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钱光田 《精武》2012,(29):75-7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体育锻炼时间、动机、场所、形式、项目和体育消费以及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体育锻炼认识程度不足,场地简陋,器材短缺,参与锻炼形式单一无人指导,体育消费较低,授课负担重和余暇时间少是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若干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长沙市示范性中学教师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得了他们在闲暇时间安排、体育锻炼的频度、锻炼时间与强度、锻炼形式、锻炼场所、体育锻炼原因等方面的数据,并进一步比较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学教师体育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着一致的认识,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较少,锻炼时间不足,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掌握也不够。加强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是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胡勇滨 《精武》2012,(14):52-52,54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杭州市中学教师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对杭州市9所中学在职教师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归纳出参与体育锻炼项目、频度、场所,体育锻炼方式等行为特征。对影响中学教师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活动时间大多少于30min;在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及场所的选择方面带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样化状态;工作繁忙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华中师范大学女性免费师范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需要;华中师范大学女性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体育消费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消费投入较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健康和塑形健美。影响其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空暇时间、学业负担重以及没有场地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广东省9个城市18所中学的540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中学教师健康状况不佳;体育人口比例低;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场馆,锻炼时间集中在下午和傍晚或晚上,选择的体育锻炼内容呈健身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参加体育活动认知度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实证分析老年人生命质量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和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男女配对抽取的2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体育锻炼项目数、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行为阶段的生命质量8个子维度得分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生命质量各维度与参加锻炼项目数、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坚持均有显著相关,总体来讲老年人参加的锻炼项目数量越多、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在90 min内老年人单次体育锻炼时间越长、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越长,生命质量得分越高。老年人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坚持方面比较好,但参与体育锻炼项目数较少,在锻炼内容的丰富性上有较大欠缺;老年人生命质量较差,需要加强体育锻炼促进生命质量,重点在于增加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和促进锻炼坚持性,适当增加锻炼频率、时间。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层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4 628人,以调查辽宁省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辽宁省青少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校内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均以功课为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较重,直接影响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辽宁省青少年校内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锻炼的契合性不强,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分散,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个体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因素、社会导向因素是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广西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广西高校高级知识分子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缺乏体育锻炼健身意识。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球类为主;锻炼场所主要为校体育场馆、自家附近空地。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不允许、有家庭负担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 ,对河南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河南高校教师群体主体普遍存在教学工作忙、科研任务重、经济收入低、闲暇时间少 ,体育消费处于较低档次 ,身心负担较重 ,健康状态较差的状况 ,特别是副高级教师尤为显现。同时发现高校教师对学校体育不满意率高 ,在体育锻练的动机、项目选择和活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且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工作化 ,而没兴趣、没时间是影响教师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探讨教师因素对体育课中小学和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差异。以上海市284节体育课中小学和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及其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测量法、观察法和调查法等分析不同学段体育课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教师因素(包括性别、教龄和教学行为)与体育课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时间百分比均未达到50%的课堂时间标准,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中教师在教学指导和课堂管理行为上的用时均为最高,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和动作示范行为用时显著高于初中教师,而初中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和观察行为用时显著高于小学教师;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中男教师执教班级的MVPA时间百分比均高于女教师,而教龄仅与小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百分比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教师的促进健康行为对小学和初中体育课MVPA时间百分比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观察行为仅对初中生体育课中MVPA时间百分比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因素对小学和初中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今后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中小学实际出发,确立培养体育健康教育师资的目标;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培养体育健康教育师资的课程体系,以及高师培养体育健康教育师资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In the debate over health, one political messag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ominant in western societ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Get moving! The logic seems to be that physical activity per se equals better health and that the more physical activity, the better one's health. This logic has, among other things, induced an increased political focus on educational setting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E) as a central place for promoting health by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Today PE is often explicitly identified with health in contemporary school curricula, and this means that PE teachers unavoidably encounter contemporary perceptions of health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 Taking as its starting point four different teaching resources produced for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Danish Primary School, this article presents four different health cultures and their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as a health-promoting practice. The aim is to challenge current perceptions of health and the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providing a springboard for health communicators and PE teachers to reflect on the health cultures they encounter and maybe to consider how these aligns their own preferred health culture.  相似文献   

15.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心理状况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影响和冲击。本文在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中职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并为改善中职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分层分班教学管理模式对高中生在校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为精准干预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学业层级高中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在校体力活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A、B层学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课余体力活动水平无统计学差异。A层学生体育课活跃性体力活动水平低于B层、课间静坐少动时间多于B层、过去7d(天)每天锻炼达到1h的天数少于B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学业分层可能造成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在体育课中体力活动活跃性更低、课间静坐少动时间更多。对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的有效干预,需要家校、师生形成共识,共建多元干预格局,精准干预体育课堂体力活动质量和课间静坐少动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寄宿高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了解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干预支持性,为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怀化市寄宿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过去7d只有45.1%的学生体育课中处于活跃体力活动(MVPA)状态,仅有8.7%的寄宿高中生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h,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的学生课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SB)状态,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在体育课MVPA水平、课间SB行为以及课余锻炼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班主任体力活动干预支持性高于体育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宿高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人数比例偏低,课余体力活动时间不足,课间SB比例偏高。建立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合作干预机制符合学校健康促进的发展理念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全球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身体活动不足,每天参加足够量的身体活动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儿童青少年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时间大大减少,体育课成为了唯一能促使学生参与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场所。通过SOFIT工具对上海市黄浦区5所小学的217节体育课的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能够达到50%以上时间进行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课时比率非常少。教师用于课堂管理和知识讲解的时间过多,且对促进学生进行MVPA的语言干预不够,这些均影响了学生的课内身体活动水平。建议除对学生的活动时间高度重视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内身体活动强度;体育教师应做到“精讲多练”,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开发优质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that school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HPE) plays in the making of physically active and healthy citizens continues to be rearticulated within the field of HPE practice. In Australasia, for example, this is evident in HPE curricula changes that now span almost two decades with ongoing advocacy for greater recognition of sociall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This paper reports on one part of a larger collaborative project that focused on how HPE teachers understand and enact socially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their practice. The paper draws on interview data obtained from 20 secondary school HPE teachers, all of whom graduated from the sam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ETE) programme in New Zealand, a programme that espouses a socially critical orientati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ranged from 1 to 22 years of service.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involved deduction of common themes in relation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then, drawing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Bourdieu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hese themes were analysed in more detail to gain insight into how and why the graduate teachers’ expressed their particular understanding of HPE and critical pedagogy.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is PETE programme did have some impact on the participant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nd the role of socially critical thinking. However, there was als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many of them did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formative agenda of critical pedagogy. We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although this PETE programme did plant ‘seeds’ that had an impact on the graduate teachers’ awareness and thinking about socially critical issues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t did not necessarily turn them into critical pedagogues.  相似文献   

20.
在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杰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660-66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在宁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缺乏时间,缺乏组织与指导,缺乏体育锻炼场所等因素,在宁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较差,且随年龄的增长有加速下降的趋势;教师中体育人口数量偏低;影响教师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余暇时间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