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学峰 《文教资料》2009,(22):30-32
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里,乡土意识在无形中支配着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作家陈西滢也不例外.他的乡土意识在与鲁迅的论战,与乡人、家人、亲人和朋友的交往和对家乡眷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世界。其笔下的乡土世界展示了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并表现出对人物细密的剖析能力以及“悲喜剧”相互交融等创作特色。作者通过对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以大革命时期为中心话语,探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走向中国农村、认识乡土中国时,如何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传统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关联。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寻找与审视是其渴望融入世界文学语境的功利性行为,也是相对自觉的主体意识的集体呈现。寻根文学对乡土题材的借用是出于自身寻找失落的文化形态的需要,而不是根本上承接现代文学的启蒙主题。其笔下的乡风民俗、异域情调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沿袭与存在的证明,而不具体担当乡土书写中对封建性批判的传统责任。寻根者文化践行的目的集中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形态与80年代中国追求现代化、世界化双重语境的沟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中国处于民族危难的时刻,阶级斗争非常激烈,政治局面混乱动荡,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相互交替,人们的思想随着时代潮流的巨变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面临祖国的困境,涌现出了许多文人志士,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企图在意识上唤醒麻木的中国人民,提倡自由与解放,反抗外国列强的侵略,扛起救国救民的大旗。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周作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之一,是五四新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他的文学作品及其思想代表了当时文学思想界的政治立场,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局面不断探索,写出了许多启蒙中国人思想的优秀文学作品,肩负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是中国五四时期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五四时期周作人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7.
武锦贤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34-36,57
中国文学传统悲剧凡事总以“大团圆”为结局,反映着人们对诸事美好善良的愿望,这种结局和愿望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五四”时期,由于外来思潮不断涌入,国内社会矛盾加剧。中国传统悲剧为之一变,以反“大团圆”为特征,“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悲剧创作盛极一时。这种文学现象是与中国社会对文学的要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后期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就是“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观的演变,其转变的关键原因是“一战”后他欧游的特殊经历.正当“五四”健将们全面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之时,梁氏却逆潮流而动,对西方文化进行现代性反思,并充分肯定中国文化,主张两种文化平等对话、交流,甚至以后者救助前者.他的这一中西文化现在“五四”时期是独特的,与“五四”健将们迥异,且已超出后者.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主张背叛传统文化,改造中国传统与现实。他的这一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但却缺乏深刻性,因而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的发展非常悠久,在每个时期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但是,每个时期文学的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的现代文学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其发展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中国作家深受“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思想氛围的影响,因而他们大都否认和讳谈自己同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但事实上他们却以各种方式保持着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已经浸透到现代中国作家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层面,作用于他们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探讨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中国作家的文化心态及现代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质。  相似文献   

13.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斗士,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轨迹。他主张“欧化”、“世界化”,主张民主、科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他始终坚持“五四”精神和反帝斗争大方向。其中西文化观的不足之处是空疏和偏激。  相似文献   

14.
死亡一直以它的神秘性和不可把握性吸引着人们对它的探讨和表现。不同于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回避心态,五四乡土小说家积极地正视死亡。其死亡叙事就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以巫代医"思想的愚昧、"吃人"风俗的残酷、宗法礼教观念的顽固,以及乡土社会平静的生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冷峻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启蒙精神。通过论述,论文意在揭示五四乡土小说死亡叙事的思想价值,从而找到更深入更本质的理解五四乡土小说的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15.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可以说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不仅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还影响了亚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中所包含的挑战权威批判精神和理性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新文学,使得五四新文学以决绝的方式来批判封建传统文化,重新关注到人的价值和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一系列的乡村题材的小说中,刘醒龙为我们描绘出了处于转型期的农村变革时代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它们不同于五四时期形成的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乡土小说。刘醒龙乡土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蕴涵其中的“仁爱意识”,这一意识主要体现在浸润于作品中的温和之气以及那种重建美好道德品质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因信称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使得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蕴含明确的价值取向,大大提升了西方文化在全球传播和教育的效果。相比好莱坞,中国的传统儒家精神与"五四"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自由主义在近现代始终互相冲突与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乡土社会日趋瓦解、大众娱乐文化的发达又使得现当代中国电影价值观更加复杂,直接影响了对观众的道德教育和公共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所提倡的美育人生、改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渐进模式,和陈独秀、胡适等批判旧文化、旧传统“利刃快刀”式的两极对立,不论哪一种思潮成为主流,都是五四时期对迂腐落后的旧传统进行批判性重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永恒的“五四”精神探求,是中国开始走向现代性的伟大历程。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是当时社会变动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变革.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来指导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白话文运动、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展东西方文化的讨论等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目的是要为中国确定一种能够指导社会前进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变革思想代表着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