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除习作神秘感,让学生在不自觉中作文当今时代,家长注重早期教育,孩子们不怕说话,很多人还能说会道。但是写起作文来却愁眉苦脸,无从下笔。宋代谢枋得在所编《放胆文》的引言中指出:“凡学文,初要大胆,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认为写作应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因此,我们在学生作文刚起步时,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婴幼儿初学走路,首先要让他们有迈开步子走、不要人扶的勇气。告诉学生习作没什么神秘的,写作文其实跟说话差不多,会说话也就基本会…  相似文献   

2.
我国号称“文章大国”,系统的作文教学虽然起步晚,但也不乏有很多经验可借鉴。放与收合的方法,就是一种好的方法。作文教学中,何为放?如何放?何为收?如何收?古今名学者多有论述。南宋诗人谢枋得《文章轨范》中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胆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寓惠散文创作,不但保持着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时代印记和主体风调,而且还鲜明反映了他自己信手拈来而生发自如,如话家常而启迪灵智,姿态横生而妙合入化,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的特色。其具体反映在“表现放达恬淡的心灵和显豁乐观的胸襟”、“发抒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明睿的识见和启人心脾的哲理”、“轻灵闲适,自然天成而又奇纵练达的艺术风格”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宋人谢枋编著的《文章轨范》,前半部分为“放胆文”,后半部分系“小心文”。谢枋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繁由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学习“放胆文”的目的,是“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使学生“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这是前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点宝贵经验,值得借鉴。今年一月号《人民教育》发表的周淑溪老师的文章,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练习写作的角度,对这一经验作了很好的发挥,但读了之后,总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相似文献   

5.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8,(2):F0004-F0004
每期都要写“编后”,确实是有感而发.这一期我们“偷个懒”,抄录一封读者徐晓芳的来信.她在信中引用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诗句,借以激励少年学生的志气.我们反对“假、大、空”的所谓“豪言壮语”,却一定要有一点骨气.“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难道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元帅?说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他的成就就有多大。教育同样需要胸襟。评判“好教育”的标准很多,但有一个标准不能忽视,那就是教育是否有胸襟。教育的胸襟源自于学生的胸襟,而学生的胸襟则与教师的胸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是要讲清楚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增强学生对关键时期党确立核心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二是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传承发展,增强各个时期形成的党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激励作用;三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增强学生对其里程碑意义的深刻理解;四是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和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四个讲清楚”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只有讲清楚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才能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实验目的: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要想获得成功,创造奇迹,那就需要疯狂。但是此“疯狂”非彼疯狂哦,这里的“疯狂”是指百分之百的投入!就是忘我,忘物,忘时!它是创造奇迹的前提!实验材料:实验试管三支,“自卑”溶液、“疯狂”溶液、“逃避”溶液各一瓶,“志气”小颗粒一袋。实验过程:在三支试管里各倒入“志气”颗粒,然后分别加入“自卑”、“疯狂”、“逃避”溶液。实验反应:1.在加入自卑的“志气”试管中,溶液慢慢由暗灰变白,发出一种慢性有毒气体,味道特别难闻。自卑慢慢溶入志气中,慢慢变稀疏。其液体又暗又粘,呈软泥状…  相似文献   

9.
徐特立认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首要位置。德育的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崇高的革命理想、志气和作风,又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履行“人师”职责,彰显“身正”风范,高度关爱学生,实行民主管理;德育的良策是“情”“理”交融的感化,具体做法很多,其中包括诗教;要少用惩罚,并严禁体罚;转化差生是德育工作中的难点,感化教育仍不失为卓有成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愤悱”是指学生,“启发”是指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调查研究,当学生欲知而不知,想说又说不出时。就是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愤”与“悱”的状态,这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教师在此时只要略加点拨指引、启发诱导,学生即意开词达、豁然开朗,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增强做中国青年的“志气”,是新时代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孟子“志气观”所修养的精神境界蕴含的“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对新时代培养中国青年的志气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理解孟子“志气观”的基本释义,深入探析孟子“志气观”的丰富内涵,汲取并发扬孟子“志气观”的宝贵思想,进一步引申为尚民族复兴之志、养理想信念之气和集青年奋斗之行三个层面。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践行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之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长如何实施管理,成为教育家?笔者认为,校长应具备“五气”即志气、正气、帅气、才气、和气。
  一、志气
  孟子云:“志,气之帅也。”志气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校长是教育政策和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枢纽与实践者,想成为教育家,首先需要具备教育家的气质,树立教育家办学的精神。必须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甚至要把教育理想内化为终生的信仰。必须是一个在教育理想的引领下,选择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反省深思,博采众长,去伪存真,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3.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体现了儒者的理想胸襟,也可以说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何谓“为天地立心”?就张载本意,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赓续者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当以为学生“立心”为本。那么语文教师当给学生立什么样的“心”?怎样给学生“立心”?  相似文献   

14.
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怀,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胸襟、有抱负、明是非、辨美丑的大写的人,是自古及今、不分中外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必须肩负的重大责任。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因为问题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在世界动浸人之中开始流传开了“攻受之说”,这种学说的出现自然归根于耽美漫画、小说的兴起与发抒。而在数多年之后的今天,无数的同人女与同人男已经将此学说运用至炉火纯青、无处不在的境界,除去动漫.电影之外,即使走在大街上的擦身而过的某位俊朗少侠也可以依靠本能在瞬间为其定性为“攻”或“受”,更有资深学者作出了诸如“麦当劳与肯德鸡”.“中国移动与联通”“综合治理与水土流失”之流的“攻受学说”。然而究竟“综合治理是万年总攻”亦或“肯德鸡是别扭受”这样的问题与我们却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所要说道一下的,只是现实中的男人为什么要分攻受,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6.
如今,儒家的“和而不同”、“齐家之道”给予了我们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功,但是面对累累硕果和复兴之梦,我们更要赋予儒家思想以新的内涵———“乐善好施”的情怀,这也是能与世界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硕果的胸襟。  相似文献   

17.
张海英 《吉林教育》2004,(11):10-10
开设专题,循循善诱,进行语文开智训导 每接一个新班,我的语文第一课便是“开智训导”,在这节专题课上,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怎样学好语文”,“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  相似文献   

18.
陈艳伟 《江西教育》2023,(45):34-38
<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名教师只有成为最纯净的那滴水,才能做学生心中最真、最纯、最美的好老师。”“在‘学校大星空’里,每个孩子、每名教师、每位家长都是其中的一颗星,学校教育就是点亮星光的教育,让每个生命都闪光。”“教师要有甘当基石的胸襟、水滴石穿的毅力,用对学生最真的爱,才能实现‘点石成金’。”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越来越趋于像“地球村”的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胸襟意义重大。通过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和培养学生国际胸襟,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学生把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及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人之整体“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最终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国际性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先得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才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