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级教师潘凤湘从60年代初期开始实验研究“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30多年,经过五轮实验,终于创立了语文教读法。现在潘凤湘写成了专著——《我的教读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潘老师“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心血结晶”,也是我省语文教学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我的教读法》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语文教学专著(以下简称“潘著”)。 “教读法”的核心是“教会学生读书”。潘著说,教读法的特定功能是:“在初中阶段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潘凤湘为这个课题奋斗了一辈子,投入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 最近,先后看到了潘凤湘同志写的《改革语文教学初探》(甲)(南昌市教育局《教学动态》1979年第2期)、《语文教读法初探》(乙)(《江西教育》1980年第1期)和胡经修、余应源同志写的《教会学生读书——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教学经验介绍》丙(江西师院《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以下引文按甲乙丙序号标明),使我们知道潘凤湘同志近三十年来“热心于语文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丙)取得了丰硕成果。潘凤湘同志那种“始终立足于改革,从实际出发,大胆创  相似文献   

3.
指导中学生学会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想起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潘凤湘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创造的“教读法”。潘风湘老师的教读法,其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为了教会学生阅读,潘老师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一共安排了十二项读书练习,包括查阅工具书的练习、概括课文大意的练习、归纳各部分要点的练习、归纳中心思想的练习等。  相似文献   

4.
潘凤湘老师把自己的语文教读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教会学生读书”。他根据认识论的规律把读书方法归纳起来,编成一个练习系列,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获得读书能力。  相似文献   

5.
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集三十余年之经验,深切地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给学生讲解多少课文,批改多少作文,传授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读书,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因为读书能力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基于这种认识,潘凤湘老师探索出一套在初中阶段教学生读书的教学法,命名为“教读法”。 潘凤湘老师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确立了教读法的基本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读书练习。读书能力的实质是思维能力。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必须运用判断、推  相似文献   

6.
深刻的启示──贺潘凤湘《我的教读法》出版谭虎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的《我的教读法》,于最近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省语文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潘凤湘老师以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创立的语文教读法,使语文教学的面貌和效果为之一新,成为省内外语文界瞩目的一项教...  相似文献   

7.
今年五月十日至十三日,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南昌二中联合举行了江西省特级教师潘凤湘语文教读法鉴定汇报会。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出现改革热潮的形势鼓舞下,为了鉴定语文教读法四轮实验的成果,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而召开的。“语文教读法”,是潘凤湘老师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的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省特级语文教师潘凤湘的“教读法”,是酝酿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初中进行试验的。现在,潘老师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三轮。他的“教读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都更趋于完善,并已自成体系。三轮实验取得了众口交誉的教学效果。为了推广先进经验,继续探讨改革语  相似文献   

9.
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语文教读法,在中学语文界独树一帜。1984年5月,江西省教研室、南昌市教研室和南昌二中联合举行“教读法实验汇报鉴定会”,来自全国21省市的171名代表、专家、教授参与了鉴定,给予教读法高度赞誉和评价。1984年秋,年届花甲的潘先生开始了第五轮也是最后一轮教读法实验,直到1987年暑期结束。1989年,65岁的潘先生才退休。1993年9月,专著《我的教读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2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教读耕耘录》。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是我省开展教改较早的学科之一。早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以潘凤湘、张富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从事教改实践,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语文教学出现了空前的改革局面。1981年省教研室在泰和召开“全省中学生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交流会”后,一大批改革的先行者披荆斩棘,奋力开拓,使教育和经济比较落后的江西在中语教改方面跟上了全国的前进步伐,其中潘凤湘的“语文教读法”和张富的  相似文献   

11.
潘凤湘简历 1926年3月24日(农历)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个小职员家庭。 1932年秋季进南昌市北坛小学读书。1940年秋季考取南昌私立豫章中学,免费入学。1946年暑假后留校,任该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员。1953年秋季,考试合格选送江西师范学院学习中国语文。1955年暑假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任教至今。 1960年开始研究习字教学方法,并编写习字教材。1963年秋季到1966年春季,进行改革初中阅读教学方法试验,寻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1977年秋季,在一个初一班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试验,初步拟定一套阅读教学方法,取名为“八步读书法”。1978年秋季到1981年春季,在一个班进行阅读教学改革试验,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取名为“语文教读法”。1981年秋季开始,再一次进行教读法试验,并探讨让学生从读书中学习写作的途径。《江西教育》1980年10月复刊号,刊登了教学方法实验总结《语文教学法初探》。1981年7月号刊登了习字教学总结《我是这样进行习字教学的》。《语文教学法初探》一文被江西省社联评为社会科学优秀论著,获乙等奖。历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省市劳模,1980年6月被评为特级教师。担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西省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昌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12.
教改动态     
本刊获悉: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潘凤湘老师,又开始在一九八四年秋季始学的初中一年级进行“语文教读法第五轮实验”.这项实验已进行了四轮(从初一到初三为一轮),一九八四年五月在江西召开的鉴定会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老教师代表的一致肯定,认为方向对头、路子正确、效果显著,能达到由教到不需要教,有利培养能力,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尽快缩短从“教”到“不教”的过程,这是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同仁们所共同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15.
[教例简述]这是钱梦龙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89年第7期)。讲课环境:①借班上课;②学生不知道老师将要上哪篇课文。教学过程:一、宣布三项学习目标:①能够结合故事说道理;②掌握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一些词语;③重点练习用“揣读法”读文章,因为“揣读法”是一种很有用的阅读方法,揣测能力的好坏标志着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二、教师讲“从三到万”的故事,只讲一半,然后要求学生揣测后面的情节,接着请学生读一节课文,要求学  相似文献   

16.
李文 《青海教育》2010,(3):27-27
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说:“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7.
谈谈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潘自由《北京教育》今年1—2期合刊发表了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曹慧娟、徐惠荣的文章《搞好拼音教学改革帮助学生过拼音关》。文中说到,该校从1992年新入学的一年级开始进行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实验,效果很好。一些老师来...  相似文献   

18.
南昌二中语文教师潘凤湘,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用汗水和辛劳独创了语文“教读法”体系。这个体系是潘先生胆略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是广泛的、新颖的、特别是“教读法”体系中提出的主导思想、原则、方法和范式,对语文科内的教学和语文科外的教学,对初中和高中乃至大学的教学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越过了国界)。“教读法”体系的创立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个突破。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创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师说》),是教师将人类已经认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知识、育人才。潘先生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李镇西老师发表了《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在该文中反思了自己多年前在省级教学大赛上执教的《孔乙己》,认为该堂课是因为碰巧有学生提到了他预设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而显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学生提,他自己也会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可见那表面上是尊重学生,骨子里是尊重自己,是典型的“假民主”,  相似文献   

20.
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掌握学习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自能读书,不等老师讲,自能作文,不等老师改。”由此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把精力放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上。为此,我改变了过去老师教、讲,学生死记硬背、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