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做为现存最早的明刊元人杂剧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1957)虽曾涉及此书,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以为其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不能不望洋兴叹。孙楷第、徐朔方等学者都细致比勘过现存各种元刊及明抄、明刊本元人杂剧,但因不能亲见《改定元贤传奇》,终引为憾事。而令人不解的是,多年以来尚未见有台湾学者论及《改定元贤传奇》,《改定元贤传奇》藏于台湾或竟仅仅属于  相似文献   

2.
任文博 《兰台世界》2016,(7):134-136
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怜香伴》是其所创作的第一部传奇剧本。本文对《怜香伴》曲词用韵进行了全面的穷尽式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总结出《怜香伴》的用韵情况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现有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之研究,通常将它的收藏追溯到李开先旧藏.但根据前人校勘记录,将现存李开元收录资料与元刊本比对,就会发现存存元刊本与李开先旧藏之间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但二者当属同源.而元刊本扰书过程也比较复杂,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集结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否分折,是曲学界的老问题,时至今日仍未彻底澄清,各方观点分歧很大。元杂剧有"折"的概念,其本义是特指主要由主唱的正末或正旦以外的其他脚色所表演的独立完整的科白戏。而以"套"为单位对元杂剧进行分折的观念始自元周德清,其后,钟嗣成借鉴并发挥了这一观点,并形成了"宫调—韵部—折数"的分折理论。但其时钟氏对"楔子"是否应独立为一折,并没有完全确定。至明初的曲学家朱权,元剧体制的理论真正完成,元杂剧"一本四折"外加"楔子"的体例结构被构建起来。周、钟、朱等人虽仍借用元杂剧本身既有的"折"的概念,但已完全抛开其本初的意思,而将散曲中"段数"、"套数"的概念内含赋予杂剧身上,其着眼点是在杂剧以宫调统摄曲牌的唱辞上,而将已成定例的科白忽略在外。我们以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来检视周氏等人的分折理论发现,现存的三十种元刊杂剧中,并非全部与其理论相合。只能说,"一本四折"的体制规划是理论家们的设想,实际的杂剧创作是可以突破这一藩篱的,元杂剧的结构体式并非死板一块。  相似文献   

5.
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章丘县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当时台阁文人复古模拟的文学主张,重视民间文学,认为真诗唯蕴民间,并大量收集整理民谣、谜语、笑话、对联等民间文艺作品,对明中叶文风转变起了开拓作用。著有诗文集《闲居集》,传奇《宝剑记》、《断发记》,院本《园林午梦》、《打哑禅》,散曲《中麓小令》,杂著《词谑》、《画品》、《中麓拙对》等。建国以来,有关李开先研究颇受重视,研究著作和论文时有发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小说《金瓶梅》也是李开先所作,于是关于李氏生平、交游、著作和思想的研究也愈发深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喧喧闹闹的研究热潮表象之下,有些最为基本的事实被人们忽略了,甚至是视而不见,从而使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掺杂了不应有的瑕疵。下面仅就笔者陋见,略陈二则,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康海的《与李伯华》是了解李开先初入仕途时思想心态的重要资料,从《与李伯华》以及相关的几封书信中可以得知,初入仕途的李开先因为疾病有欲求国子监学职的想法,从而填补了李开先生平研究中对于初入仕途时思想状况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自王国维开创戏曲脚色研究之后,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元杂剧的"外脚"及"外"的研究相对薄弱,往往将"外脚""外""外末"三者混淆。根据相关文献可发现,元杂剧演出中的非主唱者统称为"外脚";《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外脚"的省写,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是敷补脚色的标识;元代还产生了具有一定脚色意义的"外末"和"外"。元杂剧的明本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元本对"外脚"和"外"的理解,但又有所变化,在臧懋循编选《元曲选》中,"外"成为一种仅能扮演正面男性角色的脚色。臧懋循对"外"进行改注更多依据的是角色的性别和个性特征而非社会地位及年龄,同时他还可能参照的是传奇脚色的净脚和旦脚,而非南戏的脚色体制和传奇的"老外"。  相似文献   

