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两汉是我国古代官府藏书体系的确立时期,汉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实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藏书事业的发展。两汉对图书重藏,更重整理与利用,利用官府所藏编著史书,成绩斐然。两汉私家藏书与前秦相比,成绩突出,并直接对隋唐对隋唐私家藏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汉朝的图书收藏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是我国古代官府藏书体系的确立时期,汉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实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两汉对图书重藏,更重整理与利用,利用官府所藏编著史书,成绩斐然。两汉私家藏书与前秦相比,成绩突出,并直接对隋唐私家藏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代私家藏书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家藏书是我国古代四大藏书类型之一。藏以致用,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始终遵循的原则,在开放和保守两派私家藏书中,开放派私家藏书在利用上,特别是在“与人共读”服务社会大众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黄敏 《兰台世界》2008,(8):68-69
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有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整体上有六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主观决定取舍和重藏限用的弊端。近代社会,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传入后,与我国优良的藏书传统相结合,孕育和催生了近现代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以用为主,在“藏”与“用”的互动上,大大超过了古代四大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5.
两汉是我国古代官府藏书体系的确立时期,统治者实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两汉对图书重藏,更重整理与利用,利用官府所藏编著史书,成绩斐然。两汉私家藏书与前秦相比,成绩突出,并直接对隋唐私家藏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焦山书藏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之藏书机构,除官方和私家藏书外,尚有书院与寺院藏书。藏书于名山古刹者,可谓代有。其人。唐白居易分藏其集于庐山东林寺,孙珠得(古文苑)于佛龛等等,此之谓也。然向来研究官方藏书和私家藏书者多,而探讨寺院与书院藏书者少。本文旨在通过对焦山藏书的考述,以求抛砖引玉。1焦山书藏之缘起焦山书藏乃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创建。他在嘉庆10年(1810年)于杭州灵隐寺设立灵隐书藏后,就设想在镇江焦山再建焦山书藏,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嘉庆18年(181年),阮元任漕运总督,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诗之暇,…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有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整体上有六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主观决定取舍和重藏限用的弊端。近代社会,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传入后,与我国优良的藏书传统相结合,孕育和催生了近现代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以用为主,在藏与用的互动上,大大超过了古代四大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8.
儒藏思想是中国古代藏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儒藏思想吸收了佛藏与道藏思想的精华,并推进了古代公藏思想的发展。文章系统回顾了我国古代儒藏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对丘濬之"藏书分三处"思想、陆世仪"藏书邹鲁"思想、曹学佺"儒藏"思想、周永年"儒藏说约"等代表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成就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对儒藏思想影响下,清代公藏实践及儒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一书节取《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著为第一篇,并且在编辑说明中明确肯定:“《史记》上记载老子曾为周守藏室史。所谓藏室,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藏室史则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是古代藏书见于文献的最早纪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中国古代藏书学”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概括中国古代藏书发展历史,简述了建立“中国古代藏书学”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私人藏书在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认可的中国的藏书观念是以藏为主、为藏而藏、藏而不用;谈论古代藏书楼也多批判其保守的一面,但我国古代也不乏开放型的藏书家,他们敞开门户、广招来学,把私人藏书从狭小的天地里解放出来。该文在汇总6个著名的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基础上,归纳这些藏书楼主人的"储书供众"、"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等开放思想。最后分析这类私人藏书楼致用开放的思想和行为对藏书家自己、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誉,藏书之风更由来已久。综观浙江古代藏书史,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都可说各领风骚,唯官府藏书最为薄弱。但浙江的官府藏书并非空白一片,也不乏值得搜寻一记之处。本文按时代的脉络对浙江的官府藏书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13.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可以说,汉代的图书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汉武帝倡导,刘向、刘歆父子集其大成,但不能忽视汉初开国元勋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5.
“重藏轻用”批判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对于藏书的开放和利用程度是区别现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的主要标志。建国后我国图书馆界对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批判,对于强化图书馆职能,使图书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容否认的。然而,在进行这种批判时,是否导致了与“重藏轻用”相反的重用轻藏的另一极端呢?如。果存在这另一极端,它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藏”与“用”的辩证关系到底应怎样理解?经常困扰我国图书馆界的藏书利用率低、拒借率高的问题是否与这种批判有关?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我国图书馆界尚未能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对于某种思想批判得越彻底越好,从而忽视了相反不良倾向的滋长,因而研究这一问题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对我国图书馆一些现实问题的分析入手,进而寻求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文中涉及的情况多为公共图书馆。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整理保存。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官府藏书处是周朝的“藏室”,传说老子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秦(始皇)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使正常的图书发展惨遭厄运,造成“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的恶果(《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朝建立后,图书事业很快振兴起来。汉初,丞相萧何攻入咸阳后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高祖刘邦为藏“秦之图籍”,专门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石渠阁、天禄阁及麒麟阁等。(《三辅黄图》)汉武帝时对图书也格外重视,官府不仅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而且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图书机构,史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廷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在长期的藏书工作实践中,不仅积累了许多管理藏书的经验,而且逐渐形成了皇室藏书和官府藏书一整套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宋秘书省少监程俱于绍兴元年(1131年)写成的《麟台故事》一书,就是一本较为完善的中国古代藏书管理的专著。  相似文献   

18.
林琳 《图书馆学刊》2012,35(4):126-128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的繁盛时期,在图书的采选入藏、贮存保护、流通利用等方面,都有一些独到之处。从图书采藏和保存两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明清私家藏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发展情况,分析秘惜所藏的原因及其利弊,古代私人藏书旋聚旋散、流传有序的规律;论述了古代私人藏书在区域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江浙地区成为全国藏书中心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功能变化与图书馆建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进 《津图学刊》1999,(1):136-139
1图书馆功能的转变1.1以藏书为主转到藏甩结合,以用为主。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都是封闭式的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是藏用结合.读者通过目录才能借到书.建筑是藏、阅、借、管用房固定,缺乏弹性,读者和书分开的“固定功能型”模式。现代图书馆是“一切为了读者”.以利用文献信息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