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噱头的标题     
去年底,有一条消息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上火了一把。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打工妹买下县机关大院》,消息说的是四川省三台县沿用了50个春秋的县委机关大院连同周围的40亩土地经营权,被作价6000万元卖给了外出归来的打工妹李晓芳。这条消息的新闻点有两个:一是沿用了50年的县委大院要出售;二是来买大院的是一名打工妹。显然,后者的新闻性要比前者强得多。试想一下,一名打工妹有能力买下价值6000万元的土地经营权,该具有怎样的资金实力?这难道不是一条好新闻吗? 然而,当你仔细阅读这条消息时,会生出疑团来——原来李晓芳曾是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界重提“让消息唱主角”的口号,抓住了搞好新闻工作的“牛鼻子”。这一原则应当长期遵循,并走出“喊一次好一段,糟下来再次提”的怪圈。消息主角地位的回归,必须实现从数量到质士的定位转移,求得经与质的和谐。这是消息专栏生存的必要。现在,不是报纸上的消息太少。打开报纸,从要闻版到经济版、政治文教版,一般情况下,各版消息的条数远远大于其它品种的新闻条数。但为什么从新闻界到普通受众,都有“消息成了报纸上的配角”这一感觉呢?关键在于报纸上会议消息太多,基层鲜活消息太少;一般消息太多,精彩消息太少;冗…  相似文献   

3.
观点加例子,这是不少通讯员在写消息时常用的一种手法。用这一手法写出来的消息,不是内容单薄,就是呆板老套,看后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类消息究竟有啥毛病?毛病就出在缺少概括上。何谓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写消息离不开概括。有了概括就使一篇消息既有骨头也有肉,既有点上经验也有面上成果,显得丰满厚实,简洁明快。概括,宛如衬托红花的绿叶,它能给消息增许多色彩。写消息时究竟如何概括呢?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概括新闻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事实并非都是一个个完整…  相似文献   

4.
2003年2月1日23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随后坠毁。当天23:19.新浪网发出快讯,接着又向全国几十万的手机用户发出这一新闻,手机用户收到这一消息的时间早于或接近于新华社和人民网(《人民日报》网站)消息,更是大大早于中央电视台的央视国际网站发出的消息,比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消息早了近半个小时。  相似文献   

5.
关于改进消息报道的思考赵阜“有什么消息?”这是人们见面时彼此相问的一句话。说明消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离开了消息,一天也活不下去。我们的新闻媒介,每天都在发布新闻、传播信息。没有了消息报道,我们就一事无成。当前新...  相似文献   

6.
记的字素养的体现 (一)消息需要干净、精短的字。有的记认为,消息几百个字还不是手到擒拿?这是误解。其实,消息的篇幅从长到短,材料从杂至精,不是简化,而是净化;不是单纯求量少,而是求质精。而要做到这一点,记的综合提炼能力和字素养非常关键。我国名记李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字要短,段落要短,句子要短,叫做“三短”。这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7.
“久攻不下”的反思──应当重点解决“消息无新闻”问题潘堂林(一)消息在新闻报道中唱主角,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界拨乱反正时就喊出的一个口号。10多年来,“主攻消息”的论文、专题研讨会及消息竞赛层出不穷。遗憾的是,消息至今仍是新闻报道中一个十分...  相似文献   

8.
魏明革 《新闻传播》2006,(12):45-46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消息《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殊荣,是当之无愧的。这是一篇精雕细琢的作品,消息从题材选择到标题制作,从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都是可圈可点的。它克服了我国当今消息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同时吸纳了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消息写作的优长,集中西方消息写作的精华于一体,的确是一篇追求完美的佳作。标题:醒目形象,有视觉冲击力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给洞庭湖畔的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洞庭湖的安危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3年后,这篇名为《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的消息让人看到了洞庭湖退田还湖的惊喜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被确诊惠了膀胱癌。这消息令所有的人,上至最高领袖毛泽东主席,下至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感到震惊。当然,国人是后来才知道这一消息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消息在各级电台的新闻节目里成了主角,这无疑是对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增加信息的传播量,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唯有大量采用消息这一快捷、简明和有力的新闻体载。问题是,很多受众反映,电台每天播发的消息不少,可听性强的不多。  相似文献   

12.
期待来年花更红──从历届新闻奖管窥消息的退化《黔江日报》胡永鸣(一)近些年来,消息这一新闻体裁每况愈下,前景堪忧。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振兴消息”的呼吁。近些日,笔者翻阅了历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集、1990年至1994年全国地市报好新闻汇编、1990年...  相似文献   

13.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4.
让消息唱好主角岳凤先正视消息的现状“泥牛入海无消息”。用这句俏语比喻时下新闻载体的消息劣、缺现象,并天戏虐之意。消息的劣、缺,可以从全国高层次的新闻评奖中得到印证。在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的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的5篇新闻作品,竟没有一篇消息。在第一届“...  相似文献   

15.
2002年5月5日,鸡西矿工报刊发了一篇《沿街叫卖还敢暴力抗法依法拘你五日》的消息。这篇内容200字的消息引发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新闻侵权官司,最后于2003年4月25日,以作者和新闻媒体胜诉而终结。  相似文献   

16.
85年6月21日,我同何平同志合作采写了华罗庚教授骨灰安放仪式的消息。这篇消息很特别,特别在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写的。由于仪式是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的名义举行的,加上华罗庚教授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高,所以消息发出后被全国各级各地各种报纸、电台广泛采用,当然各报采用的版面也是很显著的,也就是说,这篇以第二人称形式采写的消息,占据了全国各地、各级报纸的显著版面,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消息不算长,原文附后。我与何平为什么一改用第三人称写新闻的形式,采用了第二人称呢?说老实话,那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一、消息要不要有情感?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客观要求。既然是用事实说话,那么写消息还要不要讲究情感呢?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历史价值,一是美学价值。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历史价值要求新闻完全真实,新闻的美学价值要求新闻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无疑新闻的文气、风格、情感等等因素都是充分条件。美学界知名人士屈稚军说:“美感在本质上就是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消息作品何谈之美?情感,是消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条件,也是记者表达思想、立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姚福 《新闻传播》2005,(7):62-63
在整个消息写作过程中,交代信息来源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对一篇堪称完整、规范的报道而言,这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消息需要交代来源,事实必须注明出处,这不仅仅是_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写作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在得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消息后,我就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报纸要让消息唱主角,这已成了报界的一种呼声,为此《新闻战线》开展了“让消息唱主角”的大讨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认为许多消息(一些不是消息的消息不在此列)本身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否则可能想唱也唱不好,成不了主角。我们每天报纸上的消息篇数并不少,但它们未必就是“主角”。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但消息缺乏深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消息“失落”了深度,就不可能成为“主角”。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消息深度“失落”的外在原因。一是自80年代中期深度报道的兴起。这些深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