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的研究,探讨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中"乡下人"的审美视角,即批判的视角。他对市民与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过度否定,恰恰暴露了他的一种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以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乡下人”在城里奋斗的结果,站在成功的制高点回眸凝望“乡下人”的奋斗历程,“乡下人”与乡村生活具有了全新的意义,有着更多的情感化的肯定性评价,他本人的经历、生活体验和感情生活由此获得了诗化的色彩,家庭、童年、军旅生涯和湘西的风土人情等都透出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沈从文也从此确立了“从文”的姿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文本中死亡人事的分析,探寻沈从文对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并由此深入探讨在其独特的人身经历中所形成的人生观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蕴及对其文学观的影响。笔者认为,“死亡”在沈从文的创作文本中并非可有无可无的次级意象,而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主体意象。对死亡的审视方式,表现出沈从文作为一个东方作家的审美情愫,同时也流露出了他特定的创作心态。对死亡的认识,又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执拗坚守了心中的一片净土——湘西世界。他以湘西的原汁原味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唯美纯净的画面,这些原汁原味在创作上就表现为语言的方言的融入、意象性和音乐性,并在其个人风格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语言个性。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与艾芜是30年代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颇为相近的两位作家。他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表现了绮丽动人的边地风光,表现了少为人知的边地风情,表现了大胆自由、淳朴可爱的边地人物。总之,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边地色彩,以不同的美学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边地题材的文学创作。但是,无可讳言,沈艾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歧异。如果说,在作品所反映的特定领域方面,在作品的美学风格方面,沈艾两人还有逐次递减的“同”的话,那么在价值取向和文学观念上,两人则暴露了更为深刻的“异”。沈从文是个有强烈独立意识的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追求;而艾芜尽管在艺术上别开生面,但在价值取向和文学观念上都深受左翼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创作心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平凹的创作心态深植于他的人格背景之中,即孱弱的个性、出身山乡和与“现代意识”的隔膜。在社会各方面都急速现代化的时代中,他的人格背景对他确立创作自信十分不利,而他又不甘于被忽视和被怜悯的屈辱地位,于是,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成为他创作发展的持久的动力之源,并决定了他作品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边城》,以他那"乡下人"独特的情怀,独特的审美观照,以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演变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重义而不重利的人生形式;而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以优美和谐为主旋律,又夹杂着哀怨凄婉的惆怅情调,充分体现出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大师 ,是可以与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相提并论的短篇“圣手”。其作表现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的关注与追问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以及对湘西完美人性的礼赞与思考。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人性原始本真的思考 ,使其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 ,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沈从文后期的短篇渐入圆熟精致的境界 ,在文体上表现了“魔术师”般的艺术创造 ,文体的高度自觉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的描写,把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表象形式中,使作品充满着对有限的超越,对无限的神往。主要分析并探讨这部小说及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以先锋姿态步入文坛的北村,由于与基督文化的密切关系而发生创作转型。对基督文化“罪感”的理解与体验,使他创作中充满了苦难与罪孽,对基督文化“爱感”的理解与体验,使他的创作中充满了信仰与救赎 。皈依基督或许可以说仅仅是一段个人经历,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其意义却决非一个私人事件所能包容,它超越了有限生存与现世关怀,而具有了无限可能与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之后,沈从文基本上没有文学作品产生,他的主要工作转向文物研究,许多研究者据此将沈从文的一生分为文学活动和文物研究两个阶段。其实,建国后沈从文一直兼顾文学与文物,对他来说,二者都是他的“履”,他穿着这双履走完了他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15.
在建国初期的文坛上,“朱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共和国的第一次文艺大批判,就是从对包括他的《关连长》在内的几部作品的批判开始的。从此,朱定走上了一条坎坷而又曲折的创作道路,文革中还险些被砍了脑袋。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创作热情才真正勃发起来,闯进了涉外题材的新领域,为我们摄取了一组表现改革开放生活的连续性镜头。他在这些作品中,既不回避我们在体制上的弊端,又注重表现我们在制度上的优越,对中国,对外国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表现出艺术上的胆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未名社成员之一,李霁野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但在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就小说创作来看,主要表现了生的隔膜与爱的隐痛;就散文创作而言,抒发的是真诚与质朴的思想情怀。其创作题材虽有些狭窄,但却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深与细”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以都市人生为题材的创作中,潜意识的心理描写尤为显著。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探讨《八骏图》中人物性心理的描写及对人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自身小说创作过程中突出提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湘西小说情调,他对于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描写。本文对沈从文小说特点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沈从文笔下的叙事特点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作过程的心态来论证中国古典诗词是“心的艺术”。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前心”、“后心”和“整心”三种心态。认为“前心”是空怀平气,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对现实事物审美的一种心理观照;“后心”是“雅淡之情(性)”,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审美的观照体验;“整心”是“虚静明淡”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集中和升华。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20.
祝寿源于先民对死亡的非理性思考,寿辞伴随着这种仪礼活动而生。南宋寿词从题材内容看,主要有寿圣寿官词、寿亲友词和自寿词,不同的祝寿对象和创作动机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格。而逸乐的社会风尚、理学思潮的影响、文士内敛的心态和词体文学自身的特点则是促动南宋寿词勃兴的主要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