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因此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为了直观地展示太阳直射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我设计制作了一框话动投影片,具有转动、平动两种动感效果,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制作与使用方法介绍如下:此投影片为旋转、抽拉复合片。以旋转力使旋转片转动并带动抽拉片平动。复合效果如图1所示。一、制作方法1.制作定片(如图2所示)。片中部偏左绘出半径为R的圆(表示地球),并标出重要的纬度;片的上部绘出夏至日,春分、秋分日,冬至日的显示框,显示框的高度为…  相似文献   

2.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图示法进行分析,其过程如下:第一步:先让学生读北半球亚欧大陆盛行风模式图(如上图),在乙图上标出A′、B′、C′、D′、E′5处的风向,在学生回答前,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两个知识点。1.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及其季节移动。甲图是1月份的情况,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移动,使此时的气压带和风带与春秋分时相比向南有些移动,中纬西风带也南移,因而A、B均位于中纬西风带…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人气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圈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是全球气候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气候的形成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全面分析和了解全球的气候。一、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几个重要概念1.地球自转、公转与黄赤夹角地球本身围绕其自转轴的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  相似文献   

4.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首先,学生要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次,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干湿性质和移动规律;最后,  相似文献   

5.
热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独特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非律宾群岛北部和南亚的印度半岛。亚洲大陆与印度洋、太平洋显著的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变化而移动,是产生热带季风气候的基本原因,尽管成因相同,然而两半岛在季节划分上却有所不同。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风其实就是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地球接受阳光照射,其受热程度因地而异,导致气压不同,气压高的气团会自然地流向气压低的气团,这股推力就被称为风。地球上除了常年不变的风带和随季节变化的季风外,还有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干热风等形形色色的风。  相似文献   

7.
“世界的气候”一节包括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在复习这节课时,我将较多的精力用在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上。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因而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之分。在每个气候带中,又由于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不同以及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每个气候带中,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世界各地的冷暖,干湿状况,一方面具有按纬度呈带状分布的  相似文献   

8.
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先从它们的成因说起。我们知道,地表大气环流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由于太阳辐射对地表高低纬度间的加热不均,驱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能,从而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产生了地表七个不同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在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共包括下列两部分: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节大气环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为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10.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  相似文献   

11.
季风是指一年中某区域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改变,并且方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的风.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也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同时,季风的形成还与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洋流等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很感兴趣。学生已学习过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基础性知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李道平 《贵州教育》2013,(22):32-3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高中地理中的主干知识,也是难点。这部分内容教师教得很艰难,画板图、用地球仪比划,  相似文献   

15.
[知识回顾]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季节性地往返运动,于是又造成气压带、风带每年在南北半球季节性地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这里要注意的是,北移和南移是气压带、风带在某一季节相对于春分、秋分时的位置而言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1.气候类型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是在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区,冬季,在干燥的信风控制下,降水少,草木枯萎;夏季,在赤道低压控制下,降水丰沛,草木茂盛。非洲食草…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气温分布与变化的一般规律;气压与风的形成;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降水及其在世界的分布与变化状况;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气压带与风带”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部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是后面学习气候、洋流、水循环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将“气压带与风带”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  相似文献   

18.
2003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 ,但对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一些试题 ,人们议论纷纷。第40题就是一道争议较多的题目 ,争议主要集中在第 (2)问。题目如下 :40.(24分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 ,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理由 ,一再推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 ?(提示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过程中 ,风与气压的强弱也…  相似文献   

19.
<正>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5页"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图"上关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后面简称"副低")的分布,在2011年及以后的教材(后面称新教材)上与2011年前各种版本的教材(后面称旧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出入。具体表现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在旧教材上,极圈从"副低"中间穿过;在新教材上,北半球"副低"位于极圈以南且以极圈为北界,南半球"副低"位于极圈以北且以极圈为南界。在此基础上,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气压带和风  相似文献   

20.
对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的修订,无论对于使用这套教材的师生,还是使用其他版本的师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概括起来,修订本具有如下特点。一、改变表述方式,追求准确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是教材的立足之本。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于科学内容表述的规范性、准确性,显得越来越重要。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修订本在这方面做了认真研究和精当的运作,修改的地方比之前更加准确、更加科学。关于气压带、风带问题,书中有这样的叙述:"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这是一个传统的表述。关于这一问题,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