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四册第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课文为了证实植物用根吸水,用导管运输水分,用叶蒸腾水分,设计了三个实验。我认为可以把三个实验合并成一个实验做,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实验效果好。实验目的: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水,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实验材料:试管一个、植物幼苗(根系完整、茎叶透明、叶较大的植物),棉花塞、植物油、红色墨水、塑料袋、棉线、试管架。买验过程:  相似文献   

2.
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从外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要使学生把握运动的全过程,仅通过课文中的三个实验远远不够,还必须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样式,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活动幻灯片。  相似文献   

3.
上节课我们讲过植物的叶子上有“气孔”。(类似人的汗腺) 发现的问题:叶子上的“气孔”可能与植物制造“食物”有关。 进行假设:植物通过叶子吸收二氧化碳与根吸收来的水分制造淀粉。 用实验验证:在一盆阔叶植物上选择一片健全的叶子,用两张同样大小的不透光的黑纸,把这张叶片的一部分从正面和被背面遮盖起来,再用回形针把黑纸固定在叶片上,把这盆植物放在阳光下。(经过两三天摘下,便于下课时继续做实验时用)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教学,安排了“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叶的蒸腾作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氧气,制造淀粉”等项实验,这些实验,从不同的方面,分别验证了植物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演示好这些实验,可以使同学们在头脑中迅速地建立清晰的概念,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为了使本单元的实验收到理想的效果,特作如下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的自然课,很受启迪。课文以小林探究植物怎样喝水为线索,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的科学,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但这位教师却紧扣如下一些词句教学:“小林非常高兴——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不灰心——小林问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老师还特意与同学们讨论了“应该怎样学习小林虚心  相似文献   

6.
在植物观察实验课上,我们向老师提出了问题: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会向上流?那些几层楼高的大树也能把水分输送到树梢去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朱老师说:“让我们做个实验吧。”我帮老师挖了两株完整的凤仙花。老师先洗去根部的泥土,等两株植物有点蔫了以后,用小刀切去其中一株的根,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植物怎样‘喝水’”的自然课。课文以小林探究植物怎样喝水为线索,使学生懂得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的科学,同时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但这位教师却紧扣如下一些词句教学:“小林非常高兴——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不灰心——小林问老师。”在课堂小结时,老师还特意与同学们讨论了“应该怎样学习小林虚心好学、勇于探索的品质”的问题。而对应该掌握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教学构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难点是把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自然地揉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为此,我既注意发挥课本的指导作用,这时运用课本中的文字和插图,同时,又不拘泥于课本,没有完全按照书中小林的实验启示去指导学生,而是按照吸收水分,运输水分、蒸腾水分这三个步骤,通过精心准备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探究、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物教材中,一般都有关于根对水分吸收并通过导管向上运输及蒸腾作用的内容,而对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问题没有谈及。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蒸腾作用实验内容,设计了“证明蒸腾作用和蒸腾拉力”的实验,以利于学生较全面认识根系吸水原理及其与蒸腾作用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先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许多树木非常高大,有的超过百米、甚至高到一百五六十米,这些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是靠什么力量运输到树冠顶端去的呢?答案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来自根压和蒸腾拉力,根压可通过伤流和吐水现象说明,蒸腾拉力一般情况下是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如何说明蒸腾拉力的存在,笔者设计了下面这个实验,经过反复试验摸索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根毛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课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根吸收水分的具体部位,应让学生直接观察植物的根及根毛,估算根毛的数量和总长度,从而直观地认识到根毛的巨大数量及对吸收水分的重要性,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收水分”的意义。因此,根毛的培养和观察,就成了学好本节课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多次实验,总结的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植物和环境》,未见有人在公开课、观摩课上教,也很少见教学经验介绍。这个课不好教,教起来总觉得不顺。 怎么不顺? 学生都知道,还有什么可教的? “环境”是什么意思?前一课是《动物和环境》,学生能不知道?环境就是植物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植物就不能生存。 低年级学生搞过植物栽培,给植物浇水,知道植物缺水就会干死; 中年级学了根的作用,知道植物用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分;学了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知道植  相似文献   

12.
气孔是植物体水分散失、气体进出的门户。气孔运动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本文介绍进行气孔运动实验的简便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树木不能无限长高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引力,即重力。重力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水分在树木内的顺畅运输,特别是将水分运输到很高的树顶更是困难。大家知道,植物是通过从叶子表面的气孔中蒸发水分所产生的动力,来从根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来说,白天的高温和缺水是两大难题。大多数沙漠植物的根扎得很深或伸得很广以搜索每一滴水。在沙漠中,可能几年才会有一场雨,所以储存珍贵的水分非常关键。它们把水储存在膨胀的根、肉质(多汁)的叶以及茎中。但是水分还是会被损耗,主要是通过叶子和其它绿色部分流失。有些植物干脆脱掉叶子,或以刺代替。许多沙漠植物的叶子表面包有蜡膜,而且气孔不像多数植物那样位于叶子的表面,而是在叶面的凹陷处。肉质的植物具有特别的光合作用系统,干旱期间,它可以在气孔关闭的情况下进行。而有些植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难题。它…  相似文献   

15.
《植物怎样“喝水”》(四册第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这课,专门研究植物的水分代谢,它分三个过程:根系吸收水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水分的排出。本课正是按照这三个过程来研究植物和水分的关系的。教材的第一部分讲述小林发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科学方法。先是根据植物需要水却没有口的现象提出问题: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再根据水浇在土壤里的现象提出假  相似文献   

16.
沙漠里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都非常发达,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它们的主根深、水平根(侧根)广,水平根可向四面八方扩展很远;不具有分层性,而是均匀地扩散生长,避免集中在一处消耗过多的沙层水分。沙漠中水分稀少,蒸发量却大得惊人,许多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丧失,演化出特殊的形态,如仙人掌的叶片进化成针状的小刺;而为了储存更多的水分,其茎部则变得肥厚而多汁。  相似文献   

17.
我为学生上《植物和环境》一课,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们知道了植物需要阳光,需要水分。我问他们植物的生长还与什么有关系?有个学生说了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李雄军 《生物学教学》2005,30(12):27-28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第一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教材,介绍了植物的根适应吸收水分的特点;植物运输水分、有机物的途径以及导管与筛管的作用。并安排了根毛的观察、水分在茎内导管中运输的观察两个演示实验。由于大多内容属于微观水平,学生又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为了让学生真正感知、深刻理解,将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绝大多数植物的气体代谢都通过叶或茎上的气孔来完成。可是,极少数的植物没有这类气孔,它们将如何获得光合作用所必需的CO_2呢?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找到了这类没有气孔、用根吸收CO_2的植物。这种水韭属的植物学名叫Stylies andjcola,生长在秘鲁安第斯山脉高海拔的沼泽地带。Stylies andjcola长着缰绕成团的须根和梅花形排列绿叶,叶长2~4厘米,约有1/3露出水面,整片叶子表面蒙了一层厚厚的既不通水又不透气的角质层。~(14)CO_2同位素标记法表明,Stylites andi-  相似文献   

20.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时,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缩卷成一个圆球状,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一次不足时,它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难道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