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鹏 《青年记者》2016,(23):138-139
传播学的学科特色 法国当代传播学奠基人贝尔纳·米涅教授在谈到他所定义的传播学的框架时说:“要试图了解传播思想的发展,一要追根溯源,二是要跟踪现实发展.”传播学的教材大部分是以讲授美国传统学派理论为主体的,在内容上侧重于传播过程、要素和效果问题;在研究方法侧重于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与学生后续学习的课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畅 《新闻与写作》2020,(3):113-113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是针对传播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书籍,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的类型、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材料和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的应用、媒介法规与伦理、传播学主要流派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该书筛选并收录了新出现的关键概念;力图在解释中尽可能涵盖相关概念的不同维度,同时兼顾释义的简约性,保持辞书的风格;加强互文参阅的“网络性”,帮助读者构建传播学的总体框架,并将“附录”中的书目进行了分类,使得读者可以以本书为原点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以制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在屏幕风格上独树一帜,受到业界、学术界和观众的一致赞誉。《新闻调查》节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叙事艺术,本文希望从叙事学及传播学角度对其叙事要素进行研究,尝试探讨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开展叙事疗法是一种既“助人”又“自助”的双赢教育策略.它遵循隐喻、干预、重复、反思和重构5项叙事原则,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普适性方法和倾听叙事、默读叙事、冥想叙事等针对性方法,使大学生重新找到自我,树立信心,构建起生命存在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迪 《新闻实践》2009,(6):35-37
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新闻框架理论,以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报刊中广泛出现的报刊隐喻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的特点、隐喻背后的指导思想和叙事结构,以及这些隐喻如何塑造受众的认知.最后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报刊中家族隐喻大量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新媒介叙事和传播问题。研究回归传播的内容起点,将“学习强国”App作为切入口探析其中的非遗叙事,并借此获知当下非遗新媒介叙事的现状。“学习强国”中的非遗叙事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碎片化叙事适合移动端传播;叙事空间的强地域特色;宏大叙事与个性化视角相结合,并针对叙事风格和叙事形式等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元 《采.写.编》2023,(6):151-153
新时代语境下,主旋律电影为更好地融入当下电影市场,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以实现其风格的转变。“我和我的”系列电影以集锦式风格获得近两年新主流电影的高票房,其中《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以小见大的形式传达家国情怀,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受众审美相结合,以接地气的小人物故事用诙谐幽默的喜剧风格呈现。本文将从叙事系统、风格系统、文化内容、叙事美学这三个角度来探寻新时代语境下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明确了“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之后 ,有必要对“解释学方法”作具体的说明与介绍。解释学方法是一种与实证方法、批判方法鼎足而立的传播学研究中 ,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对这种“鼎足而立”的态势的形成过程 ,我们在前一篇论文 (《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中是这样加以说明的 :实证方法即行为科学方法 ,是社会科学学科作为“科学学科”所采用的主流方法 ;不进行实证研究的传统人文学科是不能跻身于社会“科学”之林的。但是 ,如果社会科学学科单纯运用实证方法 ,就克服不了诸…  相似文献   

10.
《半岛晨报·反说历史》栏目创立于2009年5月,逢周日出版。栏目定位:针对喜欢读历史,但在晦涩难懂的古文前却步的现代读者和被改编电视剧误导的观众。栏目特色:白话历史的语言模式,使阅读更轻松幽默;反说历史的创作风格,完全颠覆传统说法,使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以另一个面孔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运输”作为隐喻嵌入叙事研究久已,却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语境下面临着难以施展的局限。通过对库利的运输观进行理论溯源,阐明了“运输何以在叙事中成为隐喻”,并提出构建“叙事互型”的方式,以弥补前者在深度媒介化环境中解释力匮乏的问题。具体而言,在生成式技术介导下的叙事将作为一种共同的活动方式,复归用户能动性的同时允许人-机的差异性共存,并在以时间、空间和数据为主要维度的实践逻辑上涌现出动态的关系性、过程性和中介化表征。  相似文献   

12.
