养计划以来,已累计培养新技师4388人,是前十年培养技师人数的1.5倍,培养造就了以常州首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产业知识工人的杰出代表邓建军为首的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3.
《中国培训》2012,(2):22-23
近年来,上海市大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和全新的特点。一、上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发展(一)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更趋合理。高技能人才比重有了较大提升。根据2010年底上海技能劳动者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向来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事来抓。紧密围绕企业战略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划,培训工作运行有序、管理规范。涌现出李凯军、李黄玺、王洪军、孙长春等享誉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技能人才队伍。一、统筹规划,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多年来,一汽围绕"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和经营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要形式,利用集团公司内部和社会各种培训资源,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以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为培养方向,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培训和先进操作法等技能训练,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现场中解决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针对熟练技术工种,按照"标准作业、多能作业、改善作业、改善指导"的培养方向和成长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实践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三个适应,五个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技能获得的过程遵循一定的"师承"规律:师培规律、师传规律、师授规律和师训规律。探索高技能人才技能获得的"师承"规律对我国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建设省级大师工作站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施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建设项目规划,着力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作用,加快社会急需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培养,在此就建设焊接大师工作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加以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对"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技能的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 "高技能等级人才"向"高技能创新人才"转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之"高",并不一定表现在技术技能证书等级的"高"上,而是更多地反映在综合技能创新素质的"高"上.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造就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群体.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职工个人职业技能素养,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形成共识,一般来讲,高技能人才培养无外乎是通过培训班、师傅带徒等形式进行,上海电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通过"高师带徒"活动的方式开展,"高师带徒"活动是上海电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从高技能人才的分类出发,阐述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归纳总结了国家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工作技能要求,提出了围绕国家职业标准,加强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与专门技能培养的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平 《教育与职业》2004,(31):10-12
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分类出发,阐述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归纳总结了国家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工作技能要求,提出了围绕国家职业标准,加强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与专门技能培养的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轶名 《职业技术》2004,(5):20-2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培养50万被称为"高级蓝领"的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及其他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高技能人才培养也被提到了国家人才开发战略的高度.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打造高技能人才还存在四大瓶颈.  相似文献   

13.
<正>2003年全国人才会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这一概念,这意味着高技能人才纳入了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范畴。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高技能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并列,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四支人才队伍之一。2015年以来,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第一,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需要的人力资源。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  相似文献   

14.
围绕常规教学、岗位实习、竞赛集训三种手段对培养高技能竞赛人才的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运用方式,构建"赛教习"协同高技能竞赛选手的有效培养模式。该模式实施需要做好高水平技能竞赛人才要素分析与评价体系构建、"赛教习"协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学分互换)实施、基于"赛教习"协同的高技能培养工作室(工匠工坊)构建、"赛教习"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证反馈修正等工作。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赛项的人才培养实践表明,该模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5 1"计划行动,加快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技能人才工作调研浅析,旨在发现问题,完善措施,提升技术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整体素质,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建设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航天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航天四院7416厂(以下简称“工厂”)以数字化工厂转型为牵引,大力创新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模式,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大赛为平台,着力打造“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比武与研学协同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构建起研、学、产、赛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国技能人才规模达1.65亿人,高技能人才有4791万人。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将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初步确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列为重大人才工程。但从总体上来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技能大赛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技能大赛能够促使教学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9.
怎么样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施"项目群"教学正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载体。把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整合构建为相应的项目群,按"项目群"进行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技能实训重组,达到有效培养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深化认识,建立师带徒考核评价体系当前石油行业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与油田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技师、高级技师带徒既能在新形势下快速培养出新的高技能操作人才,也为现有高技能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技术辐射作用搭建了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