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3世纪,蒙古军南征大理,军中有不少契丹将领和士兵。他们为捍卫祖国西南边疆立下了不朽功勋。元之后,契丹后裔便落籍于滇西南一带。至今还有他们的谱谍、宗祠、遗址、墓碑等存留于世。作者身为云南契丹后裔调查组成员,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两次以施甸为主要调查点,发现了契丹族后裔墓碑上的19个契丹字。本文对此进行了释读。  相似文献   

2.
云南契丹后裔的佛教是继承辽国时的佛教与云南佛教相结合,而发展成为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宗教,既有自己的宗教观,又有完整的宗教机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云南保山地区契丹后裔人群生活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为开展保山地区契丹后裔人群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对保山契丹后裔人群发放统一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其生活习惯,并采集静脉血5 mL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同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契丹后裔人群生活习惯与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325名契丹后裔中有10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3.07%,其中感染者均为男性。经单因素分析,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家庭年收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用牙具、剃须刀(P=0.061)和文化程度(P=0.093)差异接近于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性因素(P〈0.05),而家庭年收入高为HBV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应该加强对契丹后裔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免疫预防措施,普及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乙肝的感染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凶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确实曾经挥斥长城内外,辉煌一时。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契丹人究竟去了那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  相似文献   

5.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灭亡后,作为统治民族的契丹族并未消失,他们散落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西域各地。1253年,忽必烈南征,有大量的契丹士兵加入军中,他们随军进入云南,落籍云南,主要分布于滇西地区,随着历史的变迁最终融合于各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6.
傈僳族     
傈僳族□双木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部分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及四川西昌等地,人口为574856。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史书上称之为“栗蛮”、“栗粟”等,他们自称“傈僳”。15—19世纪由金沙江、雅砻江两岸迁移到澜沧...  相似文献   

7.
云南“九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离不开中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通过回顾“九五”时期中国落实“科教兴国”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国教育人口、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阐明云南“九五”教育发展的大环境。然后再从云南自身的教育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分析阐明云南“九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一、契丹平民的“穹庐”与仿汉式房屋辽代,一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经历了由“以车帐为家”到建造仿汉式房屋的过程。而大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们一直“居以穹庐”。早期的契丹人全部生活在今东北西部、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大草原上,以牧猎为生。他们一年四季,随水草而迁徙牧措,无固定“住所”,即如《辽史》所言:“契丹之初,靡有定所。”此时的契丹人,均“以车帐为家”,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问居住在“穹庐”中。有一首《契丹风土歌》,即描绘了早期契丹人在茫茫的大草原上,  相似文献   

9.
契丹在民族形成和部落发展时期,长期被高句丽所侵役,既仰仗高句丽的力量庇护,又时刻警惕为高句丽所兼并,在高句丽民族中亦不乏契丹人的融入。在契丹与高句丽相处的三百余年间,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摩擦,他们之间的战合关系反映了彼时东北亚局势的变化,也见证了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最终在强大的唐朝军事压力下,契丹成为征讨高句丽政权的马前卒。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是巴人后裔。据汉文献记载,早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巴文化”已出现。春秋战同后,土家族被冠以“土蛮”、“土夷”、“土民”等名称。土家族先民巴人的歌唱才能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剧武王伐纣,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的《陇右土司辑录》(手抄本)全面记录了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十余家土司的世系传承和主要史料,非常有价值。本文拟采用笺证这种传统体裁,充分利用其它史籍或方志中的记载对这本手抄本的第一部分即明清时期被称为“五土之首”的喃厮口罗家族(赵土司)进行初步研究,同时也可作为明清时期响厮哆家族后裔史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史传说人物中有大容氏,为华胥氏后裔,约与伏羲氏同期。容成氏出自大容氏,又写作庸成氏等。其后裔传到黄帝之“臣”容成这一代时,事迹才略有记载。其后裔部落又形成古国,商晚期迁国于西城(今陕西安康),春秋被楚灭亡,容(庸)姓分迁于各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辽朝,是十世纪初由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在我国北方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辖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的地域,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契丹族是古代北方鲜卑族的后裔,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政权的建立,契丹人也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了以农业、畜牧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同时,各种手工业也不断地兴起和发展,促进了辽王朝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佛教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遵从“斋戎”是云南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遵戒守律的强调和汉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又和朝廷在该地区政治控制力和中土文化影响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关键词:契丹文,大字,小字,汉语,爷,来源根据学界近年对契丹文字的最新解读成果,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有“年”和“父”两个意思。这是由于在契丹语中“年”和“父”同音而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表...  相似文献   

16.
15世纪末至16世纪前半期,整个中亚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期,原来游牧于钦察草原的乌兹别克(旧译月即别)部大举南下,进入河中地区,取代贴木儿王朝建立了乌兹别克王朝—布哈拉汗国;而被逐出中亚的贴木儿后裔则在印度、阿富汗境内建立了“莫卧儿帝国”。从乌兹别克部分化出来并联络了其他操突厥语和蒙古游牧部落的哈萨克部落联盟,也在这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占据了巴尔喀什湖至伊犁河和七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受到诸游牧部族的排挤,察合台后裔所领蒙兀儿请部被迫转入新疆南部各绿洲,建立了以叶尔羌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17.
女真世居“白山黑水”间(《金史·世纪》),其源颇为古远,先奏之“肃慎”,两汉之“挹娄”,南北朝之“勿吉”,随唐之“靺鞨”,都是这个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号。 靺鞨分部本多,唐初,惟粟末靺鞨、黑水靺鞨见诸史册,其余诸部则湮没无闻。五代时,粟末靺鞨所建立之渤海国为契丹所灭,黑水靺鞨亦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金史·世纪》)也就是说,只是到了十世纪前期黑水靺鞨为契丹人所役属时,这个族才以“女真”之名(后避辽兴宗宗真讳,改称“女直”)见称于世。  相似文献   

18.
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这个时期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疾风骤雨期”,或“危机期”。在心理发展中,我们称为青春期、少年期。这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身体发展的加速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的发育并迅速达到成熟,某些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了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的矛盾,使他们面临一些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9.
契丹族     
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有本族文字的屈指可数,契丹是其中的一个;除去“行国”不算,曾建立有固定首都的国家达二百余年的只有两个,契丹也是其中的一个。契丹名声远播,因此,尽管它早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国外和国内有些民族的语言却至今仍把中国或汉人叫做“契丹”。“契丹”这个族称,在北朝时始见于文献。那时,契丹族小势微,曾受宇文鲜卑统属,因而被视为宇文鲜卑的别部。早期的契丹生息在辽水上游迤北地区,逐水草放牧,以车帐为家。它有两个古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具体实际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云南“十五”时期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做一定的研究、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