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地位、作用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信息社会,资产的主要形态是知识,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易于传播、可以交易,知识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只有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有形化,成为资产。高校是“知识产出”的重地。如何保护知识,规范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价值,是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知识产权成果的重要产出主体之一,其中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是高校发挥产出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鉴于学科背景、专业设置、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国内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和产业的现实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对当前高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之困境进行剖析,明确社会急需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应然内涵,提出优化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合理、应用层次分明、满足产业与创新发展需求的“一体、两翼、三面向”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集群。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的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效率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源头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之一,随着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增加,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成果,因此,对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的效率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文章利用DEA模型,从年度相对比、各个类型高校相对比和各个省市相对比较等方面研究了高校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高校知识产权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民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迎接信息时代挑战》一文中指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传播载体的状况,使教育迈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海洋。全球范围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供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李志民博士坐在电脑前,熟练地移动鼠标,一个“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网页显现在他面前.   “这是我们为科研人员进行成果交流、转化开发的一个平台.“李志民解释说,“有了它,新成果可以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也能得到及时交流.“   ……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我国高校自主创新的理念、方式和产出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指出应当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引领、支撑和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引擎,从而构建高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新理念、新规划和新机制,以确保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提升。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论述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联盟协同创新。不仅介绍了高校图书馆进行的知识产权服务内容,而且探索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联盟”协同知识产权服务中知识流动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2007年11月23~24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山东科技大学协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的“2007知识创新与教育现代化专题研讨会”在山东科技大学成功举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委会副主任李志民,微软大中华区公共事业部总裁张瑞昌,山东科技大学校长王春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软件学院、信息化建设、资产设备管理等单位近15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省域网、城域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经验的交流,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5年11月6日在南京召开了校园网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座谈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陈明出席了座谈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部分南京地区高校以及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部分省网节点高校共20所高校的主管校长、网络中心主任出席了座谈会。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CERNET管委会副主任李志民通报了教育部关于教育网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网络》2006,(7):36-37
6月9 ̄10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CERNET华东北地区网络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单位协办,本刊承办的“2006’无线校园建设与应用大会”在南京理工大学成功召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南京理工  相似文献   

11.
张福安 《文教资料》2006,(28):56-57
“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领域,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世界报》刊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的文章,认为“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教育资源建设,都需要统筹与协作。  相似文献   

13.
于越 《良师》2003,(17)
“叔叔阿姨听我言,不要随地来吐痰。飞沫传播是途径,随地吐痰传‘非典’……”自从预防“非典”开始,我借用一个小喇叭,录上音,在班级、在学校、在院里、在街头反复宣传预防“非典”的卫生知识。我带领同学们帮助孤寡(ɡuǎ)老人搞好家庭卫生。我们先去的是李奶奶家,李奶奶见我们来了这么多人,就问:“孩子们,你们今天都来了?”我说:“李奶奶我们是来宣传防‘非典’知识,帮您干活来了。”说着我们就开始干起来。有的读宣传单,有的擦地,有的擦玻璃,不一会儿就把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李奶奶拉着我们的手,夸奖道:“你们真是抗‘非典’的小勇士,…  相似文献   

14.
陈波在《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医药“老字号”著作权保护的法理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医药“老字号”不仅是各“老字号”传承人历经多代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属于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知识所包含的信息的本质不同,以及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概念。根据WIPO2001年发布的《传统知识持有者的知识产权需要和期望:WIPO知识产权和传统知识事实调查团报告》认为,传统知识可分为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包括创作和表演)、传统科技知识(包括生活知识)、传统标记(包括符号和名称)、传统知识相关的生物资源、有形文化财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和传统生活方式及其要素六大类。显然,中医药“老字号”是传统知识的重要类型之一。不过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理论与传统知识产权理论有很大区别和差异。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知识产权主体的立足点上角度不同。传统知识产权理论关于主体的立足点是强调具体的直接的创作者,具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特征;而传统知识之知识产权理论关于主体的立足点是强调知识创造的整体性、群体性,其方法论特征是集体主义的。从这一点而言,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理论势必会颠覆传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表明,中美日高校在知识产权经营上各具特色。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经营上的不足,表现在科技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产出、高校知识产权收入分配、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理念诸方面。我国高校要拓宽科研投入渠道,加强知识产权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经营教育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当下,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的效果有待提升,有效专利产业化率、许可率、转让率、作价入股比例、实施率均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既有研究主要从完善政策、健全机构、加大激励等方面提出建议,推进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就类型而言,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主要依靠高校孵化平台、社会中介机构、个人对接等渠道进行。由于政策执行错位、信息流通不畅等原因,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环节还存在一些障碍。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是一个体系性工程,需要知识生产、知识扩散、政策支持和产业牵引等多圈层发力,形成良好的转移转化生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的运营质量。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陈至立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我们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是社会反映较多的问题,创新是大学的灵魂。”中央提出,要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三种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创造(科研)、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应用(社会服务功能)三个方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高校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甚至建立公司来加快服务社会。从知识的视角审视对高校能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归纳为知识服务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7年4月24日,“IT实训推广工程”周年年会和论坛在教育部逸夫会议厅隆重开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教育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扶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教育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