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石发”是五石散中毒引起的一系列药源性疾病,它和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患病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石发”情形的描写,这种创作行为丰富了疾病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石发”深刻影响了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为略带病态的审美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政治、养生全身的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2.
李静 《文学教育(上)》2011,(15):150-150
本文侧重文学向度,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接受心理学角度等方面探讨了疾病对患病作家、作品的影响,以及患病作家笔下的作品对作家本人、读者和整个社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疾病隐喻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始终伴随在人与自然的基本斗争中,并由于人类文化上的缺陷,疾病从来都是负载着价值判断的,人类赋予疾病太多的隐喻意义,而文学是传达这些隐喻意义的最好载体,疾病与文学题材、作家以及文学思潮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吕鹏毅 《文教资料》2012,(20):10-11
在抗日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上,萧红这位伟大的作家为东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养料,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提升了整个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品质,为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先唐文学中的疾病描写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在先唐文学中,"疾病"作为令人厌恶的事物被附加以社会文化的意义,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与言说方法,被广泛运用。时代流行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世事无常、生命飘忽的恐惧,它极大地震撼了作家们的心灵,在先唐文学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个体疾病通过影响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表现出病态的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现实、养生葆身的思想旨趣。先唐作家继承了远古巫医精神治疗的传统,以文学作品疏导情绪、化解忧愁、慰藉心灵,取得了良好的"精神疗效"。  相似文献   

6.
皖籍现代未名社作家韦素园的文学创作大部分完成于1926年底病后,在内容上主要以病患者的独特视角,呈现由于疾病引发的各种心理体验,包括病患者的生命意识和爱情心理等。韦素园于病隙中的碎笔,既是二十世纪中国疾病文学的构成,也是读者窥视患病作家内心世界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统一的整体.民间文学的产生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家文学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民间文学还为作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家创作时运用的体裁,许多都是直接脱胎于远古时代的歌谣和民间传说等;民间语言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各种口语、谚语、歇后语成为作家创作时丰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井上靖是日本当代素负盛名的作家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以他的小说创作为主要研讨对象 ,试图通过对他的现代题材小说和历史题材小说的部分代表作品的分析 ,探寻作家的创作个性、美学追求、创新精神、艺术风格 ,以及对日本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文学中,各民族文学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现象。作为黑土文学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养分,一方面也受到了邻邦俄苏文学的文化滋养,形成了东北作家群独特的民俗性、地域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俄苏文学对东北作家群的影响是多途径、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形式的接受,主题和题材的模仿,艺术上的学习和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理论背景的界定,因此关于“女性文学”的内涵,目前文学研究评论界有四种观点。观点二的唯性别论、女性题材论和观点四的唯性别论、女性意识论占大多数。笔者认为女性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人物的作品均称之为女性文学;狭义上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才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并称之为女性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文学作品、文学观念、文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当代作家。具体表现在其作品直接为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养分;培养了当代作家的文学兴趣,牵引他们在创作上进行多方的尝试,丰富着当代文坛的创作格局;影响着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学流派中的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影响着当代众多作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中国评论界,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朵奇葩。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学者美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中的一个主流声音,还是中美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结合的产物。美国亚裔文学的学术性研究始于1982年,直至今天,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已成功的走出边缘地位,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三十年以来,国内学者应用了多元和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解读,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由此以汤亭亭和谭恩美为例,对国内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学研究、叙事学研究和文体学研究作一个总体回顾,并提出建议和展望。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的形式研究具有很大的空间,而且前景比较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3.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的批评声中主动向新文学学习,以谋求改良。许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昭示了通俗作家人生的闪光之处。通俗作家不都是封建遗老遗少,也有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乃至革命志士。通俗作家对自身积极有价值的作品,作过建设性的评论,反对因人废文。在通俗性的倡导方面,通俗作家比新文学家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也有一些通俗作家对新文学存门户之见,颇多偏激之词,还有一些言行不一,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中,如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王嘉良、颜敏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男性作家创造出的女性形象占了文学史的半壁江山,而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所占文学史的篇幅却是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群的异军突起,但也只是分得了文学史中边缘的一席之地。男性学者视野的局限性及其市场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厨川白村在“五四”时期被翻译过来,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五四”落潮后,厨川白村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达到高潮,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厨川白村的影响;1927年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厨川白村的影响逐渐式微,但仍不乏知音。厨川白村的文艺观既包括文艺发展史观,也包含具体的文艺问题,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偏颇,但他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贯穿了整部中国新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通常按照流派来纳入到文学史的整体叙述和阐释框架中,师陀的文学史定位一直引发研究者的争议和关注,左翼评论家与京派评论家都拒绝将其纳为本流派作家。通过对师陀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师陀的作品具有主动疏离文坛文学流派地倾向,并细读师陀乡土小说主题等相似的文学作品,发现师陀的文学作品具有与他人完全不一样地艺术特色和内在意蕴,具有“奇特的风格”,从而呈现其文学史定位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文坛相继出现了一批华裔英语作家。在他们创作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道家思想或道家哲理。目前,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绝大多数仍流于表面或单向的探索,尚未从整个价值体系和哲理性高度来梳理华裔文学所体现的文化现象,也尚未归纳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全球性意义。以颇具代表性的文本为研究基点,可以看出,在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回归和弘扬并光大华夏道家的思想;加拿大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寻根溯源,努力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学实绩作评价可从某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入手分析。"经典"作为文学史浓缩之精华应当最能代表当时当地的文学水准。上个世纪末台湾文学界曾评选出三十部"台湾文学经典",其中包括多部当年发表时就引发议论的作品。将这三十部"经典之作"放置在一起加以观照,不仅能够从中看出过去的一百年里台湾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更可以把握台湾作家对于自我文学身份界定的矛盾心理,以及认识台湾文学未来发展链条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