8.
元曲作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谱成了被视为元曲"压卷"之作的《西厢记》杂剧,故事的来源是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记》).王实甫再创造时虽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已所处时代的文化烙印,然而也力求让剧中人物生活在唐代的社会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元代东平人张寿卿的杂剧《红梨花》剧本故事叙述书生赵汝州慕恋洛阳名妓谢金莲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元石子章创作了杂剧《竹坞听琴》,另有人编写了南戏《诗酒红梨花》;入明后,著名的戏剧家徐复祚,按照传奇剧本的体制特点,改编成了传奇《红梨记》。可见《红梨花》作为脚本,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元杂剧《红梨花》现存三个版本,本文拟对三个版本的差异进行比较,考证其源流。  相似文献   

10.
所谓王士祯早年选有一部唐诗名日《神韵集》,这是王士祯晚年在《自撰年谱》中因误记而造成的一种错误说法。此说法长期影响着对王士祯诗学的研究。《唐诗神韵集》是乾隆年间流传的同名书中的一种,并非王士祯原选。  相似文献   

11.
杯中文人     
秦超 《军事记者》2009,(9):64-65
“酒有别肠,惟文者近。” 一部中国文学史,酒香四溢: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其间流淌的情感脉络。除去那婆婆的眼泪,就数这酣畅的酒意了。  相似文献   

12.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流传至明代逐渐散佚,对于明抄本《十六国春秋略》的真伪学界尚未澄清.本文考察了《十六国春秋略》的流传过程,并把《十六国春秋略》和《太平御览·偏霸部》进行比勘,认为《十六国春秋略》抄自《偏霸部》,二者文字间的差异主要是抄写之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程天芹 《兰台世界》2013,(27):16-17
法国拿破仑一世以其传奇的一生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清末(1900—1911),国人主要是通过历史译著、外国历史教材、《图画日报》图像三类文献了解拿破仑,国人对拿破仑的了解是全面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14.
《月明和尚度柳翠》(以下简称《度柳翠》)杂剧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作品。它的情节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内的杨柳枝因偶污微尘,被罚往人间,在杭州作风尘妓女,名为柳翠。三十年后罗汉月明尊者化成风魔和尚,经过三次说法,使柳翠醒悟,同时坐化升天。金院本有《月明法曲》、《净瓶儿》二本,内容应与此剧有关。《度柳翠》杂剧现存的息机子本、《元曲选》本和《柳枝集》本均未录作者姓名,至清李调元在《剧话》卷下始提出其作者为李寿卿,后姚文《今乐考证》亦主此说,并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到王国维《曲律》卷二把《度柳翠》杂剧列在李寿卿…  相似文献   

15.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6.
姚鼐《今体诗钞》是一部著名的近体诗选。《今体诗钞》是选家出于教学需要,续补王士禛《古诗选》而作,也是为了彰扬其唐宋诗并举的诗学观念。弟子、诗友们的群体需求,选家自身高水平的创作与评注,为此选的广泛流传与经典化进程奠定了详实的基础,也张扬了姚鼐诗学、光大了桐城诗派。  相似文献   

17.
王少华 《档案》2014,(3):18-20
正关汉卿是元曲集大成的作家①,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写下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而且其中还有残缺不全的。但就这仅存的十几种杂剧,已足以看出他的巨大成就。悲剧如《窦娥冤》、喜剧如《救风尘》、爱情剧如《拜月亭》、史剧如《关大王单刀会》等。《录鬼薄》与《元刊杂剧三十种》著录本剧剧名为《关大王单刀会》,《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本作《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全元戏曲》②是以脉望馆本为底本,其他各种版本作为参校。《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一出历史剧,取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学刊》2009,31(10):F0002-F0002
《琵琶记》,元末南戏。剧情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该剧是元代戏曲作家高明以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础创作而成。全剧共42出。《琵琶记》问世以后,影响很大,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戏曲一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9.
1921年成立的世界书局,是旧中国经营规模仅次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很有影响和实力的民营出版机构。世界书局和商务、中华一样,也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刊行。抗战以前,书局出版了大量经史子集类古书,影印的《十三经注疏》、《经籍纂诂》、《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四史》、《资治通鉴》、《昭明文选》、《诸子集成》、《元曲选》等。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11,(1):21-21
在反响不如意的第二部的巨大压力之下,《纳尼亚传奇3》再次被搬上了银幕。《纳尼亚传奇》原著有7部,是经典的奇幻儿童文学系列。既然是“儿童文学”系列,拍成电影,面向的群体就理应是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