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作为粤剧传承的核心内容,排场在粤剧的编剧、表演和演员培养中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特别到了清代,粤剧提纲戏编演中大量使用排场,使得粤剧排场在提纲戏的编写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规律,与此同时,提纲戏的表演生态也影响着排场演出,使得熟识排场成为了许多粤剧演员"扎起"①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粤剧演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了现代粤剧发展。总结粤剧排场在粤剧提纲戏编写、表演中的运用规律,可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闽南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大力弘扬,对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探讨修复闽南方言使用环境、利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护手段、加强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口传说唱艺术的整理与推广活动,从而保护闽南方言文化并促进其健康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吉胜 《大观周刊》2011,(52):193-193,183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四叭省稀有的民间文化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做好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薅草锣鼓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学科体系的划分和学术传统的差异,说唱文学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案头(纸质文本)和田野(口头文本)分野的问题。以说书为中心的说唱文学研究发现,活态文本是说唱艺人每一次现场表演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是从纸质文本到口头文本之间的"正在进行时"文本样态。它的提出本质上是一种方法和视角上的转换,这种转换可以透过说唱表演现场,把案头和田野勾连起来,从而在文本生成过程中发现包括传承观念、传承空间、传承手段、传承内容等要素在内的说唱文学传承机制。活态文本的提出及其内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打破文献与口头各成一家的学术壁垒,让活态文本架起纸质文献与口头文本之间的桥梁,活化保存于纸面的文字,激活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时代活力,只有这样,说唱文学才有可能继续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一种。  相似文献   

5.
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南音与龙舟歌这两种传统粤调说唱文类,在文体特征方面具有鲜明差异与区分度。主要表现在:一、作品篇幅方面,南音长而龙舟歌短。南音的篇幅一般不少于1000句,而龙舟歌的篇幅不多于1000句。二、内容形式方面,南音的故事完整、情节复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完满;龙舟歌则反之,更有不少作品属作者自拟的劝世文、游戏文甚至广告文等,南音无此类作品。三、题材来源方面,南音较为单纯,以改编其他文学作品为主流;龙舟歌较为复杂,以源自民间传闻者为主流。四、南音的七字句占比远高于龙舟歌。五、南音一般分集、分卷、分节,节有标题;龙舟歌一般不分集、不分节,分卷也很少。目前学界几种主流著述对这两种文体的相关界定均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昆曲表演的虚实处理艺术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性"是昆曲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指采用虚拟的道具和背景、程式化的表演以及演员演唱填充舞台时间和空间的空白,进行形象塑造和生活再现。昆曲的改革和创新不应该违背昆曲表演的美学基本特征,否则对昆曲遗产保护将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遗保护新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曾引发学界激烈论争,随近年曲艺等表演艺术类非遗加入研培,情况更为复杂。实际上争论各方观点并无实质性冲突,在立论依据以及培训是否可取、非遗能否改变、能否大规模改造等主要争议点的深层有着高度共识。学术争鸣使非遗领域及研培计划存在的问题变得明晰,研培方案得以完善。赣南师范大学客家古文研培实践表明,非遗研培若坚持以"不失其本"为基本原则、前提和核心,以"扩大传承"为目标,方法层面"因事制宜,探索创新",基础研究先行,把非遗基础知识作为研培重点,完善评价体系,设立案例库,将能有效改变非遗文化生态,突破非遗保护瓶颈,把非遗保护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门概念,现有研究多从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外部因素切入进行了探讨。应该说,掌握特定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人是活态保护的核心。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键和元点应该是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和载体的活态空间,以传承人为纽带链接遗产存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肯定传承人基于"身体"而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艺、信俗,在情境化的言传身教中完善传承机制,并在身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沉淀为可共享的知识形态,从而实现遗产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能够被识别和有序传承,进而扩大传承人群规模,增强遗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汉代击鼓说唱俑"是迄今为止,表现汉代说唱艺术最形象的陶俑作品,其着装纯朴、表情艺术夸张,极具汉代民俗特色,这件陶俑塑造形象逼真,让我们能够体味汉代说唱艺术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方子民 《东南传播》2018,(7):134-136
《耳畔中国》是2017年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节目突破了以往音乐歌唱类节目千篇一律的节目模式,将音乐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在"唱"民歌的同时又"说"民歌,"说唱结合"的创新,打破了民歌演唱纯表演式的展示,缔造了一档真正有意义的、能够代表"中国声音"的节目.文章从节目的制作主题、节目模式、内容叙事、整合传播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该节目如何将音乐与传统民族文化完美的创新结合做出探讨,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玮 《北京档案》2018,(2):35-36
华州皮影作为陕西皮影的代表,以其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奇妙精湛的说唱艺术和精彩传神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华州皮影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节奏台词的限制、皮影艺人的断档等突出问题.本文从华州皮影的历史文化价值入手,分析华州皮影走向衰落的原因,提出通过档案建构对华州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以促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是源自唐代"俗讲"、明清"宝卷",兼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文艺。中国宝卷在清代城乡曾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即迅速走向消亡。而在湖北汉川一带由于当地艺人的坚持和地方文化部门的重视,善书这种饱含深厚文化传统的说唱艺术,既保持它原有特色,又在内容与表演形式上予以改进,从而在当地城乡文化生活中至今仍保持着活跃态势,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剧脸谱的"非物质"特征决定了脸谱图像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更重视"活态"的传承,尤其是需要从程式化、象征性和装饰性特征出发来认识京剧脸谱图像资源。针对京剧脸谱图像保护、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路径,通过结合数字资源呈现展现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果。利用"北京记忆-京剧脸谱"网站建设案例展现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王狄 《兰台世界》2014,(7):33-34
宋代市民音乐称得上是活跃度最高的一项艺术形式,它以通俗易懂的歌声、欢快的舞曲、各种形式说唱艺术还有戏曲和器乐的表演形式,为当时的社会大众带来了各种艺术视觉上的表演。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式记录濒危状态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对抢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最好解读。抢救性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抢救、认知和传承。此文以满语传承族群为样本,通过对黑龙江省的满语传承族群文化遗存的影像记录,来探讨大传媒时代少数民族影像记录与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8.
在晋中祁县、清徐、太谷县一带,有一批常年在婚丧嫁娶仪式场合进行吹打和戏剧表演的"跑事筵"艺人群体,他们的表演是祁县农民最重要的一项文化消费。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比,这一群体无形之中担当起推广和传播晋剧、祁太秧歌等传统戏曲的角色,培育了民间戏曲受众。保护应重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传承下去时涉及的各阶层群体及其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良性传承。  相似文献   

19.
宋代市民音乐称得上是活跃度最高的一项艺术形式,它以通俗易懂的歌声、欢快的舞曲、各种形式说唱艺术还有戏曲和器乐的表演形式,为当时的社会大众带来了各种艺术视觉上的表演。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政策视角,对《公约》和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体系进行思考,可以发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内部人"主导实施的自主传承与发展式保护和"外部人"主导下的外部干预式保护两种模式。现代语境下的保护活动凸显的是外部干预式保护模式,属于过程性活动,包含"认定""认可并纳入保护""保护实施"和"效果评价"四个阶段,并衍生出相应的认定主体、认可主体、实施主体和评价主体。驱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保护活动的最终目标,在我国政策体系演变中得以充分体现;政策制定主体的相对单一性、政策构成的不完善性和政策内容表述上的模糊性是现阶段我国保护政策的主要问题。立足于多主体合作,制定科学的保护效果评价政策,完善名录体系建设政策,明晰政策内容方面的表述,是我国保护政策演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