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明华  秦志强 《师道》2003,(4):29-29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提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天只能…  相似文献   

2.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的安静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知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有些麻烦,每天调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后来,老人采取了一种离奇的办法:他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现在慢慢的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付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作为你们向我房子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每天在约定时间,孩子们便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一元钱。几天后,老人提出因经济困难,每人每天只能有!毛钱的报酬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科学论坛》2006,(7):79-79
交流障碍取代早恋问题升级为家长们心中的第一难题。两个月中,天津一家较权威的心理咨询门诊接到200多名家长的热线电话,没有一个问及孩子的早恋问题。并不是孩子们不早恋了,而是家长们都有了新的头疼事。他们不知道如何使孩子更好地和别人交流,担心孩子得自闭症、抑郁症,今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有些家长认为.早恋毕竟只是一个特殊年龄段的特殊问题,而交流问题则要伴随孩子一生。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的安静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知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 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7.
家长们对自己的“独苗”总是特别关心,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医院看病时,孩子并没异常,反倒是家长认为孩子发育迟缓,自己家的孩子比邻居的孩子长得稍矮或者瘦一些,就担心不已。  相似文献   

8.
当前,家长们都愿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最好的……"他们给"最好的"赋予多种含义:有些家长把孩子进入教学等条件优越的托儿所视为"最好的";有些家长把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服、玩具及经验等视为"最好的";有些家长则认为"最好的"意味着"我的孩子应拥有我不曾拥有的一切".总之,不管家长们如何理解"最好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某些将影响他们为孩子们所确立的短期或长期目标的因素,那么,在当今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中,家长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孩子们如何受其父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所影响呢?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实在影响着他们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失言的风波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好老师,孩子们喜欢我,家长们也爱跟我聊聊他们的孩子,每天我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孩子中间,谈笑风生地面对家长,这一切真好。但是因为这件事,我对自己是不是好老师开始怀疑了。  相似文献   

10.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集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他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11.
杜丽 《家庭与家教》2003,(10):46-47
过去,中小学生的寒暑假,记忆之中要么在外面野,要么在家里做功课,要么每天睡到太阳晒屁股。渐渐的,家长们有了带孩子出去开阔眼界的想法和经济能力,于是假期中有机会出门旅游的孩子会成为同学羡慕的对象。可是今天,2003年的暑假,孩子们最时尚的活动已经是花上一两万元到国外去游山玩水、观察世界、感悟人生,时间为两至三周,地点多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尽管孩子的家长甚至有可能尚未出过国。这种活动美其名曰“修学旅游”。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离家外出打工的民工们也日益增加,随之引出一系列关于民工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据我观察,有些民工们,他们把孩子留在了老家,由老人去带,有些民工们把孩子带到了他工作的地方,但并不安排孩子就近入学,稍大点的孩子,如若有十一二岁了,便加入到了父辈的行列.话又说过来,绝大部分的外来民工的孩子们还是选择了就近入学的,如我们学校,就接收了不少的外来学生.  相似文献   

13.
刚放暑假的一天,我听妈妈说学校的团员青年教师要去敬老院做一次公益活动,为那里的老人们带去欢乐。作为少先队员,我也要完成一次特殊的假日活动,于是,我请求妈妈带我一块儿去。在我再三的请求下她终于答应了,可是却向我提出条件,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给老人们送去欢乐。因为这些老人很喜欢孩子们到他们身边去,可是他们见到孩子的机会很少。  相似文献   

14.
孩子离不开玩具,没有玩具的童年是不可想像的。现今中国家庭状况基本上是421型,孩子一走出校门大多就没了玩伴。于是,玩具成了孩子们独处时的亲密伙伴,以至于有些孩子把玩具偷偷装进了书包,带进了校园。对此,老师、家长都颇有微词。那么孩子们是怎样看的呢?  相似文献   

15.
杨彩  安妮 《家教指南》2005,(2):17-19
家长与孩子无论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是兴趣爱好方面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父母佯装越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唠叨也越没完没了。于是,孩子们便总结出了唠叨的十大烦,以此让父母们有所重视和改变。  相似文献   

16.
张红丽 《辅导员》2013,(16):71-71
<正>每年寒暑假开始,学生家长都要打电话,询问孩子上什么辅导班好。作为老师的我接到电话,不禁想起放假那天,孩子们欢呼雀跃着飞出校门的情景……家长们咨询辅导班的热情如此高涨,看来,孩子们还是不能放松一下呀!很多家庭在孩子放假后,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大人要忙工作,为一家人的生计打拼,没有时间在家专门带孩子,将孩子单独放在家里吧,又不放心。此时,辅导班迎合家长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茁壮而出,将孩子几乎尽收其内。家长们认为,将孩子送到辅导班,能学点东西当然很好,即使不能学东西,最起码孩子的安全有了着落,自己也就去除了后顾之忧。但辅导班究竟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整个幼儿园热闹非凡。游戏时间到了,幼儿在各个区域自由活动,家长们伴随在孩子左右,整个环境有些闹哄哄。接近中午时间,有一位家长走进了园长室。家长:园长,我儿子这个班的孩子太多了,其他班也是这样。园长:对,这是个现实问题。家长:你们为什么不少收些幼儿?园长:我们每次都严格地按照省示范园规定班额招生,可是那么多的家长一定要将孩子送来,我们也不忍心不让他们的孩子上幼儿园。家长:但是孩子们太闹了。园长: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孩子们的表现欲特别强,而老师们又特别随和,他们就更加感觉不同了。家长:我认为教师平时怎么…  相似文献   

18.
由于孩子在班里各方面表现较好,班主任希望我在家长会上谈一谈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说不上有什么好的方法,但又觉得作为家长有义务与教师、家长们交流家教经验,于是就谈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老人总是被楼底下的孩子们吵得睡不好午觉,他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老人只好去向心理学家求助.回来后,老人对孩子们说:"你们讨论的问题太有意思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每天给你们1块钱."于是,孩子们吵得更厉害了.过了一个星期,老人对孩子们说:"我虽然很喜欢听你们讨论问题,可是我没那么多钱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毛钱."孩子们就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天天吵.又过了一个星期,老人对孩子们说:"我连1分钱也拿不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天天来这里讨论问题."孩子一听,不给钱还讨论个啥劲啊.于是,孩子们再也不来吵闹了.  相似文献   

20.
大多父母教育聋孩子时,不会像教育健听孩子那样严格。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致聋是自己的原因,对孩子一味溺爱;一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有困难,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每天只有几句简单的日常对话。在这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乃理所当然,进而没有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