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案例】课题:“圆锥的体积计算”。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两个圆锥(其中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圆锥的2倍,而另一个圆锥的高是前一个圆锥的2倍),让学生猜测:哪一个圆锥的体积大?学生有多种猜测,教师请两个学生上台做“倒沙”实验,验证的结果学生发现它们的体积一样大,不禁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底面积不同、高也不相同的两个圆锥体积会一样?圆锥的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做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底面积相等、高不等的两个圆锥,高相等、底面积不等的两个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高大的体积大;高相等的两个…  相似文献   

2.
一、创新性学习的基础是进行自主性学习。1 在课堂教学中 ,着力抓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中应大力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允许学生享受质疑问难的权利 ,把它贯穿在课堂始终并延伸到课外 ;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读书方法 ,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方法自学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并提倡学生从不同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努力让孩子学得主动 ,学得快乐 ,学得活泼。2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着力抓方法的指导。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 ,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才能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 ,主动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引导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教师对学生“怎样问”问题不够重视,缺少指导和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敢于、善于质疑问难,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启发和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呢?一、要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思维能力差,不可能会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可能提出什么有份量的问题.于是在教学中,便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表面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然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不是这佯,他们充分相信学生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节课,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述和提问外,总要腾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题,谈看法.这些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年龄虽小,知识底子虽然薄,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充分发扬民主.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在自己所见所闻所知所感的范围内,发现并提出一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有份量有见地的问题来.  相似文献   

5.
在《圆锥体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有一个多年困扰教师的问题:学生的实验材料是教师直接给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还是为学生准备多种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选择第一种方案,直接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各一个,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与高之间的关系,进而猜想体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听了两个老师教圆锥的体积一课。由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将已画好的三个图形贴在黑板上,首先按照教材讲述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而且是直圆锥。它们的底是圆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紧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有让学生回答,教师就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并说明圆柱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实验时,由教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把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体里,连续三次,正好把圆柱体装满。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系统地讲述,从而揭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用字母表示写为v=1/3sh,要求学生记住这个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7.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提出疑难问题,请人解答或进行讨论和辩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纵观历史,很多言论道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重要性。古  相似文献   

8.
赵晓玲 《新疆教育》2012,(18):171-171
质疑问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创新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探索。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呢?本文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们听了两位教师教的“圆锥的体积”公开课。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 ,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导入圆锥的体积。揭示课题后 ,将已画好的三个圆锥图形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都是圆锥体 ,而且是直圆锥。继而认识圆锥的底和高。然后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怎样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接着就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空圆柱和圆锥体给学生观察 ,并说明这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然后 ,老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 ,把沙子倒入等…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随时可能生成新的资源,教师要抓住这些资源,把握课堂生成的时机,巧妙利用,加以调控,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一、善用质疑问难现代教育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视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质疑问难中产生的生成资源,让教学焕发活力。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学生在读到彭德怀下令开枪的情节时不禁问道:“彭德怀为什么这么命令啊,他为什么不自己开枪啊?”教师抓住这个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实践证明.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  相似文献   

12.
杨小梅 《广西教育》2007,(6A):25-2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引导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3.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离不开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坚持个性化原则 ,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 ,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化。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正所谓“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更要允许学生对权威性结论的挑战和否定。比如 :允许学生向教师挑战 ,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 ,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 ;以及引导学生向权威挑战 ,否定权威的结论等。这就要求教师处处留心观察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积极引导教育。比如 ,学生的追星热、言情武打小说热、玩具热等等 ,教师不可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一个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一、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找到探究的起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要从问题开始,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勤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1.鼓励大胆猜想,促进智力发展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到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各也是圆柱体各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庥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它能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让学生“敢”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教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敢提问。怎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思想顾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无论…  相似文献   

17.
一、回忆与整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前面学习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中,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励学生勤思、多想、善于质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有意识有目的地激疑允辩,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例如,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时,我就有意识只安排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又等高的三种试验,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  相似文献   

19.
一、回忆与整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前面学习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中,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一、质疑问难的开放性 质疑问难层面上的开放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二是教师应提倡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或发出质疑,不必征得教师同意。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情景,使学生发出一声声“我有问题”“我还可以这样”等形式的问答,好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