2015年7月10日,集中国传统文化、迪士尼英雄叙事风格和日本动画魔幻风格于一身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国内正式上映,并最终以9.56亿元票房完胜暑期86部电影,问鼎内地最高动画电影票房。本文运用传播学5W模式,解构了《大圣归来》的成功原因,探寻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13.
曾超 《东南传播》2022,(11):67-69
侯孝贤的电影作品《最好的时光》拍摄了三段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分别聚焦于“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三个主题。电影叙事、主体表达、意义内核建构了该影片的文化表征:在电影叙事上,块茎书写与气韵剪辑的技法使三场“梦”之间产生了内蕴的耦合,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在主体呈现上,镜式隐喻与边缘人的处理方法使电影人物具有以小见大的群体留影功能;在意义内核的探索上,侯孝贤为观众提供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凝视”他者,并借以“梦”与现实的互文关系触发了观众共情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存在线上线下各自为战、未能有效融合,叙事风格严肃正式、内容晦涩难懂,植物文化科普欠缺、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普遍问题。通过对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号2021年度阅读量最高、阅读完成度最高的文章进行梳理,探索受欢迎作品背后的特征及规律,总结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专业性和可读性相结合”“视觉化与听觉化相结合”的传播特点。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从突出传播特色、完善优质服务、实现多平台联动三个方面对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号提出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7月15日至29日,我系接待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约瑟大学詹姆斯·鲁尔先生(JamesLull)。鲁尔博士现在该校戏剧电影系工作,任广播电视专业主任。在国际、国内一些传播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中,他也担任着一些职务:从1980年起,任美国《传播》、《传播研究》、《新闻学季刊》和《西方语言传播》四杂志的阅稿人;从1979年起,在国际传播学协会工作,先后担任答辩委员、评论员及几个课题组的组长。鲁尔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传播学领域内,成功地运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十年前,他用这种方法所撰写的博士论文《电视的社会功能》,标志着他的首次成功,并获得美国“语言传播协会专题论文基金奖”。从那以后,他便倡导并推动着这种研究的发展,使其在美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对传播学的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在加格尼城逗留的期限是短暂的,仅五、六天,但收获不小。最为主要的是,向麦克菲尔教授进一步了解了传播学,并与他结识。10月27日上午,当我们首次会晤时,似乎就有一种“一见如故”之感。我很快发现,他是研究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的专家。在这一领域方面,我们有着共同语言,或按传播学的行话来说,我们有“共同意识”。麦克菲尔是从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印刷媒体时代,报纸报道的内容多是公共前台的事物,特别强调的是那些“重要”的事实;在报道手法上,力求客观,避免记者主观倾向,提倡纯客观的“零度风格”报道。传播学者卓斯华·梅罗维特滋认为,报纸这种高度非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18.
芮必峰 《新闻记者》2006,(11):68-70
20多年前接触传播学至今,心里始终有个疑问:传播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一方面,老师和教科书告诉我们,传播学是一门经验的、定量的、侧重于效果研究的学问;另一方面,常识告诉我,这样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只能是表层的、浮浅的甚至片面的。因为人不仅依赖经验,更超越经验;社会关系不仅是简单的“量化”关系,更是复杂的“质化”关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传播,许多情况下是没有目的(起码没有明确目的)、不计效果(起码不计那种直接的、显在的、即刻的效果)的文化行为。于是,我对传播学开始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敬”…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中,媒介理论和实践所信奉的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空间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空间性的视角梳理传播学研究中的思想资源,从文化身份、传播语境、权力结构、媒介技术以及后现代空间等五个方面探讨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找寻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发现空间背后的隐喻。文章在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里,传播学研究和媒介实践面临的是时间压力与空间抵抗两种力量并存的局面,能否保持对空间的想象力将成为深刻地把握当前各种媒介现象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