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八千卷楼"是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此楼建于1888年,在晚清杭州盛极一时,对杭州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1850-1860年代中期因江南战事引发的人口流动,曾戏剧性地促成上海租界华洋杂居格局的形成,不出十年,租界已是名震江南的繁华胜地.隐藏在晚清上海租界繁华背后的动因在于.以华人为主体的租界居民娱乐需求的滋长,而租界最初的公共娱乐区则是提供华人日常娱乐消费不可多得的市场.本文拟以晚清租界最初的公共娱乐区为考察对象,就其出现的社会环境条件、娱乐消费特色及文化影响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手工作坊式的出版方式,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文不苟作"的著述出版观念和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晚清报人通过"报"附于"史"、"报"高于"史"和"报"异于"史"的逻辑进路,颠覆了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和"文不苟作"的著述观念,论证了报刊的新闻性,标志着近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和新闻意识的形成,既意味着读报时代和大众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文化权力由超越性士人向职业化报人转移.  相似文献   

5.
上海近代小报以其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对晚清以来的社会政治进行多方面的批判,这种边缘式的批判模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的需求。本文论述了上海近代小报对其文化公共空间的影响和扩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文化公共空间的构造。  相似文献   

6.
新出版在民族危亡中诞生 "新出版"诞生于晚清,它与"晚清出版"是两个概念.后者是时间概念,前者是性质的指示."新出版"是晚清读书人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用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它的出现比鸦片战争要晚.进入晚清最早涉及时事的出版物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它有两个内容:以"筹海篇"为中心的抵御外侮和以介绍英国为中心的外国知识.  相似文献   

7.
典籍捐公是一种近现代藏书家将私藏古籍捐给公共文化机构的公益行为和历史现象.图书典籍捐公现象始于晚清,发展于北洋政府、民国时期,鼎盛于四五十年代.在典籍藏书的捐公史上,大批传世经典得以妥善集中庋存,呈现出善本多、孤本多、品种广、研究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马浩瑀 《兰台世界》2016,(7):148-150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东西文化融合是从晚清的"中体西用"理论的提出开始的。在此之前这种融合的规模是比较有限的,而此后则是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笔者试图从理论溯源研究入手,展示晚清各主要派别的政治态度,肯定其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为今天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借鉴。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新型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杨帆 《新闻传播》2010,(3):123-123
文章从三个层次:中国古代社会的士大夫传播、近代社会的士人蜕变期传播流变、20世纪之交的公共知识分子传播,论述了中国古代至晚清阶段知识分子阶层的传播状态,并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的观点来重点考察晚清的最后十余年期间,公共知识分子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的传入,推动着晚清媒介领域新的社会势力和媒介权力关系的塑造,一种激进的媒介话语体系由此确立,并推动着一种具有世界文化意涵的媒介互动场域的生成。借此分析,可以窥视出晚清新式媒介话语空间的特性及其与西方公共领域之间的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1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12.
李英珍 《青年记者》2012,(20):97-98
晚清是一个中西合壁、华洋共存的时代,中国源远流长的报纸产业,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西方文明及其新闻理念的冲击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晚清报纸可以视为研究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清末兴起的学堂生群体和功能性社团等信息传导的中介组织, 作为公共舆论的最基本单位, 实际上是一个个趋新性的舆论圈, 由其内部向外围世界传承域内信息, 增强界内人士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力度, 由此形成晚清公共领域重要的内驱力因素, 成为清末公共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激活性因素, 对近代市民意识形态由省垣市镇到乡村的辐射和蔓延发挥了组织传播媒介的作用。本文从考察晚清时期的组织传播媒介入手, 对这一时期公共舆论与媒介形态的正相关形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清代思想主潮问:在今天的学术视野中,"清代"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范畴;尤其是"晚清",这一段历史已经不再为历史学家专有,而是引来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文学理论家、哲学家的共同关注。您能否谈一下在整个清代社会思想的演进过程当中,有哪些社会性因素到晚清的  相似文献   

15.
李栋辉 《编辑之友》2011,(2):115-118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荡、转折的时代,其历史包括晚清(1840—1911)和民国(1912—1949)两个阶段。晚清时期是引进西方文化的阶段;民国以后,则是西方文化在中国植根与发展的阶段。晚清出版业的变革与列强对清政府的军事打击和文化侵略息息相关,其中伴随着诸种复杂的斗争与冲突,如国内外政治军事斗争,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斗争。正是在冲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趋势,而由数字技术带来的版权扩张却使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版权之间的冲突加剧.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版权的冲突本质上是公益与私权的冲突,但"限制私权、维护公益"的惯常做法并不能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根据权利限制的基本原理,公共文化服务所要实现的"公益"必须建立在版权这一"私权"得到充分实现的基础之上.相对于合理使用和版权补偿金,法定许可更符合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中"私权"与"公益"的要求,有必要在版权法框架内对公共文化服务法定许可使用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刘振宇 《兰台世界》2016,(12):118-120
"留学"一词本意指留居国外学习。但在近代中国人留学史上,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留学"的含义和形式更为丰富,晚清时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派遣奉天学子赴哈尔滨"留学"的活动即是突出例证。通过考察奉天学子"留学"哈尔滨的历史,既可反映晚清中国人留学活动的多样性,亦能展现出其时中俄教育交流的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薇薇 《东南传播》2013,(5):112-115
晚清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成近代都市,商业的繁荣培养了市民消闲娱乐的兴趣。身处其中的《申报》在"及时行乐"的观念指导下,展示了晚清上海娱乐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符合近代都市的经济内涵和市场生存法则,又有着浓厚的道德意识形态的乡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八下卷楼”是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此楼建于1888年,在晚清杭州盛极一时,对杭州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郭丽静 《视听》2016,(12):47-48
"现代性"是18世纪西方社会启蒙运动的产物。中国文化中"现代性"的起点则是晚清时期。至建国初期,革命话语取代了现代性话语,许多革命电影中依然隐含着现代性的元素,这种现代性元素既是对晚清至五四以来"新民"思想、"个性解放"等现代性追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包含着对五四现代性的否定和超越。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探究建国初期电影中的现代性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